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有的职场环境确实有毒,每天人就像置于惊涛骇浪中,毫无还手之地,苦不堪言,但说实话,也有很多人职场的苦,至少有一半是自找的。
1
小A是个刚工作两年的测试同学,一脸愁容地跟我说,雪梅姐,我发现自己可能不适合做技术。
我问,为什么你会这么觉得?
小A说,我发现别人都很擅长去研究那些技术难题,但我感觉自己没兴趣,还有点坐不住。
我问,那你日常总会遇到很多问题,都怎么解决的?
小A说,能解决的就自己解决,解决不了我就去问别人。好像我人缘不错,大家都还挺愿意帮我,但我就是没底。
我说,谁告诉你,问题只能靠自己死磕,工作中问题能解决不就好了吗?只是你的工作方式跟别人不一样。
后来小A做了盖洛普优势,确实技术专家常有的“思维”、“分析”、“排难”才干都比较靠后,但关系建立和影响力很靠前,在技术圈妥妥的“熊猫”。
什么意思呢?就是很稀有的存在,跟她一起工作,大家的幸福感都会上升。这样一手牌,未来很适合做资源整合,是越到职场后期,后劲越强的能力。
2
这样的“小A”不少,有人说自己不适合做管理。细问下,就是觉得自己比较善良,打绩效会很痛苦,批评别人会很内耗,感觉做管理应该杀伐果断,毫不内耗。
我做了十几年管理,打绩效依然会有不适感,依然会想跟低绩效的人更多机会,但这一点不妨碍我做管理,管理者可以有多种风格。
我们的头脑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标准”?
从上学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不断被灌输什么是标准答案,就像我10岁的老大听3岁的弟弟刷牙歌,居然只有“刷刷门牙”,就会一脸鄙夷地说,这歌词咋写的,还要刷切牙、磨牙呀!我只能一脸瀑布汗……
工作之后,从招聘开始我们就被各种挑挑拣拣,即使你有十八般文艺,你也只能去秀这个岗位需要的那些技能。每个岗位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做得好的标准是什么,职位描述、职级能力要求都写了一大堆,还有不断被内化的周围榜样。
于是,我们就像上学一样,永远拿着“标准答案”来校验自己,永远拿着“标杆”来对比自己,一顿审视之后,我这个真的不行,我那个差得好远。
小时候被训导出来的“找到差距,才能有改进的动力”,于是就一顿自我改造。发现改造还是不符合,就开始自我攻击,“我真的不适合……”。
可你有没有想过,你是个活生生的人,那些标准,那些标杆的标签都是一个个框,你为什么要把自己塞进这个框里?能塞进框里的一定只能是个工具,而不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3
职场十几年,我发现那些在职场前期特别顺遂的人,越到职场后期,发展越容易受阻。
之前只以为是个人原因,太脆皮了,最近想明白了,不是脆皮,而是前期发展越顺利的人,越是跟框框重合度很高的人。因为一直很顺利,一直被褒奖,从来没思考过自己是谁?从来都是活在框框的评价体系中。
可职场中,一个没有思想的工具人是混不好职场的。就像一个老好人,短期别人会赶紧,长期下来还会被别人看扁。反而是那些越在梳理自己的原则,越清晰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只要底色是正的,会say No的人,更容易赢得大家的尊敬。
所以,你越是按照框框去匹配,你越容易失去自我,变成千万个一样的,最容易被替代的框框之一,而你更早认识自己,更早明白自己的选择,更早破框,你的职业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宽。
破框,这条路不代表好走。因为遵循框框,只要当个工具人就可以了。
而破框,需要自我反思,需要对自我真实,还要面对自我与框框不重合的“格格不入”感,但这些才是自我成长的契机。
你可能会问,我不想变成被框框限定的人,我应该怎么办?只有一条途径,从对自我真实,认识自我开始。
认识自我的方法有很多种,盖洛普优势测评是相对比较全面的一个工具,一定要测官网收费,找一个专业的优势教练给你解读。我发现找我做过盖洛普优势测评的人,90%的人都说职场内耗减少了一大半。
如果你对测评不感冒,如果你的自我悟性还不错,也可以试着从自我觉察开始。在写作营里我就带着大家学觉察日记,今天一位伙伴说,写觉察日记的过程,就像给自己解绑的过程,上一期他主要写工作上的很多卡点,收益很大,这一期已经深入到生活,甚至更内在的成长上了。
如果你想更深入认识自己,欢迎加微信咨询优势教练或者自我觉醒写作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