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子村的大喇叭坏了,我们只能有时隐约听到邻村陶官营的喇叭公告,我是非常喜欢农村的这一特色的,因为那个有些拿腔捏调的播音员总在反复清嗓子、敲话筒,播报一些类似广告的东西,他努力用不土的语言表达相对较土的信息。比如“卖种子的来了,有买种子的到大队来联系!”透着莫名的可乐。
可现在这些联系业务的内容在小街子村听不到了,村委会似乎也不准备修理大喇叭,因为“微信群”是个很好的替代品,人们发现不仅从“上头”来的通知可以随时随地的发布,每一个个体都能把自己的声音和诉求发出去(当然没有智能手机的一部分老年人被屏蔽在外了)。
我先生前一段时间“打入了”这个群,我也有幸窥到了这种群儿不一样的风味。用“窥”字似乎不准,得用“听”,人们通常都是发语音交流的,乡土社会,一个村的人都彼此熟络,“微信业务”比城市工作群要花样多多了,找人的,寻物的,邻里不和骂起来的,充满了烟火气。
比如前两周,一个浑厚的男声发出了不满的声音,说他家玉米地上方的电线杆子影响收割机进地了,他希望村委会给解决一下,如不给解决就如何如何,声音愤怒而高亢。我也不知村委会能怎么处理这种事,但当我们傍晚去地里散步时,看见有爷儿两个正手拿镰刀,手动收割玉米。
这人原来是先生的表弟,我们下场帮忙时,他满脸笑容地说“这样的生活,不体验也罢”,我抬头看了看那横穿地块上空的电线,也没好意思问村委会咋解决的,总之他们花了一个下午砍完了这块儿地的玉米杆儿。这期间他还给我们介绍了自己种在黑龙港河岸的一小片菜地,菜们都格外水灵喜人,他平时去集上卖水果,抽空种不放化肥的菜,他还一定要我们带些不打药的韭菜去尝尝……
有点儿跑题,本来说的是微信群儿,我昨天又听到群里有人嚷嚷了,好奇地要求再听一遍,忍不住记录了下来:
张某:爷几个啊,谁在那个李万和家拿了个大锤走啊?他一直想不起来是谁,谁拿去了你给我拿回来,你告诉我个话儿。啊,我今儿个用这个大锤。我也想不起是谁来了,今儿个我着急用啊。你要是拿不过来,你告诉我个话儿也行。
刘某:
行啊,那个受累的家伙没就没了吧,大锤要在家,早晨还得受累,还得干活儿。哎呀,谁要拿去不给你,你得谢谢他啊。
张某:
刘某某,是不是在你那儿呢我那大锤?刚才你不说话儿,你这一说话儿,我想起来了,我那大锤在你那儿,你要找不着你就赔我一个,我告诉你。
刘某:
你那锤要在我这儿,我就不说话了。我给你在沧州买个回去吧,搁晚上我回去,你要非得干活去,我在沧州给你买一个。
刘某:
行,买个来吧,买个来吧,不买没法儿干活儿了。
我透过乡村微信群这扇小窗,看到了乡间农民们的勤劳、直爽、幽默和互帮互助,情不自禁地记录下来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