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李贺爱马,他的《马诗》写了二十三首,这首尤为脍炙人口。
“赋比兴”是古人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归纳出来的三种表现手法,在格律诗的分析中人们少有提及,李贺这首《马诗》却含着它们的影子。
从整首诗看,李贺以马喻己,写自己的奇才异质和远大抱负,是为“比”。
从具体诗句看,开头两句是背景板,“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一片富于边疆战场特色的风光,如同运用了“赋”的手法(这个不怎么典型):而写平沙如雪、新月似钩,两个明喻句是“比中套比”,这两个小比喻也是非常有匠心的,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志在报国的人不仅不觉肃杀,反而觉其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这里似乎是英雄用武之地;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作者用“斧钺钩叉”中的“钩”来形容它,和想沙场报国亦有着隐隐的关联。所以这两句写景,实际上是开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有兴起的意义。
三、四句,“何当”是“什么时候”,“金络脑”,即“金络头”,是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诗人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清秋”的时候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作者多么渴望堪当大任建功立业啊!这两句分明包也含着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整首诗借物咏怀,是个“比”,一、二句,以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白话译文
平沙覆盖着大漠,犹如无边的积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什么时候我能给它戴上金络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
附:名家评价
清·姚文燮《昌谷集注》:边氛未靖,奇才未伸。壮士于此,不禁雄心跃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