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还有网友指出:"如果AI开小灶,未来可能会衍生出更多不当利用的乱象,比如模仿某人进行诈骗或散播虚假信息等负面影响。"
学生观点
1、想要用AI复活亲人,心情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只是,这只是权宜之计,适合那些真的走不出来的人;
2、科技的发展,好像无所不能,可是,为什么我们就没有办法好好面对“死亡”呢?
3、我在想,逝去的亲人如果有知,会愿意被“复活”吗?如果不愿意,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不尊重”;
4、如果AI可以复活亲人,那是不是也说明,他们可以重现任意一个真实的人?那么,是不是就涉及到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我觉得还是要慎重对待。
小马哥补充观点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史铁生《我与地坛》
1、用AI“复活”逝去的人,已经发展成了一门生意。在一些电商平台上,有不少做AI“复活”生意的商家。在某电商平台,AI“复活”的商品标价从几元、几十元到上百元乃至数千元。与此同时,近年来,AI换声、AI换脸等诈骗手段也越来越高级,欺骗用户的情感和钱财。
受访专家建议,AI“复活”技术提供者提供服务前,应明确要求用户提供相关证明,并加强技术防范,避免AI产品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或被用于欺诈等不法行为。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推动建立行业标准,既保证技术创新,也要保障人类的价值和尊严。2、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看来,为保障逝者的人格权益,制作方只有经过逝者继承人的同意才能进行相关“复活”操作。同时,制作方在利用AI技术数字“复活”逝者后,还需要承担一些法律责任,“比如说制作出来的形象与实际偏差太大,对用户逝去亲人的形象造成一定扭曲,就有可能侵害逝者的名誉权、肖像权等相关权益”。
3、根据2023年7月颁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过程中进行数据标注的,提供者应当制定符合本办法要求的清晰、具体、可操作的标注规则;开展数据标注质量评估,抽样核验标注内容的准确性;对标注人员进行必要培训,提升守法意识,监督指导标注人员规范开展标注工作。4、受访专家认为,针对数字“复活”技术的使用,现有法律难以规制的,可通过不断“打补丁”的方式出台新规则,逐渐完善规制数字“复活”技术的规范体系。与专门、系统立法相比,这种渐进式规则完善方式,可以给这一新领域的发展留出足够空间。5、如何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一个可借鉴的思路是:任何诈骗或侵权等违法事件,都有具体的施害者,把握核心事实,运用现有的法律规则予以追究。在此过程,AI其实只是工具,侵权者受到惩罚,将带来新的规则示范,并有威慑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