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客家土楼
到福建,闽西的山水景观和客家人的土楼风貌,无论如何都得去看看。
清早出了厦门,一路往西。晨曦初露,鸟儿鸣唱,山丘葱绿,稻田金黄,屋舍俨然,田畴如画。驶入到峰岭耸峙的山区路段,丘陵连绵,山林苍翠,万木竞秀,绿竹映掩。等到阳光普照群山,山水环抱的村庄升起袅袅炊烟,远处的山腰上突然闪现出南靖土楼的轮廓,心情更加兴奋激动,世界文化遗产的土楼景观终于看到了。一边行驶一边窥视着路边,在层林叠翠的山峦间继续搜寻着土楼的再次出现。
按照预先的比照,选择特色更加浓郁的永定初溪土楼参观。刚下高速,远处一方形和近处一圆形两座土楼就映入眼帘,黝黑色的楼顶,土黄色的围墙,方正的窗户,高大的楼门,整体样式和建筑风格一览无余。乡村道路曲折蜿蜒,青山绿水间布满茶山稻田和菜地果园。葱绿的山坡上,清澈的溪水边,座座土楼星罗棋布,依山傍水,高低错落,点缀其间。站在高处俯瞰,山坳竹林里的土楼巍然屹立,沧桑古朴,雄浑粗犷,静美壮观。
一座很规整的方形土楼前,卖菜的流动摊点围满了人,谈笑风生,气氛融洽。便主动上前搭讪,试探着说想要进去看看。大伙热情,笑脸相迎,招呼我尽情入内参观。客家人“亲善仁厚,相让有礼”的淳朴好客之风和宽厚待人之礼,在与他们几句暖心的对话中尽显无遗。
石条砌筑的门楼端庄大气,顶部正中镶嵌在石匾上的“福庆楼”三个楷体大字苍劲有力,门两边石柱上的楹联内容对称规范,崇文重耕,忠孝礼让,睦邻友好,明理和善。文化积淀厚重,意韵高雅丰富。
楼内左右对称的房间共三层,砖石铺地,石鼓承柱,土墙嵌梁,木质架构的楼房整体相连,与外围墙壁形成一体,结实稳固。底层廊道相通且层层环廊通达,左右两处设置共用楼梯。一楼为厨房餐厅,二楼为粮仓物库,三楼为起居卧室。与大门正对的房间为公共厅堂,摆放长条桌椅板凳,为楼内宗族议事场所。楼内整体布局严谨规范,设计构思巧妙精细。
楼内大多房门挂着锈锁,目前只留守着十几户老人。楼檐下悬挂的竹筛竹笼和廊道上堆放的杂物农具,虽灰尘布满,仍可想像出当年的生活场景和烟火气息。一对老夫老妻正在一楼烧火做饭,见我俩来,大嫂急忙放下手中淘洗的蔬菜,老兄赶紧起身要沏茶倒水,介绍起土楼的来历。
他们说,周边方圆百里都是客家人,千百年前从中原迁入此地,在人烟稀少的崇山峻岭中孕育扎根,顽强生存。为防盗匪和战乱,依山就势,就地取材,以生土为主料,掺入沙石竹片,夯筑厚实墙体,建造木质房间,冬暖夏凉,聚族群居,和睦相处,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部侵扰,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土楼建筑格局。
近些年,随着新式楼房的不断筑建和年轻人外出打工闯荡,居住在土楼里的人家越来越少,历经风雨摧残,大多破败不堪。老俩口的几个子女都学业有成,在前沿城市发展,偶尔回来赋闲居住,除了陪伴老人看望亲朋,也是为了回味孩童时的美好记忆和土楼里的温暖乡愁。
最终没有去景区购票参观,按照老两口的建议指引,穿行在风光秀丽的山水田园。一座又一座原生态风貌的土楼走进去,观察凝视,问询交流。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闽西地区的青山碧水,深深地感染陶醉着我,直至行走到闽、粤、赣交界处的古田会议旧址,仍然意犹未尽,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