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近了,我们远了——长沙市南雅中学高2207、高2214班“附近的消失”主题作文解析和优秀作文欣赏

文摘   教育   2024-03-17 12:07   湖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互联网的普及,新技术的发展,让人们更好地关注远方的资讯,但也可能造成“附近的消失”。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互联网的普及,新技术的发展”是材料背景,好处便是使人们能“更好地关注远方的资讯”,让人们能从空间甚至是空间的桎梏中摆脱出来,达成一种超越。

可是,科技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的普及,新技术的发展”也可能导致社会学意义上的负面现象——“附近的消失”。

何谓“附近的消失”?这个词出自腾讯访谈节目《十三邀》对学者项飚的访谈录。指人们对离自身生活关系紧密的“附近”(周遭的社会关系)感知越来越淡,对社会的具体实践减少,虚拟参与增多。具体来说,若问现在的年轻人:你爸妈为何要在这里买房?你周围有哪些店铺和店主?距离你家最近的菜市场在哪里?你周围有哪些好看的风景?你身边有哪些需要帮助的人?问得再“近”一点:你的父母亲的生日是哪一天?你的家人在工作中有什么烦恼?……他们未必能说得清,甚至一无所知,这类现象就可以称为“附近的消失”。但如果问他们:托福、GRE的达标分数是多少?“梦校”有哪一些?上海最好玩的有哪些?“遥遥领先”和苹果15哪个卖得好?他们答起来可能容易得多。

这道作文题同时也有较强的思辨性。互联网的普及,新技术的发展与获取远方资讯构成因果关系,同时互联网的普及,新技术的发展动摇了“附近”的存在根基,远方的资讯让人们获得具有超越性的感受,也是“附近的消失”的重要原因。获取资讯的空间感缩短了,而现实生活的距离感拉长了。这是一种现实困境,也展现了“远”“近”之中人们的心灵困境。无论时代怎样发展,获取远方的资讯应助力人们生活得更好,“附近”与生活本身不可替代。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要以广阔视野关切远方,更要关注与构建附近的世界。

存在问题:

1、概念不明。完全将材料中的“远方”理解为美好的、正向的概念,没有了虚幻与繁杂;将“附近”理解为绝对真实的、温暖的、美好的人事物。而其实,以人际交往来说,真实的交往反而可能会比网上交友更加复杂、有酸甜苦辣,有炙热的爱,也有冷酷的伤害,有时还避不开。但是,也正因为如此,这样的精力,才让我们真正地活着。

2、没有写清楚为什么不能让“附近”消失。

比如,为什么网络买菜不应该完全取代到菜市场买菜?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交往有其意义:讨价还价、货比三家、本来想买白菜结果买了芦笋......这一过程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观察能力、生活能力,而且,也更有趣味。

3、没有讲清楚两者如何结合。只知道简单地用“既......又......”的句式,没有真正写清楚怎么把握两者的“度”,怎么平衡。

比如,可以利用网络了解天下事,了解前沿科技发展,同时不忘观察身边事,提升生活能力。网络上的知识可以成为知识的补充,生活中的交际圈也可以通过网络扩大。
优秀作文欣赏
看远方风景,勿忘附近真情
K2214班  余浠铖

有人评价:“互联网的普及,新技术的发展让人们更好地关注远方的资讯,但也可能造成附近的消失。”远方""附近"于我们而言都不可缺少。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要以广阔视野关切远方,更要关注与构建附近的世界。

所谓"附近的消失”,与“远方的普及”相对,网络将整个世界织在一起,足不出户,稍动手指我们便能了解各地资讯,了解多方知识。毫无疑问,我们的视野得到增长,但与此同时,真实贴近我们个人生活中的许多东西在悄然消逝。

看远方风景,勿忘附近真情。

网络为我们搭起了平台,意趣相投的人即使相隔千里也能相认。于是,很多人便迷恋上了与网友聊天,沉溺于网络中而忽视了现实中的家人、朋友。家庭聚会上,人人低头手捧一台手机让这次活动显得多余;与友外出,独自戴上耳机追起剧让这场约会变得没有必要。网络可以是我们的一方小天地,但不能成为我们远离现实的“容身之所”。它应是增加人与人交流的工具而非疏离人情的阻隔器。今日看到某地的新闻,昨日哪里的局势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大可以拿出来与朋友交流自己的想法,感受不同的思想。通过对于事件的交流与争辩,我们又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这种面对面的聆听学习是线上所领会不到的。

看前方高山茫茫,勿忘脚下路途漫漫。

网络不应该是我们前进的绊脚石,而应成为助力我们摘桃子的垫脚椅。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使用它的方式决定了剑锋指向哪头。网络上有山河万里的世界,繁华竞放的人生,却没有我们自己的经历,缺少我们个人的感悟。网上的见解再怎么深刻,经历再怎么动人,故事的主角终究是别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我们可以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确立自己的伟大目标,但是,“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的目光应投放于现实,认清现状,脚踏实地,而不是好高婺远迷失自我,让“附近”消失。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无法阻挡的信息化浪潮中,我们要“远方”和“附近”兼顾。拒绝成为网络的奴隶,而要主宰网络。擅用各方资讯,拓展自己的视野,学习先进方法,并将在网络上所学应用到生活实际,让现实更美好。

看远方风景,勿忘附近真情,勿让附近消失。

 
我们近了,我们远了

  K2207班 李丹妮
1987年的那一夜,中国互联网之父钱天白按下“发送”键的瞬间,中国便已“越过长城,走向世界”。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我们正享受着“天涯若比邻”的红利;但同时,信息的浪潮将我们冲散,两个或许天天见面的人却听不出彼此的沉默。

是的,我们近了,我们划着互联网的船筏驶向对方。

我们不再有诗圣“家书抵万金”的感慨,视频电话便可将亲人的音容笑貌实时传入我们的耳目;我们不再过着“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的生活,新闻联播便可将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情向我们告知。我们能学到想知晓的文化,也能将我们的见识介绍至四面八方。我们能在同一时刻,与成千上万的人产生共鸣。我们不是孤身一人,我们身处活泼的喧闹之中,我们有聊不完的话题。

是的,我们远了。我们划着互联网的船筏驶向孤岛,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我们于互联网上面对的只是一个个账号、照片、音频,而非活生生的人;我们遨游于虚拟,而非真正的的现实。在网上我们可以放下戒心,与陌生人畅所欲言;在现实中我们不得不一再小心谨慎。我们似乎变得只能用冰冷的文字表达自我,却慢慢地噤了口,缚了手脚,以至于退化成了鱼,一个猛子扎进连阳光都透不过的深海里。我们渐渐对周围人失去耐心,不愿多解释或听他人诉说,毕竟人的思想是那么复杂,而在没有强大的价值支柱下,人的内心又是多么脆弱。我们选择了逃避,在深海里又聚在一起,我们在表面的活泼的喧闹之中呼吸窒息般的孤单寂寞。

约翰.恩曾言,没有一个人能够成为一座孤岛。互联网是一个船筏,可我们不当孤筏远洋,而当个人与个人的船筏拼接在了一起,船筏上的人由虚拟走向现实,社会才会有更大的容纳量去接受新颖的创意,才会有更强的稳定性去收集人间的烟火。而国家与世界的巍巍巨轮,方能扬帆千里、行稳致远。

携起手来,让我们一同从近处向远方迈进。你我命运的曲线相交,便是世界的经纬。

 
在浪潮之外

K2207班 董香婉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对附近现实的感知渐逐变淡,转而沉浸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也许你不知道附近有什么店铺,店铺的情况,早上有人流向东去,你不关心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向东去,但你一定知道“遥遥领先”、“相亲一家人”,这,便是“附近的消失”。

附近的消失是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和附近的交互减弱了。这无非从衣食住行讲起。很多人现在在网上买衣服,便宜,又节约心力,更有各路网红替你“当季搭配”“如何穿衣”。食的方面很容易让人想到外卖,有关于美团,饿了么的更是层出不穷,甚至连我妈快五十岁的人了,也学会了“多多买菜”“淘淘买菜”,大平台的平台险,价格实惠。而且现在的人大多住在“鸽子笼”,可能住了一辈子也不知道对面的邻居姓啥叫啥。现在人多在家、公司两点一线,超负荷的工作与通勤已然消磨掉了大部分人的精力。

在快节奏的当下,每个人都在拼尽全力的奔跑,在拥有“互联网”的更好的选择下,附近的生活便渐渐淡去了。

衣食住行只是生活的表层,真正让附近生活消失的,是互联网带来的精神满足。

每个人都喜欢新奇的,炸裂的故事,但现实往往是一成不变的,很多人都在吐槽:“我们只活了一天,重复了365次”。在家庭聚会上,长辈不厌其烦地讲着几十年的旧事——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他们的生活实在枯燥乏味。而互联网就不一样了,日新月异,一个红得发紫的出圈梗可能几周就无人问津了,各色软件在消息栏向你疯狂推送“猜你喜欢”。在一成不变的生活与色彩缤纷的互联网中,我们很难不喜欢后者。

在互联网浪潮涌起的当下,似乎“附近的消失”已经成了一种必然。但作为时代浪潮下的小小浪花,我们可以在浪花涌起的瞬间,看一看大浪之外的东西。

或许我们愿意关注一个明星的妆容问题,比如显得脸大,妆花了,也不愿意去关注一个小人物内心的崩坏与重构,波澜的内心世界。Up主衣戈猜想创作的《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评论区中,很多人希望他也可以再去讲些类似的故事,但up主回答没有了,他只知道二舅一个人,但是你们可以回去问自家的长辈,他们也有同样波澜壮阔的一生。

作为互联网浪潮下的浪花,但浪潮并不是全部,我们也应该去看看大浪之外的东西,比如关心父母长辈,去倾听他们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去停下看看天空,感受身边每个渺小却又温暖的普通人。

你会发现原来附近是这样的啊,我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啊。

 

找回消失的附近

K2214班 黄杨诗语

近日,在腾讯访谈类节目《十三邀》中,学者项飚提出了“附近的消失”这一现象。其具体表现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在能更好地关注远方资讯的同时,忽视了生活中的“附近”。大多数人也许能对最新的科技研究成果侃侃而谈,但在被问起“离家最近的菜市场”、“小区门口有什么好看的风景”等问题时变得哑口无言。

诚然,工具作为人器官的延伸,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对世界的感知也在不断拓展加深。我们足不出户能知道世界局势的动荡、最新发布的科技成果。科技与网络将世界联结成了“地球村”,人与人之间只需通过一根网线,便可成为亲密好友,当虚拟现实渗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虚拟社交开始代替线下社交时,我们不禁重新审视数字时代的意义。

静而思之,科技的发展是时代的进步,历史的必然,我们要做的不应是责怪科技的发展,而是努力不让自己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四散流离。我们当然要积极关注远方的资讯,却也不能因此而忽视正在消失的附近。

放眼当下,当“附近”消失后,人类更多的是在旁观。“小程序下单多方便啊,去菜市场又难走又得货比三家”;“我社恐不想见人,外卖放门口就好了”。诸如此类的声音告诉我们,人们更相信技术,而不是相信另一个人,我们居住的社区,正在成为我们要抛弃的东西。人们抱怨城市没有人情味,没有归属感,但自己又何尝不是一回家便漫游在虚拟世界不愿去触碰真实呢?

心理学中依恋理论认为,人需要联结感和与人相处中的安全感。其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则是地缘关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并怡然自乐”。我国自古便有对“附近”的描写与憧憬。“附近”的消失,不仅会使人逐渐丧失对身边事物的感知能力,更令社会变得孤立、冷漠,令国家失去凝聚力。

在纵观全局、眺望远方的同时,也要不忘找回正在消失的“附近”。去行走、去触碰、去感受。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我们,应当胸怀猛虎之风探远方的资讯,以细嗅蔷薇之心寻正在消失的“附近”。

生活本身不可替代

K2207班  唐思怡

人生海海,视野无界。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存在于四方小盒之间的互联网就如那艘摆渡在“虚拟”与“现实”,“遥远”与“附近”的船,我们停留在船央时,需看见对岸遥远的海量信息,也须看见身后我们曾驻留的“附近”现实。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富有探索欲的我们常一头猛扎地进入网络世界。快速、便捷成为了我们新的生活方式,它也让身宅家中的我们能做到耳听八方、眼观世界,这在以前似乎如神话般的超能力。远方的资讯让人们获得具有超越性的感受,但与此同时新技术、新方式也带来了一些虚幻与现实、空间感和方向感的错位。

这时,“附近的消失”这一新的问题跃进了我们的视野。许多沉迷于网络的人们正陷入到这样的局面之中。这一类人的问题就存在于他们在摆渡船上之时,看不见身边向后飞逝的流水,看不见身后生机盎然的海岸,而是只专注于获取“远方信息”的白沙孤岛。获取资讯的空间感缩小了,他们却与海岸——现实生活的距离感拉长了。这是一种现实困境,人们对离自身生活关系紧密的“附近”感知越来越迟钝,生活体验、现实情感也流于模糊。血缘、地缘关系日渐疏远,更有甚者沉溺于捉摸不清的网友、网恋关系之中,却对社会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联系敬而远之,成天宅在家里成为“社交废物”。

其实互联网并不是一个人的全部生活,它终究只是一个工具、一种媒介,不要让互联网成为了奴役大脑的主导者,无论是怎样先进、快捷的工具,它们的设计研发初衷、目的还是那四个字——以人为本。互联网是这个不断发展的时代之产物,其前所未有的方便与其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的确值得肯定,他是社交网络中一种极其有效的媒介,但还只能是人们现实生活的“附近”之联系的一种灵活机动的调节剂。无论时代怎样发展,这种所有获取远处信息的工具应助力人们生活得更好,“附近”与生活本身不可替代。我们还是应关切身边具体的人或物,抽象的人或物只是短时间的心灵寄托。

希望你的摆渡船在勇敢地划向远方的彼岸时,也一定不要忘记身旁的海水与身后的绿岸。因为,那才是你的根本所在。

 
 
以远观近,以近触远

K2214班  罗薇

时代不断发展,新技术不断产生。而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关注到远方的资讯,也可能因此造成“附近的消失。”

互联网的普及、新技术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产物,是无法逆转的客观现实。附近的消失是当代人在此种发展趋势下对周遭社会关系的感知变淡,社会具体实践减少而虚拟不断增加的现象。对此,我认为应当看到远方、看到附近,更要于远方和附近之间找到相通点,来促进发展。

 看到远方,以拓宽。“中国互联网之父”钱天百,看到美国发起的互联网连接潮流,迅速感知其重要性,申请了中国顶级域名一一CN,使有关部门注意到了这新生事物,开启了中国对互联网的研究,拓宽中国科技板块。而今,我们享受钱教授观远方而带来的成果,应继续用互联网去观远方、拓宽自我认识,开发新的“板块”。总而言之,远方的资讯会提升自我能力,拓宽对世界的了解。

看到附近,以掘深。人们对“附近的消失”不仅仅是对周遭环境的陌生,邻里关系下熟的地缘消失,更有甚者,出现了血缘消失又化认同感消失。要看到附近不仅只近距离的消息认识周围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社会现状,延续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优秀美德。关心家人、尊老爱幼,将心比心以深化自我修养。满足心灵需求温暖社会,传送正能量。看到附近,挖掘出民族深的内核,推动社会、民族国家的屈层发展。

在附近熟悉远方,从远方看清附近。万事万物间具有联系,附近即是远方,远方即是附近,当我们通过互联网观察遥远的地区与我们不同的文化、消息时,只有从我们所熟悉的“附近”之中寻找到相通点,才能真正的熟悉远方,而你我之附近皆他人之远方,唯有主动划到他们眼中的远方,我们才能看清我们的附近。远方和附近本身就是矛盾,我们应结合二者进行活动,而非偏执于一方;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真正发展。  

总而言之,远方的资讯是了解远方的工具,更是熟悉附近的放大镜;而附近,不可消失,是我们的归巢,是一个民族永不停止的动力源泉。


南雅马青
我是小马哥。80后不正常老师一枚,以成为“最不像老师的老师”为荣。想法丰富,干脆开个号来发。欢迎爱我的人多来拍砖,不爱我的人......出门右转好走不送,哈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