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底蕴深厚,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诞生了许多著名的成语和故事。近日拜读《世说新语》,其中“尤悔第三十三”中有王导的一段叙述,“吾虽不杀周侯,周侯由我而死,幽冥中负此人。”这句话后衍生为中国历史上流传甚广的一句谚语:“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个充满哲理、反映人际关系选择的复杂性和道德困境的故事,引发了历代文人的深刻思考,且千古流传,令人感慨不已。
很多人在影视剧中听说过这句话,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典故出自于什么地方,更不知道他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又牵扯到哪些著名人物。在此,我来说说这个典故的来龙去脉。
此典故出自东晋时期,就是王导和周顗(音yi即周伯仁),这两人都很有名,在当时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大的。
先说王导,王导家乃琅琊王氏,家世显赫,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更是东晋王朝的奠基人,若没有王导,未必会有东晋这个王朝,可以说正是琅琊王氏和司马氏共同建立了东晋。王导有一个堂兄名叫王敦,也是晋帝司马睿的支持者,他二人共同帮助司马睿建成了东晋政权。
再说周顗,周顗字伯仁,汝南郡安成县人,少有声誉,晋朝大臣,名士。史书记载,周伯仁为人刚正不阿,做事严谨持正,连王导的堂兄身为大将军的王敦都十分忌惮他。《晋书》说,王敦“每见顗,辄面热,复冬月,扇面手不得休。”能把王大将军吓得寒冬腊月都汗流满面,不得已用手不停地扇风,可见周顗在当时的威望之高、持身之正。周顗弱冠之年担任秘书郎,袭封成武县侯,担任镇军将军司马。
东晋建成之后,随着时局的发展,王敦逐渐起了野心,想要挟天子,而司马睿也对势大的琅琊王氏有了忌惮之心,时时想要削弱琅琊王氏的势力。
司马睿在心腹刘隗、刁协等人的帮助下,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势力和军队,让他们对付王敦,司马睿也渐渐疏远了王导,随时准备要讨伐王敦。王敦则直接在武昌起兵以清君侧的名义兵临建康。鉴于此,刘隗建议司马睿将建康城内的王氏家族全部处死。
王导夹在晋元帝司马睿和堂兄王敦之间,处境非常艰难,为了保住琅琊王氏,他领着族中二十余人每天天不亮就到台阁跪着等待处罚,希望能让司马睿消消气。但司马睿很长时间没有决断,王导只能天天去。
一天,王导领着族人再次跪等在台阁处,恰好东晋名士周顗被召见进宫,王导对经过身边的周顗说:“伯仁,以百口累卿!”伯仁正是周顗的字,两人平时关系极好,所以王导希望周顗在司马睿前能为琅琊王氏说点好话。
但不知周顗没有听到还是故意装作没有听到,总之他目不斜视、不为所动进了宫殿。等了很久,终于见到周顗从宫中出来,竟已经醉意醺醺,王导再次上前和周顗说话,结果周顗并未搭理,而是对身边的人说:“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
周顗的态度让王导很是失望,继而忌恨于他,没想到平时关系很好,关键时连个话都不肯说,还无视他说出那样的话来。
可王导哪里知道,周顗进宫之后就对司马睿说王导忠诚,希望司马睿不要以王敦而牵扯到王导身上,而元帝也认为他说的有道理,随即留周顗在宫中饮酒。
周顗平时好酒易醉,但在宴会上没有忘记替王导说好话,虽得到了司马睿不处置王导的承诺,但还是不放心,回家之后又上表为王导求情,一门心思要救王导和琅琊王家于水火之中,而这些事情王导压根不知道。
周顗求情之后,司马睿就不再怪罪王导,而王敦也进了建康城,把持了朝政。在王导的劝说下,王敦没有废了司马睿,但从此东晋的朝政由王敦说了算,他大肆诛杀朝臣,很快就轮到了周顗和戴渊。
周顗和戴渊都是当时的名士,有一定的影响力,王敦开始并不想杀他们,而是希望能为他所用,但两人对王敦没有好感,自然不从王敦的摆布,于是王敦就来询问王导的意见。《晋书》对此作了很详细的记载:“敦已得志,问王导曰‘周顗戴渊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王又不答。敦言‘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由于王导久在内廷,熟知朝内大臣的政治倾向。虽始终一言不发,但其态度是显而易见的。于是王敦大手一挥,周顗被押赴刑场处决,可怜一代忠臣,至死也没有为自己开脱请罪。
直到有一天王氏家族执掌大权之后,一次王导在整理宫廷档案时,先是发现那日周顗进宫面见晋元帝时为王氏家族说情的谈话记录,后又看到周顗连夜赶写的奏章字字恳切、句句求情。周顗甚至还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求得晋元帝放过王导一家。
此时此刻,王导才意识到自己误会了好朋友——周顗看似外表冷漠,实则对朋友却能以死担保。于是乎,王导感情崩溃,内心痛悔不已,在众子女面前嚎啕痛哭着说:“吾虽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令人感叹之至。
周顗一生善良正直道义清高,乐于助人,同时性格也十分倔强,这既是他的优点也是他最大的缺憾?他有自己的独有秉性,做好事不留名,十分低调不愿张扬,即使面临死亡也没有向王导求情。
周伯仁义薄云天,他认为情义是远大于生命的,用“舍生取义”来形容他是再合适不过了。可令人遗憾的是他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给人一种处处抵触的威严感,让人无法对他产生好感,同时周顗嗜酒,喝酒误事,酒喝多了就胡说八道,难怪遭到王导的怨恨,这也是致命的。
正是王导的默不作声,才让王敦以为伯仁该死,若果王导此时说了内心的真实想法,伯仁也不至于惨死。王导与伯仁感情至笃,可以认为他二人是一对好基友。这儿讲一个故事:据《世说新语·排调》记载,曾经有一次,两人喝了点酒,王导借着酒劲枕在周顗的腿上,摸着周顗的肚子问,这么肥的肚子里面装着啥呢?周顗嘿嘿一笑说:空洞无物,但像你这样的人,马马虎虎还能容纳几百个。这便是成语“空洞无物”的出处。
究其原因,周顗的做派乃是典型的魏晋风骨:知我者,不因我言,而由我心。周顗是用心去交王导这个朋友的,他以为王导知道他的心;而王导,名为世族豪门之首,却在交朋友的时候不能交心,只通过外在言行判断敌我。
可怜一代名臣就此妄冤,魏晋风骨不仅仅是清谈与玄学,更重要的是那份浓浓的人文情怀。王导亏欠周顗甚为多矣!
作者简介:阮班鹤,1949年生于陕西临潼,中共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后致力于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散见于省内外报刊。著有长篇小说《西风怀仁》《声闻于天》两部,其中《声闻于天》被陕西新华出版集团太白山文艺出版社授予为“西部文学经典典藏项目”,多次加印发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