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话题:赛博男友
学生观点
1、看到这个话题之后,我下载软件去尝试了一下,这些“赛博男友”说话真是特别油腻啊,而且非常模式化和鸡汤化,我是不想与他们建立什么长久的关系的;
2、其实这个话题很广泛,还包括“乙游”这些。我尊重他们的选择,可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这是一种对现实人际关系的不信任与逃避;
3、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确实让人烦恼啊,尔虞我诈,天天烦恼,即使是很亲密的关系,也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那么,拥有一个随时在线情绪稳定的朋友,也不是什么坏事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实生活”、“风险”(我在黑板上写下这些词)
大家觉得,这些是有价值的吗?
我看到你们虽然有的犹豫,有的坚定
但是点头的居多
媒体观点
1、聊天机器人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排解情绪的渠道,对于渴望及时反馈的年轻人而言,它的秒回也减少了缺少回应的失落;而在日常生活中,向他人表露情绪,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评价,机器人则能保持中立客观,不用担心聊天内容在人际关系网中传播;还有就是机器人能用幽默、提问、鼓励等方式增强互动性、临场感。
2、首先,线下心理咨询提供的物理空间比网络更能带给人心理上的安全感。其次,与心理咨询师、聊天机器人之间的交流存在差异。心理咨询师能够对咨询者的情绪做出神情、行为反馈,这是可见可听可感的,而这些都不会发生在AI身上。最后,与聊天机器人的对话大多是一次性的,线下心理咨询是一个持续的、系统的过程。3、年轻人与聊天机器人所建立的深度情感关系中引发了有关人机伦理关系的讨论,而学术界向市场风向投了反对票。
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一书中指出, 我们和机器人谈情说爱、与智能手机难舍难分时,我们通过机器重新定义了自己,也重新定义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出于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我们与机器人的关系正在升温;我们在网络上与他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却变得越来越孤独。
该作者还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如果我们既要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又要摆脱信息技术导致的孤独,就必须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一方面,我们要学会独处,体会独处带给人们的好处;另一方面,朋友、亲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面对面谈话、讨论。
同济大学王颖吉教授等人的研究认为,人机聊天技术对于人际聊天的模仿存在难以逾越的技术极限,无论技术资本和商业广告如何混淆两者的差异,聊天机器人都无法真正取代真实社会的人际交往。
王颖吉教授表示,“聊天机器人”只是提供语音或文字帮助的工作助手,而非能够进行深入对谈的灵魂伴侣。人机伦理纠葛及陷阱的风险正随着机器智能化和拟人化程度的提高而日趋严重。考虑到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伦理安全风险及社会后果,人们应该尽量避免卷入与机器之间的深度社会情感关系,更多地专注于其工具性服务功能。
4、人类的爱,可能纠结,或许反复,一定悠长。人机之间,尽管“直给”,势必“稳定”,更加“简捷”。但这种操纵的、可控的关系,真的是人类穷尽一生所追求、所维系、所歌颂的真爱么?要知道,正是因为那些信任与背叛、牺牲与奉献、希望与失望,才让人与人之间的爱亘古亘今。相比之下,人机之间的“暧昧”互动,更像是凌驾于“它”的感受之上的一种自我想象、自我满足、自我慰藉,是对于“爱”的一种单方面诠释。更何况,这份爱的底层逻辑也并不稳固。
5、治理AI色情,行业要共治。近年来,除了AI生成文字色情内容外,AI“换脸”色情、AI生成色情图片等手法层出不穷。针对AI商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违法和滥用,行业要防范“走错路”“走歪路”,加强信息技术共享,及时将解决方案嵌入技术运转的机制、程序、代码之中,并强化对特殊人群的保护。
AI技术的发展,不能脱离法律和伦理的轨道。有必要在AI数据保护、AI伦理规范、AI安全标准等方面更有作为,构建适应AI时代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AI技术真正做到科技向善、以人为本,更好地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