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名“考研总成绩第一却不被录取”的考生引发了关注,相关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一。在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公示的信息中,这名考生初试复试总成绩相加为506.78分,是相关专业的第一名,但其姓名后被学校备注“复试不合格”。根据该学院此前公布的2024 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细则,面试及格线为150分,面试不及格者,视为复试不合格将不予录取;思品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涉事考生的复试成绩为137.78,这意味着其确实不能被录取。报道显示,在此之前,多名网友在网络平台发帖向南京大学反映上述考生存在严重素质问题,曾在学校宿舍录视频虐杀猫。4月3日,记者从南京大学相关部门了解到,网传信息部分为真。工作人员透露,学校官网已经公示,“考研有初试也有复试,学校会综合考量。”当被问及“是否考量了虐猫事件”时,工作人员表示:“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受到影响。“另有报道显示,该考生不久前确实身涉一起虐猫事件。彼时,南京市公安局称,已对该同学及其家人进行了约谈,其已认识到错误,并写下了悔过书,承诺不再有类似情况发生。面对南京大学的拒录决定,诸多网友表示赞同,认为——“没毛病,德才要兼备”“人品是最主要的,其次才是学识”……4月3日,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公布《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意向调剂考生复试名单》。考生徐某某出现在“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意向调剂专业中,方向为“粒子物理”。据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考生招生复试安排,所有调剂考生于4月7日进行资格审查和专业课笔试,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组考生于4月8日进行面试。虐猫考生已参加兰大研究生调剂复试的话题登上了热搜,引来1.3亿人围观网友的意见分为两种,一种观点认为,万事德为先,该生品德不过关,坚决不能要。另一种观点是知错能改就行,既然他已知错,并且已经悔过,就应该给他机会,不应该再拿曾经虐猫说事。1、没有任何理由的虐杀小动物,这种人真的太可怕了。很难想象,如果有一天,有比他弱小的生命惹怒了他,会做出什么举动;
2、虐猫固然不对,但是一杆子把他打死,是否是正确的呢?如果不给他留一条路,是否更会把他推向绝境;
3、我认为,这个人,这一类人应该先要去看病,他们难道不是有心理疾病吗?难道是应该先让他们继续深造吗?
4、可是,“虐猫”如果罪大恶极,那人类对其他物种的残杀,难道是正确的吗?难道仅仅是因为猫狗跟人类关系亲密?
1、教育部门、高校不妨以这起事件为契机,制订研究生招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的标准,明确考核不合格的具体情形,以及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具体办法,让考生可对照标准评估自己可否报考研究生。另外,鉴于思政考核一票否决,这一环节或可以提前到报考资格审查阶段,而不是在初试、复试之后。
概而言之,关注这起事件,我们不能盯着这一名同学是否被录取,而要推进完善研究生招生思政考核标准与办法,明确舆论监督与学校自主招生、办学的界限。只有建立规范、有序的研究生招生秩序,才能提高学校复试的公信力,也充分发挥招生的育人作用。2、早在1822年,英国就出台第一部《禁止虐待动物法令》,其中明确规定:“对动物的残忍,是一种犯罪”。
2021年,英国《动物福利法》修正案生效,其中规定虐待动物的最高刑期从6个月提高至5年。
美国在1866年成立防止虐待动物协会,还有一系列法律严惩虐待动物者。2019年的《防止虐待动物和酷刑法案》中规定,如果有人对动物施以压碎、焚烧、溺死、窒息、刺穿等行为,都属于重罪。
日本于1973年制定《动物爱护法》,并且在修正案中对虐待动物罪加大惩罚力度,虐杀宠物可能被判“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500万日元以下罚款”。
除此之外,德国、新加坡、加拿大、比利时等许多国家,都对伤害、虐待、遗弃动物等行为有着不同的刑事处罚。
之前就在温哥华的中国留学生因为虐猫行为,被判处4个月监禁。
2022年还有法国国脚祖玛虐猫一案。没有人开脱,球迷在球场上举着猫咪气球抵制他,对手也毫不留情地嘲笑他,包括Adidas在内的赞助商都与他纷纷解约。演艺圈的名人们还联合发表公开信,呼吁法国总理制定“有效和人性化的动物福利政策”。最终祖玛被处罚8887英镑、12个月社区令、180小时社区服务,和禁止养猫5年。
3、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人们身为宠物主人的意识跟不上,随意丢弃宠物;不同团体对流浪猫狗的绝育问题达不成一致意见,致使流浪猫狗不断繁殖;收容所数量不足;收容所工作人员不足,且面临巨大的压力;大众较容易道德谴责收容所的工作人员……4、社会议题讨论的意义,不是为了取胜,而在于进步。
我们要对社会正向发展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玩弄文字游戏,在不公的语境下和稀泥。在虐猫考生事件这里便是呼吁出台动物保护法,完善伴侣动物饲养规范,倡导一个更加尊重生命的社会环境。毕竟这一次道德上的惩罚依靠了巨大的网络关注度才得以达成,那么下一次还能大快人心吗?唯有确立实实在在的法律,推动国民意识的提升,才能让尊重生命、反对虐待动物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