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坊

文摘   2024-10-21 16:12   陕西  


后 街

文/刘英雄

离开十几年了,后街却常常使我惦念。

单位南边,是一条由兴庆路往西的下坡,叫长乐坊。因为单位人出门大多是往北几百米到长乐路,长乐路这一段比较繁华,要么进城在长乐路坐车,要么买东西去长乐服务大楼,要么看病去四医大陆军医院。因此北边为前,南边就成了后。把长乐坊称为后街,也是我们这个外来单位人对长乐坊的专称。

长乐坊是条偏西南——东北走向的斜街,东南和东北高,西北低,像个簸箕,口朝西北。街南都是上坡,有窦府巷、景龙池、东新巷、万庆巷,街北有新庆巷、长乐巷、北火巷。

窦府巷口西边墙上,画有当年窦府比武招亲的孔雀。由巷口走进,一路上坡,坡上整齐的两排门对门人家,均为黑漆大门青石门墩的高门大户,个个庭院深深,雕花照壁,威严而神秘。

景龙池北口是一个高土台,上面为过去的老母庙。这个高台是唐时兴庆宫里皇家国戚的观鱼台。由此可知,长乐坊地势低洼,是一个大坑,应该为唐时兴庆宫里的湖池。

东新巷口西边,有座门斜开的基督教教堂,规模较大,应该是近代洋教进入内地的产物。

几十年前长乐坊更像一个村镇,除了有个煤店,有个粮店,有个光辉百货商店外,路北有西安市第三中学、第二十二中学以及八仙庵,其它的就是住户,有居民、有村民。大部分都是私房,很多农村院落,甚至靠东北面的土崖还有一些窑洞。

八仙庵  上香的人们  1988年
八仙庵(八仙宫),西安市最大的道教观院,位置在长乐坊北火巷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市场放开,长乐坊渐渐地有了变化。有些临街人家,把前面的房子开成了小商店,卖点简单的生活用品,后来就有了修鞋的、配钥匙的、修自行车的、补衣服改裤子的、卖香烟火柴的、裁剪衣服的、卖拖把条帚的、卖炉子捅火棍的等等,还因有八仙庵,陆续就有了多个卖纸钱寿衣看相算命、卖假古董的摊店。

慢慢地,随着市场越来越繁荣,有了卖粮食蔬菜肉鸡蛋等。市场人多了,需要吃饭,也就有人摆起了小饭摊,开起了小饭馆。开始,饭摊也就是卖个稀饭蒸馍凉皮煎饼,后来就有了油条豆浆、胡辣汤水煎包之类。随着生意好做,一些小饭馆也扩大正式起来。

在街中段路北,一户人家卖起了肉夹馍,自己动手,一人烙馍,一人剁肉夹馍,忙虽忙些,可是生意很好,越做越有劲。肉夹馍好吃,附近的人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常常得排队才能买到。卖了几年,每每供不应求,就得扩大,于是就请帮工,有了专门剁肉夹馍师傅,专门烙馍师傅,店也有了名字:王魁肉夹馍。至此,人们知道了店主王魁。

王魁肉夹馍名气越来越大,至今已经有了连锁店。在吃货的口中,王魁肉夹馍可以排到西安肉夹馍的前三甲:第一樊家,第二子午路张记,第三即为王魁,有了所谓“镇城东”号称。

王魁长个啥样始终没见过,也许王魁一直就在店里,不认识罢了,但店里原来烙馍的瘦小女人几十年渐变成了开票的老太婆,确是越来越壮硕了,满脸横肉,从无笑脸,但这似乎并不影响她家的肉夹馍生意,也许正应了那句:“好酒不怕巷子深”吧。

老贾家修车铺在街南边,一棵大树下,一间简陋棚子,门口用木板写了个“老贾家”牌子。老贾手艺好,人和气,价钱公道,谁来打个气不收钱,谁来换个气门芯不收钱,所以周围人自行车出了毛病,都会送给老贾去修。后来,也有买了新车,送到老贾家叫给把圈圆一下,把整车紧一下,甚至装配不好的,会全部拆装一遍。经过老贾的手,车子会非常好用轻快,人们越发信任老贾了。

开始几年老贾一个人修车,随着岁数越来越大,就有了个小伙来学徒,后来人们知道小伙是老贾的儿子,爷俩修车,效率更高了。没几年,老贾就不见了,修车铺完全交给了小贾,当然小贾也完全继承了老贾的手艺和为人,修车信誉依然很好。因为信誉好,所以省长程安东给老贾家题写了牌子:老贾家。

社会发展,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了,修车的生意也越来越少,老贾修车铺维持不下去了,改成了小商店。

几十年过去,街上买的人卖的人都换了几茬。那个支摊子炸菜盒的矮个儿河南女人应该很老了,不知道手艺没传给子孙,还在西安不?那个卖肉酥饼的漂亮媳妇利索干净肉酥饼看见就想吃,只是那个打下手的小伙叫人感到配不上媳妇,有点惋惜。街上很多生意没了,又新开了更多的生意。街面越来越繁华,人越来越多。市场繁荣,给了更多的人生计,也会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后街的小偷,也靠着市场吃市,叫人防不胜防。

一次爱人在后街买了一双鞋,就放在自行车前面的框子里,后来她又去买菜,等买完菜,一转眼鞋没有了,卖菜的人说肯定是被偷了,没办法只好自认倒霉。买菜回来,碰到单位食堂采购师傅也正由市场回来,就跟师傅说起,这个师傅因为每天在后街买菜,所以对后街市面人员很熟悉,一般小偷他基本都知道,所以小偷也不敢偷他。师傅就问了鞋的颜色样式,说他去给要回来。果然,第二天他把鞋送回来了。这个结果,应该是师傅和小偷都在市场混生活,互相给个面子吧。

不知道啥时候,突然就冒出了一家马革委胡辣汤。初识马革委,要了一碗胡辣汤,几个油馍头,味道还比较正宗。吃过后想想这马革委,应该是店老板名字,就像所有的李老四糊辣汤、邢老三腊牛肉夹馍、张军擀面皮、贾三灌汤包子、马洪小炒泡馍、薛昌利凉皮、永明岐山面、马保子牛肉面等等。那么这个马革委应该是上世纪六九或七零年生人,在红色流行年代的流行文革、红卫之后的最后一个流行。那时候革委遍地,如后街的长乐坊公社革委会、永宁村革委会、新庆村革委会、光辉百货商店革委会、长乐坊煤店革委会、长乐坊粮店革委会、第三中学革委会、第二十二中学革委会等。这样想想,这个马革委也是五十多的人了。马革委胡辣汤也开了连锁店,也成了西安早餐名品,当然也是后街的光荣和精华了。

后街楼房越来越多,街面变化很大,变得陌生,变得坚硬,变得花里胡哨,变得南腔北调,惟有王魁肉夹馍、老贾家商店、马革委胡辣汤以及八仙庵周围的冥寿物品叫人感到如同旧物,如同熟人。几十年时光,几代人交替,不变的,是一份熟悉的吃货,以及吃货里演绎的人生故事。

作者简介:刘英雄,网名西岸老雄,陕西长安人。陕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潏水流梦》《看河》《风过城南以南》《遥远的乡愁》《沉月》等。


石榴花文艺
让文字温暖你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