2024年10月养老金已全面并轨!体制内的8090后该怎么补充养老?

文摘   财经   2024-10-13 11:00   浙江  


我国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将结束10年的过渡期,2024年10月份实现最终并轨。很多人都关心,这到底会带来什么样实质性的影响。我国的养老金主要分为两大体系,一是机关事业单位,二是企业职工养老,也就是人们俗称的体制内和体制外。


一直以来,我国体制内外的养老金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为,体制内的工作人员不需要单独自己缴纳养老金,但是退休后可以拿到更多退休金,而企业职工需要自己缴纳养老金,退休后的养老金反而更低。


以养老金替代率这个指标来看,企业职工的养老替代率只有40%多,而体制内的养老金替代率则在80%-90%,也就是说,如果在退休前工资为1万元,企业职工退休后能拿4000多元养老金,而机关事业的人员能拿八九千元。很多体制内人员的退休收入,比年轻人的正常工资还高,这曾长期引发讨论。



10年改革


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文件,正式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



渐进式改革,2024年的养老金并轨又是什么概念呢?2014年10月,我国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时,对于“中人”的养老金设置了10年过渡期(2014年10月1日到2024年9月30日),10年过渡期结束后,也就是到了2024年10月,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就将全部按照改革后的新办法领取养老金,老办法正式终结,这就是大家通常说的养老金并轨。


为实现2项养老金制度之间的平稳过渡,在改革的基础之上设立10年的“过渡期”。也就是自2024年10月起,我国的养老金制度将正式进入“单轨制”模式。


对于体制内的伙伴,养老金双轨制并轨,并不意味着体制内外的养老金就会完全一样,和企业养老金相比,体制内的养老金仍然具有优势。不过延迟退休,利率下行等影响,无论是内制内外的伙伴,都可以进行养老年金的补充。


对我们的影响


养老金并轨后,体制内外一样,养老保险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领多少主要看社保缴费基数、缴费年限。


也就是使用统一的养老金计发方式:



基础养老金=(社平工资+缴费基数)÷2×缴费年限×1%。


个人账户养老金=总共交的养老保险/计发月数。


讲这些公式可能比较抽象,接下来我会用具体的例子给大家讲:


1、在养老金并轨前:体制内外员工的养老金待遇存在很大的差距,假设小王在企业工作,工资每月5000元,社会平均工资也是5000元,他每月要缴纳养老保险400元,假设他工作35年,60岁退休,退休后每月领取2959元退休金,占到退休前月工资的不到60%。


假设公务员小李也是5000元,养老金并轨前他在个人养老金保险方面的支出为0元,假设小李也是在工作35年后退休,每月领取到的退休金按照退休前工资的90%计发,也就是4500元,大大高于在企业工作的小王,可见在并轨前,两个同样薪资的人,公务员和非公务员的退休待遇十分巨大。


2、在养老金并轨后,工作人员的这种特殊待遇就不存在了,今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钱要怎么缴?怎么领呢?对体制内的有什么影响呢?接下来我们再来算一笔账。现在有三位公务员,分别是老李,大李和小李,同在一个单位从事同样的工作,大家可以对应自己的年龄,代入进去:


对于老人来说:老李在2014年9月30日年满60岁,假设他退休前工资是5000元,那么老李的退休金按照老办法发放,此前我国公务员退休金和在岗工资的比率一般是80%-90%之间,那么老李的退休金就在4000元-4500元之间。


对于中年人逐渐过渡:大李今年40岁,在2014年10月1日前有15年工龄,还有20年退休,我们假设社会平均工资和他的工资都是5000元,并保持20年不变,那么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每年个人账户中将存入4800元,考虑2%的年度收益率,则60岁时大约有12万个人账户积累,除以139计发月数则等于863元,再按照决定中明确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础,缴费每满一年发给1%,大李的基础养老金等于每月为1750元,两项合计2613元,这符合目前养老保险50%左右的替代率的情况,那么参照老李4000元退休金的标准,大李将在2613元养老金之外获得1387元的过渡性养老金。


对于新人新制度:小李25岁,2014年10月1日参加工作,小李到60退休还有35年,我们同样假设社会平均工资和他的个人工资都是5000元,并保持不变,则按8%的个人缴费标准,35年后他的个人账户中将有24万个人账户积累,除以139计发月数,则等于1726元,由于有35年工龄,他的基础养老金同样是1750元,小李退休后每月可领取养老金3476元。


总结来说:老人遵循旧制,没有影响,中人在二者之间过渡,影响较小,新人执行新政,影响较大,但是80、90后在面对养老金并轨的同时,还需要面临延迟退休带来的影响,实属不易,80、90后一代我们该怎么做呢?一起往下看。


三大支柱养老


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三支柱”的体系。政府承担的为基本养老金,企业单位、事业单位承担的为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承担的为个人养老金。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第三支柱。



第一支柱是政府承担的基本养老保险。目前,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两个平台已覆盖近10亿人。


第二支柱包括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目前,已经覆盖5800多万人。


第三支柱主要为个人储蓄性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目前,第三支柱的顶层设计方案还没有出炉,只有零星试点。如2018年5月1日起,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三地开启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总体来看,进展较为缓慢,对养老的支撑明显不足。


目前,第一支柱是我们养老金的主要来源,综合多方数据来看,替代率全国平均下来在45%左右。解释一下,养老金替代率,是劳动者退休时,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养老金替代率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


所以国家也在大力提倡,做大做强第三支柱,让更多人重视、参与到第三支柱中,实现养老资金的稳健增值和终身领取,对化解投资风险和长寿风险尤为重要。


第三支柱就是商业养老年金,从中长期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强调,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所以,非常建议大家早早的在年轻的时候,开始补充规划个人养老年金和商业养老年金。下面我们来分享下商业养老年金的案例,看看它的优势。


案例分析


面临政策的改革,无论是体制内外还是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特别是80、90后一代,养老规划真的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实行的,这样,不管是延迟退休,还是养老金并轨,都无法阻止我们老了以后过上一个体面的生活,以下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养老金的方式:


配置了年金,一方面,可以补充自己的退休金,另一方面,可以让自己摆脱延迟退休的风险,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案例:35岁女性,5万*10年,55岁开始领取,收益如下:


第14年回本,50万就灵活了,也可以减保取钱。现金价值就是账户里有的钱,持续增加。


55岁-69岁,每年领取1.61万,68岁时现金价值还有77万。


70岁-79岁,每年领取3.23万,78岁时现金价值还有79万。


80岁-89岁,每年领取8万,88岁时现金价值还有65.9万。


90岁后,每年领取12.9万,半夏想,老人越老领取越多,其实也是体现了自己活着价值,万一生病了或者失能失智了,每年还可以领取12.9万。对于长寿老人来说,这笔养老年金激励是很大的。

写到最后


延迟退休,利率下行,养老年金并轨等情况,让越来越多8090后,开始考虑养老这件事了。如果你有长期资金的规划,你考虑补充养老,那么目前在生命周期表出台前去规划是最好的。有了商业养老年金的“加持”,随着时间的累计,就算是养老金并轨之后才开始工作的“新人”,最终退休能领取的养老金也不会与“老人”相差太远,并且要远远优于在企业里面工作的打工人……


我们这边也有市面上最全的产品资料库,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文章下留言:“养老年金”,就可以获取相关的产品对比资料。如果想规划增额终身寿,可以加微信交流,vx: banxiaguihua (半夏规划的拼音) ,加的时候做一下备注哦,不备注来意的话,我可能不会通过。


相关阅读:

热门话题:

人口负增长,延迟退休趋势明显

2024年,家庭资产如何配置?

中植系申请破产,面临兑付困局!

延迟退休后社保可以领多少钱?

延迟退休大势所趋!90后何时退休

我是谁:

我的转型思考

给客户的一封信

我做得怎么样?

健康保险配置:

30岁职场人必考虑的5大险种

如何给父母买保险?

小孩如何配置保险?

不要轻易选择重疾险

10大高端医疗品牌

意外险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定期寿险,家庭支柱必配

保司十大安全机制

保险公司倒闭了怎么办?

灵活存钱增额寿:

增额寿读懂合同

增额寿减保的四种规定

储蓄篇 | 万能账户怎么选?

如何给孩子存下百万教育金

大额终身寿对接信托的四大优势

养老存钱:

为什么女人比男人更需要补充养老金

个人养老金时代已开启

如何给自己准备百万退休金

算下社保养老金能领多少钱?

用养老年金规划养老的七大理由

转型|加入:

明亚数据深度分析!
明亚和大童的区别?
明亚的核心优势
保险代理人转型
我的转型之路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更多了解,更多感悟

半夏的财富观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综合理财师,资深保险经纪人,MDRT全球圆桌会员,不为任何保险公司站台,只为您买对保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