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
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这是一首咏菊诗,除了标题,通篇没有“菊”字,又句句写菊,实际上,是在写他自己。
菊花颜值不高,所以一上来作者就告诫王孙们不要把菊花与蓬蒿相提并论(你别说,二者长得真有些像),第二句诗句不怎么美,但包含着节日文化,“九日”在古诗中代指重阳节,而古人在这一天要登高佩茱萸囊(见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他们还要赏菊,饮菊花酒,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所以明白人会立刻从这句“九日枝枝近鬓毛”中看到菊花的影子。
菊花虽然貌不惊人,但清香怡人。第三句“露湿秋香满池岸”直接表扬菊花,我们想象一下这七个字的图景:太阳初升,秀菊丛丛,饱含露水,湿润晶莹,幽香缕缕,遍洒西东。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下,缀满露珠散发香气的菊花也很可爱哒。
最后一句要收束了,诗人一定要凸显菊花的内在品质,于是他写“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不是“在人无用,在物无成”么?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作者的用意也已非常明显:我郑谷就是这样的人啊。
白话译文:
公子王孙啊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
重阳节人们采撷枝枝菊花插戴于鬓上。
秋晨菊花饱含露水湿润晶莹,缕缕幽香飘满池岸,
但它从不羡慕虽踞高位却毫无用处的瓦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