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中的不平凡
六年前的初夏,我去五台乡参加由长安作协组织的“长安作家进社区 深入乡村生活 创作基地挂牌”活动。座谈会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宽松欢快的氛围中,我谈了《我的青葱岁月》的创作过程,得到文学前辈和年轻作家的共鸣,与会的董颖夫、毋东汉等老师相继做了发言,从发言中得知,二位老师也曾有过与我同样的经历,在这次会上,我认识了董颖夫老师。
后来,作协的几次活动,董老师慷慨激昂的言辞、语重心长的教诲、对文学新人寄予的厚望,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直到我第一次走进嘉年华董老师的办公室,参加李希仲先生长篇小说《粉巷》新书分享会,方知董老师不仅为老作家的新书大力宣传,还为年轻作家、文友义务出资,组织召开新书研讨会,对不少作家经济困难、出书难的,热心地给予资助,帮助作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和董老师接触多了,才知道老师是一介儒商。董老师在打造柳青文化、弘扬柳青精神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为长安文坛做了不少好事、善事、大事。
每次见到董老师,老师总是笑着鼓励我多读书,读好书,读古今中外优秀的书,从书中汲取营养,丰富知识,鼓励我多深入生活,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从故事细节入手,循序渐进,力争写出反眏时代主旋律的好作品。
每次参加活动,都让我们学到了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柳研会新址挂牌落座常宁宫文学座谈会上,我有幸得到了董颖夫老师的新书。当我翻开这本沉甸甸的新书时,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与人间烟火的世界,被一股温暖而真实的力量所牵引、所触动。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饱满的热情、独有的视角,描述七十多年来艰难困苦、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字里行间透着真挚的情感,书中许多平凡而又真实的故事,令人感动,平凡中透着不平凡,平凡之中蕴含一种伟大。每一个章节,每一段文字,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对生活的敬畏、对人性的关怀和对未来的憧憬。看到了老师在面对生活的困难与挑战时,所表现出的勇气、善良、乐观、向上,以及永不服输的精神,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温暖。这些品质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它带给我们人生的思考与启迪,它提醒我们,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从三个方面谈点对《平民记忆》这部书浅显的感受。
作者笔下,记录了村子的地理、流淌的沣河、西余铁路的穿村而过以及河床底部裸露的古树桩,记忆中古老的灵桥、古门楼、古城墙,还有远古时期周人、周礼、周文化与马王村的历史渊源。这些文字,无不倾注着作者对家乡的热爱、感恩和思念之情。
丰京遗址的所在地就是马王村,正是这里的福土厚地,养育了这方百姓,也养育了董颖夫这样文化名人。
从董氏家谱考——香廷世系来看,董氏家教甚严,后辈耕读传家,世代传承为继。董老师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母亲是大户人家出身,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既能操持家务,又能下地干活。母亲早年在甘肃等地做棉花、土布、药材等生意,拉扯十个孩子,度过了难熬的岁月。后来的社教运动中,董老师的母亲被认定为‘投机倒把分子’‘坏分子’,多次游街示众,甚至获刑受牢狱之苦,承受了一个女人难以忍受的屈辱。
童年时代的董老师,在马王火车站,跟着母亲买茶水,买烧饼,维持家用。在艰苦的环境中,养成能吃苦、不服输、敢拼搏、敢冒险的性格。他喜欢读书写文章,作文常被老师作为范文传阅,当接触到《创业史》等优秀作品后,他的视野开阔了,爱上了写作和阅读,对著名作家柳青越发崇拜和关注,从此有了“文学梦”“作家梦”,这对他后来的人生道路产生重大影响。
一位作家曾经说过:“在我看来,一个家族,一个村庄,出一个文人,是家族之兴,村庄之兴,没有笔下的春秋,注定万代虫鸣,百代荒芜。扪心自问,上数三代,我们连祖先的名讳都鲜为人知,妄论其他。” 任何一个时代,家族的命运永远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家乡历史文化,在他的笔下烁烁生辉,家族家风家训,在他的笔下,得到完美传承。他也曾困惑过、迷茫过,但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要创造一番天地,立志改变命运,重塑人生之路。
在逆境中长大的董老师,初中没读完,就赶上了“运动”,不得不返乡务农,更因政治原因,无缘当兵、招工、提干,在农村干着拉沙背砖的重活。去大峪修建水库,干的还是拉石头、打钎子等重体力活。他没有气馁,勇敢面对,坚持读书学习,在休息时间写作。一首《感大峪水库建设盛况云》的诗歌被领导赏识,抽调到营部,做起了宣传工作。
他修建过沣河自动闸工程、铜网厂排污水渠工程,曾调入县文化馆干过一段时间,下海办过造纸厂,最后又进入建筑行业,承包建筑工程。他严格按工艺技术规范施工,不断地改进提高工程质量,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想尽办法克服。他以惊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必胜的信心,勇敢地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战胜困难。他为人厚道,在行业内留下了不错的口碑,他用人品征服了甲方的心,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成为长安地区的成功人士。
他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绩。有了经济基础,他没有贪图享受,而是将辛苦打拼挣到血汗钱,投在了公益事业上。
有了经济基础的董老师,并没有躺在金钱上过起“幸福的生活”,而是用金钱实现以前未竟的理想、抱负。他给自己制定了新的目标,并不遗余力地实现了这一目标,如:征地修建柳青墓;举办“柳青诞辰90周年纪念活动策划会”,包括建设柳青文化广场、柳青纪念馆、塑柳青像;捐款设立省级规模的柳青文学奖;成立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等;承办柳青文学奖;出刊秦岭杂志;编辑出版《柳青文集》编排大型秦腔现代剧《柳青》;协拍《柳青在皇甫》;举办《秦岭》特刊。
董老师有思想、有格局、有大爱、有担当精神、有乐于奉献的精神。 他对柳青始终怀有敬仰之情,扛起柳青研究的大旗,为柳青文化传承,研究发展柳青的精神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平民记忆》的确是一部极好的自传作品,一部饱含深情的回忆录,一部奋斗史、成长史、家族史,更是一部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史,也是城乡发展变革的一个缩略图。
作者简介: 苗晓瑛,陕西长安人。陕西散文学会会员、陕西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长安作协理事、散文委员会副主任,西安政协长安文史资料员。在省市级报刊、杂志及电子媒体发表散文随笔数百篇。出版散文集《青青潏河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