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期盼追求和美的人生。那为什么我们还需要《祝福》《哈姆雷特》《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红楼梦》这样的悲剧作品呢?
优秀作文欣赏:
近些年,一种“Be美学”逐步在网络上兴起,迅速席卷了各大网文平台。所谓“Be美学”,大体与传统的悲剧相近。事实上,悲剧在很早以前便已成为了一种经典的作品类型。虽说如此,喜剧在大众中还是更为喜闻乐见的。那么,悲剧存在的意义何在?
从悲剧自身价值考量,它的确是具有极高的艺术性的。无论是白乐天的“君埋泉下泥削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还是纳兰容若简练7字“当时只道是寻常”,都具有一种摄人心魂的力量。至此,极度的悲成为了至高的艺术。不同于喜剧所展现的和美,悲剧令人肝肠寸断的破碎之感更深入人心,引发灵魂的共振,从而达到“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艺术效果,达成更高层次的审美,即“审悲”。体察人生的悲欢离合,品味不同的人生况味,这便是“审悲”意义之所在。
从悲剧现实角度出发,悲剧为我们还原出了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如前文所言,人生中定有悲欢离合。它们将随着生命图卷的展开隐入尘烟。“所以生命啊,它苦涩如歌”。没有谁的一生都是和美的、喜剧贯穿始末的。因此悲剧天生便带有一种纪实性。譬如《红楼梦》,反映了一个为虚无的富丽堂皇所掩盖的腐朽的、没落的时代,大观园中的笑骂喜怒是这个家族衰败的判词,宝黛的爱情悲剧是这个时代凋亡的丧钟。一切悲剧都深深根植于现实的土壤上,生活的鸡毛蒜皮是它的养料。它结出的果,便是真实生活的苦涩,喜剧只是点缀其枝桠的花朵。
从悲剧的精神内涵来看,任何悲剧所传达的价值均有一个共同点——反思自身。从《哈姆雷特》、《雷雨》等经典剧作到现代盛行的“Be美学“网文作品,或多或少都会引人深思。或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或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甚至于对世俗情感的纠结,都令大雅与大俗统一于对当下的反思。悲剧让我们悲痛,悲剧之所以让我们悲痛,都是因为我们不断将当下与悲剧对比,以此引发出更为浓烈的“珍惜”情感,进而不断奋进,更努力追求和美的人生。这也是悲剧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悲剧是不可或缺的。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社会,乃至国家、世界,都需要悲剧的警醒。不沉溺于喜剧的虚幻,而是理性地观察客观的世界,用实干换取更和美的结局。历史上无数的悲剧,从古至今都在不断教人反思、让人改变、督人进取。正因悲剧的警醒,我们才会更期盼和美的未来、更积极奋进,创造大同的世界。
悲剧的遗憾美,人生的伴奏曲乐
提起悲剧,大家的第一印象大概是"遗憾",一种让人悲伤而泣的文学。在这个众生爱美喜乐的时代,“悲剧”倒是有那么一丝独特。
为何我们期待追求美却仍需要悲剧作品呢?很大程度源于其不可取代性。试问一下,倘若悲剧从我们生活中消失,难道真的就没有关系吗?与喜剧带来的阖家欢乐之美不同,悲剧的遗憾美带来的更是痛苦与泪,带来的是教训与经验,更重要的是,悲剧与我们的真实人生也有关系。
相较于喜剧,悲剧的警示作用更为明显,也更令人印象深刻。《祝福》中的鲁镇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祥林嫂的经历更是让人唏嘘不已,令人同情;《孔雀东南飞》男女双方明明情投意合,这已经很难得了,可因为封建家庭与礼制,一个吊死一个投河,如此不堪;《兰亭集序》所表现的,拥有时便害怕注然的失去,失去才懂得珍惜。种种遗憾痛苦,无一不通过悲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全文无"悲",全文有"悲",悲剧让读者从中感受到当年的黑暗与人们的无知,告诫人们从此开始避免这样的悲剧出现。遗憾美的价值,也是悲剧存在的意义。
除此以外,悲剧还是人生的主要旋律,没有人一生不经历大波大折的,悲喜交加才是人生常态。相较欢乐的喜剧,悲剧的人生仿佛更加真实。《活着》中的福贵,他的人生可谓是一部经典悲剧,他原本是地主家的少爷,可世事难料,不出几年自己反倒成为别人的工人。可怜的是他的老婆女儿也都不在身边,走的走死的死,最后就剩他一人。这样的悲剧是很触动人心的,阅读者都能从中寻到一丝自己的影子,不是每个人都生来富贵出身不凡,一家三口健健康康就已是平凡的喜剧了,若生点大病什么的,悲剧就直接到来了。正是因为难以避免悲剧的人生,我们才能苦中作乐,寻得一丝幸福。我们才期待追求美,才会为了美而努力拼搏。
(《活着》剧照)
悲剧的色彩
现实中我们对幸福快乐和美有普遍渴望,可为什么悲剧仍在艺术史文学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我们仍然需要它呢?
这份“需要”,我想首先源于对缺憾美的渴求。美丽的故事结尾给人以新生乐观的希望,甜甜睡去,眨眼就忘却;可一份刻骨铭心的分离更让人辗转反侧,“小别胜新婚”就能体现让人痛苦的艺术价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让人遗憾的是奇美香消玉陨,葬冷月花魂;遗憾的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是“两小无猜走向相看两厌”;是一生为国奔走,落得个三个携手唱丧歌,抛下那捡来的纸钱满天飞扬,白花花的,像雪,像雪。只有你死我活才好看,把世间每一帜吃人的故事展现出来才好看,让人撕心裂肺才好看,有缺憾才好看。那份残次,那份不完美,才是文学价值,艺术效果与表现力所在。只有那空缺的黑洞,才能提示出真实,提示啤酒泡沫虚假繁荣下的真实。
所以,这份需要别称为“认识现实的需要”。想想大清昌盛,想想红楼歌舞升平,想想资本主义泡沫经济下股市的膨胀,这些背后,哪里没有悲剧撕开的虚伪面纱?哪里没有刀子划开的血肉?现实如此不公平,就是残酷,这不是悲剧,是现实缩影。楚门的世界,在冲破了他人打造的一份美满之后,门后更多是不确定,有人问,还有必要还要去开门吗?事实是肯定的,自欺欺人换来的都是海市蜃楼,一戳就破的东西,不如直面现实,无论结果如何,最终都是活在现实之中。
“悲剧”给予我们的,是惊醒与启示。只有看到前车之鉴,只有亲自摔过跤,经历了撕心裂肺,往后生活的预测与提醒才更能避免许多真正的伤害,这就是悲剧的意义。
其实,如果一定要经历的苦痛也算悲剧,提前的预告是必不可少的预防针。因为见证与所爱的分离,就会考虑行事的后果,有更理性的思考和审慎的判断,以及面对爱的勇气。不会因为惧怕分离,就不开始。只看见悲剧的结果,全然忘却我们共同承担的过去。即使烟花短暂,奈何他绚烂。在怀揣着悲痛开始,就会警醒国人做正确的事。抗日片意义在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博物馆是要我们不要回头,才能更坚定地往前走,只有驼起月亮的人才能爱太阳。
每一份希望,每一份沉思教给我们坚持的必要,挥洒每滴人生的血汗浇灌在国家建设的土地里,成为民族雪融于水的一部分。只有于悲剧中,见到曾经英烈苦死的冤魂,五星红旗的红才更熠熠生辉。毛主席说,青年人是早晨的太阳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只有各司其职都为国家孜孜不倦地耕耘分寸,才有茁壮的明天,这才是悲剧应该教给我们的色彩与力量。
读悲剧,悟人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期盼和追求美的人生。但在文学作品中,却有许多经典的悲剧作品,我们真的需要这些让人读完心里难受的悲剧作品吗?我认为是需要的。
首先,是悲剧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一部好的悲剧作品,它在文学上的价值是巨大的,体现在其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我们可以从这些作品中学习到好的写作技巧,体会到作者的独特魅力,还能看到作者所写故事的时代,了解我们未曾写到过的社会。再者,无论是喜剧作品还是悲剧作品,它都是我们人类文化的一部分,都蕴含着人类独有的智慧。因此,悲剧作品因其本身价值而被需要。
其次,悲剧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真实的人生。虽然我们都希望有美好的人生,但人生真的会有一帆风顺吗?答案必然是不会的。在《茶馆》中,王掌柜一生经营着他的茶馆,经历了清朝灭亡,各种改革变法、战争,他不停地改良他的茶馆,从来没做什么坏事,只想他的茶馆能好好开着,他能安稳地活着。但人生就是这样,王掌柜努力经营的茶馆日渐萧条,他也只是艰难维系生活,最终落得个悲剧。而现实生活中,也不乏有这样的悲剧,碌碌一生,也只能含苦而终。正如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是现实社会中有悲剧的存在,才会有悲剧作品被创造出来。所以悲剧作品反映出了真实的人生。
悲剧作品还能让我们珍惜当下生活。或许,我们读了这些悲剧作品后,会觉得我们当下的生活其实还没那么糟糕。在读完《红楼梦》家族衰败,宝黛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悲剧后,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当下的家庭和感情;在读完《祝福》、《茶馆》这些悲剧后,我们会为生在如今时代感到庆幸,为我们的祖国如今的崛起和繁荣发展而骄傲。所以悲剧作品能使我们看淡我们所经历的挫折、遭遇,珍惜当下的生活。
并且,假如文学作品中全是喜剧,没有悲剧作品,那会怎样呢?首先,我们将失去这个文学瑰宝,见不到许多不一样的生活。而且我们将活在单纯的对美好的幻想中,忘却了生活的悲苦,或许还有的人,会在经历苦难后想,为什么他不会像那些喜剧作品中那样,能有个美好结局?从而消极,堕落;或是想,会不会他也能像喜剧作品中那样,总能在困难中遇到机遇,从而开始幻想、等待,活在不真实中。
因此我们在悲剧中看到最高贵的人经历长期的矛盾冲突和痛苦后,放弃曾经热烈追求的种种目的,并且永远放弃人生快乐,自由自在并欢欢喜喜地舍弃生活本身。
卡尔德隆作品中坚定不移的王子如此;《浮士德》中的格蕾琴如此;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如此,哈姆雷特友人贺瑞修愿意随他而去,但哈姆雷特要他多留一会儿,要他痛苦地活在这个令人厌恶的世界上,去告诉世人关于哈姆雷特的故事并除却他所记得的东西;同样,《奥伦斯的女仆》、《梅西纳的新娘》也是这样;他们都在被痛苦净化以后离开人世。换句话说,在他们心中曾经具有的生命意志消逝以后,自我的价值也终结了。
在伏尔泰的《穆罕默德》中,这种情形真实地表现在快要死去的帕尔米拉对穆罕默德所说的最后遗言中:
这个世界是为暴君而造的,但还是要活下去!
另一方面,所谓悲剧需要劝善惩恶则完全建立在对悲剧本质的误解上面,亦即对世界本质的误解上面。我们在约翰生批评莎士比亚的几部戏剧中很明显地看到这种要求,因为他非常天真地惋惜莎士比亚戏剧:剧中根本没有这种劝善惩恶的表现。实际上莎翁戏剧中缺乏这种情形也很显然,奥菲利亚、德丝蒂莫娜或考狄丽亚有什么地方要受责难呢?只有那种愚笨的、浅薄的、理性主义的基督新教徒或犹太教徒对人生的看法才需要劝善惩恶并在劝善惩恶中获得虚假的满足。
悲剧的真正意义是对更深一层的领悟,英雄们所救赎的不是他们自己的罪恶,而是原始的罪恶,即生存本身的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