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话题:爆款文案
4、我真的很欣赏那些成不了爆款的文字,也很害怕自己喜欢的文字成为爆款。比如喜欢的作家,书中的语言被误用、滥用,成为“爆款”,让人很无奈。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语文老师,我其实是本能的反感和鄙夷“爆款文案”的
看到这种会很快划走
因为这本身代表着语言的贫瘠
以及使用者对语言的轻视
但是,为了避免陷入“专业”的误区,我又经常逼着自己“跳出去”
我问自己,如果我不是学中文的
如果我并不擅长文字运用
如果我没有看过一些书
如果我不是语文老师
......
如果我真的是没有能力
那么,需要用到文案的时候,我脑中空空,也许我也会被“爆款”吸引,去抄袭使用夸张的文案
永远不要用自己的“已知”去嘲笑他人的“未知”
因为换一个领域,情况也许就会反过来
所以,我们的态度不妨平和一些,积极乐观一些
不用一味讽刺批判那些千篇一律立志要吸引人眼球的“爆款文案”
(图片来自于网络)
媒体观点
1、有人担心网络流行语损害了汉语之美,这倒不必过分忧心。丰富的网络语言之中,生动、贴切、言之有物者有之,夸张、低俗、不知所云者亦不少。语言拥有自净能力,自能去粗取精,“吹尽狂沙始到金”。“给力”“草根”“点赞”等准确贴切、生动鲜活的网络流行语历经淘洗而沉淀,有的甚至收入了《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而不符合汉语规律和美感、只是一时兴起的网络流行语,向来行之不远。
2、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存在,也是一种用进废退的能力。质疑网络爆款文案、担心汉语能否保持纯洁优美的同时,也需要关心自己如何保持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有一种现象叫“伦巴第效应”,说的是当人类在有噪音的环境下说话时,他们的声音就会更大,更努力地试图让别人听清楚。有些网友惊讶地发现,自己在浏览网络爆款文案时虽然心有鄙夷,但是一张嘴就是“家人们谁懂啊”“一整个无语住了”,好像已经忘记了现实生活中怎么好好说话。3、当下的环境之中,凡是能够共情用户的文字内容,基本上都能获得不错的点击率,但是嘴替却不一定能让品牌脱颖而出,比如上面这一句的“比起咖啡更苦的,是上班”既没有让人联想到品牌本身,也没有起到正向的激励作用,这就有点类似于告诉你一件特别痛苦的事实真相,但是你没有办法改变,也没有找到通过品牌进行改变的途径。
所以,如何营销的普适性与具象化方面做到兼容,让品牌站在前面,才会让文案的传播更有价值,换句话说,以策略和方向为核心的文案,才会走得更稳,而非人均写两句文案就可以成功的试验田,这需要我们自己去努力,去提升自己的专业度,也需要在适当时候,玩起来,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品牌调性。
4、当一条文案获得流量后,这个文案模版就会被创作者归为圭臬。标题公式化的搬运,搭配与内容毫不相干的夸张照片,如同机械公敌一样无限繁殖、克隆。
虽说当下每个人都有自由言说的权利,任何语言现象在语流中自在形成必然都有它的合理性。但在充斥着碎片化语言的现代生活中,很少有人能耐烦你严谨的慢条斯理,甚至好好说话都成了一种奢望。在现代互联网语言标准中:长篇大论是可耻的,开门见山是正确的。客观严谨是无趣的,夸张对立是有效的。剖析解构是离经叛道的,谁懂啊家人们才是上正道的。
现阶段的内容创作者和用户都笼罩在巨大的流量焦虑中。信息大爆炸时代各个赛道人满为患,为了能突出重围,大批的MCN公司引导达人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公式化、激进化。
我们被流量在“种草”与“拔草”间不断收割着剩余价值。
6、在网上搞夸大是一种被迫的选择。“人们有一种内在的压力,要让自己获得青睐。夸大情境的幽默成为获得社会认可和同伴认可的一种手段。此外,互联网提供的匿名性和超然性可能导致对真实情感的脱敏。在安全的屏幕后面,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夸大自己的反应,模糊了真正的笑声和表演性娱乐之间的界限。”
夸张的流行有两种危害,首先,它是不真诚的。“当每个平凡的笑话都被夸张的笑声所回应时,真正的幽默时刻就被掩盖了,冲淡了它们的影响。这种不断膨胀的幽默降低了它的价值,使人们对真正的娱乐时刻变得麻木。”
其次,对受众来说,“当看到别人对看似平凡的内容报以夸张的笑声,会让人对什么是幽默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这可能会导致个人感到压力,为了适应同龄人而编造自己的反应。”
在嘈杂的环境中,我们会不自觉地提高自己说话的声音,结果造成所有人都大声说话,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倾向,被称为“伦巴效应”。这样的噪声会让人感到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