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自然项目申请指南发布,除了取消面上项目申二停一这条“重磅炸弹”以外,不少人都关注到了肿瘤口面上新的要求:增加“关于创新思路和重要研究线索的说明”。
先不说肿瘤口面上为啥要新增这样的要求吧,我们先来看看肿瘤口2023年的中标统计。
从2023年数据来看,面上项目的中标率是肿瘤口最高的(和往年一样),为13.32%,而2022年肿瘤口面上项目的中标率还是13.43%,2021年的中标率是13.02%,基本保持在13%左右,资助数量都在八百多项。
因此合理推测,作为取消申二停一的第一年,肿瘤口的资助数量可能保持不变,最多增加一点点,但数量级不会变化。
那么今年肿瘤口面上的竞争压力当会是空前绝后的激烈!
申请项目量陡增,资助项目数量却不能大幅提高,因此为了更有利于评审,标准也更明确,提出了增加“关于创新思路和重要研究线索的说明”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科学问题属性已经简化为“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和“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但无论选择哪种科学问题属性(本来就要填写800字以内的选择理由),都需要填写这个800字以内的说明,暗示创新性和研究基础依然是评判面上项目的两大重点,无疑又是个挑战。
言归正传,这个说明该怎么写?
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围绕“创新性”和“前期基础”进行项目的“自我宣传”。
这800字说明浓缩了项目的两大精华,即“提出了什么新的科学设想”以及“为什么我这个科学设想是可实现的”。
已经能够预想到各路大神在前期基础上的展示:
什么空间转录组、代谢组、蛋白修饰组、PDX动物模型库、类器官、复杂的条件性敲除小鼠模型等等,总之什么烧钱来什么;
当然在创新性上也会PK机制的新颖程度:
什么相分离、eccDNA、组蛋白β-羟基丁酰化、人工智能大数据……总之主打一个越少人听说过最好。
那我们普通面上申请人有什么出路吗?怎么在这800字说明里脱颖而出?
比如“老药新用”,发现利用一些治疗其它疾病的药物也能对肿瘤有很好的疗效(之前的二甲双胍就是一个例子);
比如一线治疗药物的副作用靶点研究;
比如各种因素(环境、饮食、运动、年龄、性别)对肿瘤发展的作用;
比如联合治疗方法的治疗机制或耐药机制;
比如通常认为的肿瘤预后指标(肿瘤免疫、代谢物等)在不同肿瘤类型、分期中的差异;
比如同一种药物不同浓度的双向调节作用……
总之,对于临床问题和科学问题的不断观察和思考,比任何“炫技”的前期基础要更有用。
当然,还是想说,如果有条件,我也想尝试各种前沿技术和模型啊!
如果有基金申请或者课题思路疑问,请联系Alice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