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抑郁患者:我怎么会得了这样的懒病?
文摘
2024-05-25 17:00
江苏
去年八月底九月初,我曾在常州904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一周,做了一个脑部血管造影检查,排查血管疾病。
我之前曾经提到过,我的妈妈在37岁那年突发脑出血,事后我们才知道她是一名烟雾病患者,脑部血管呈烟雾状。而我在八月底经历了一次不知原因的癫痫,虽然大概率是服用安非他酮引发的副作用,只要更换其他药物就好了。但阿科和我都有些担忧我和妈妈一样脑血管畸形,因而让医生给我开了血管造影检查,想要彻底排查一下。住进904医院,护士给我安排了简易的三人间病房,看起来像是由办公室改造而成的。这间病房没有卫生间、衣柜、帘子、陪护床等基础设施,但好在整洁安静,采光不错,而且只会安排女病患入住。我住进去的时候,房间里只有一名七十五岁左右的婆婆,正躺在床上挂水,顺便刷刷手机。婆婆见到我们,用常州话与我们搭讪。我一向听不太懂常州话,更不会用其交流,只能看着阿科与婆婆聊天。聊了一会儿,婆婆喊护士拔了针,给阿科说她的床位可以随便睡,之后便离开了。阿科告诉我,这位婆婆也和我们一样患有抑郁症,现在每天上午来医院挂水治疗。由于病情较轻,而且家在本市,所以挂完水就回家休息了。之前病情重的时候,还在这边住过一段时间。婆婆家里开着一家小旅馆,平时不忙,没有什么压力。她不知道自己为何会患病,只知道长期没有精神,容易疲惫,不高兴干活,吃饭只想买点东西随便吃吃。用婆婆的原话来说,就是:「我怎么会得了这样的懒病?」婆婆去医院看病,检查身体没有问题,被医生推荐去看精神科,如此一来才知道自己患有抑郁症。我和阿科讨论,都认为这位婆婆的做法很棒。这样的年纪,打破了对抑郁症的偏见,积极治疗,并且住院调理,对自己的身体与精神状态都非常负责。
我的血管造影检查被安排在周三下午,由于术后需要卧床24小时防止动脉出血,护士给我插了导尿管,由护工阿姨推到另一栋大楼进行检查。就在我做检查的时候,阿科又和护工阿姨闲聊了一段时间。事后阿科告诉我,那位护工阿姨前几年也患有抑郁症。2019年,阿姨的女儿结婚需要用钱,她卖了一套房子补贴女儿。虽然对比房子入手时的价格,也赚了一些。但没想到接下去一点时间,常州房价几近「狂飙」,也就几个月时间,阿姨原本那套房子就涨价很多。此时另一家房产中介打电话给阿姨,询问房屋情况,却得知阿姨的房子早已出手。中介得知交易价格之后,责怪阿姨不该过早出手,这样一来吃了大亏,少卖了大概三四十万。阿姨听了之后,很是自责,认为是自己的仓促决定让家庭亏了钱。这些钱对于普通工薪家庭来说,要辛苦好多年才能攒下。一旦陷入了这样的思维困局,阿姨很难从中走出来,中介的声音一直在她脑中挥之不去。渐渐地,阿姨开始不愿出门见人,也不愿与人讲话,只要听到别人提到「房子」,就会感觉天旋地转。走在路上,甚至会感到外面的住宅小区朝自己这边压过来。阿姨的丈夫建议她去医院看看,两个人在904医院门口徘徊许久,阿姨始终不愿走进医院。阿姨说,那时她对精神类疾病存有偏见,认为只要走进了904医院,看了精神科,以后就不再是「正常人」了,而是一个「精神病」。好在阿姨最终还是在丈夫的鼓励下就诊,并且根据医生建议住院治疗,效果不错。阿姨病情缓解之后,对医院印象很好,和这边的医生护士也熟悉了,不想在家呆着,就来到医院做护工。阿姨告诉阿科,自己现在依然在吃药,她热心地对阿科说:「抑郁症只是一种疾病而已,不要害怕,坚持吃药会好起来的。」血管造影的检查结果显示我的血管没有畸形,只是其中一条较窄,不是什么问题,这让我和家人们都松了一口气。在医院居住的最后一天,病房中的空置床位住进来一位南京阿姨。那位阿姨的焦虑状态非常明显,叽叽喳喳讲个不停,问我们各种问题,行为举止也颇为越界,竟然擅自穿走了我新买的白色拖鞋。如果放在平时,我一定会责怪阿姨,内心也会对这双拖鞋产生嫌恶。但一想到同为病友,不知不觉对她多了一点宽容。阿姨的儿子作为陪护,比较大大咧咧,看起来是粗糙惯了,时不时就不见人影了,这点让阿姨更加焦虑。近年来,周围人对抑郁症的认知和接受度越来越高。这次住院经历,让我切身体会到,抑郁症的患病不分年龄性别阶层,在老年人之中也颇为常见。认真对待抑郁症,寻求专业治疗,消除病耻感,信任你所信任的医生,这些都非常重要。抑郁症是一个可以治疗的疾病,自从我们开始进行治疗,也了解到了许多病友的治疗经历,大多数患者经过系统治疗,都能够痊愈或者至少改善症状。但另一个事实是,由于认知误区和偏见,抑郁症的就诊率并不高。在中国,可能仅有10%的患者曾接受过系统治疗。根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的数据,中国患抑郁症的人数约为9500万,差不多每14个人之中就有一个人患有抑郁症。如果你有幸没有体验过抑郁症,也可以尝试对这种常见疾病增加一些了解,不要再对其有所偏见,认为只有「不够坚强」「不够努力」「不够乐观」的人才会身患抑郁。我从开始服药,到现在已经有十个半月。未来,我将继续坚持治疗,带着希望和勇气,一步步走向康复。也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能够一点点促进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与理解,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