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小
传
杨崇广,地理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任教于北京中芯学校高中部,长期从事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在地理教育教学方法及地理教育发展方向的研究上有较多的感悟,在《中地参》《地理教学》《教学考试》等杂志上发表地理教育教学文章100多篇,主编、参编高三复习资料20余本。
吴炳义,北京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
本文已刊载于《教学考试》杂志(高考地理)2024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往往是区域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管理中心,城市辐射对区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可带动区域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它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的强弱,直接影响周边地区的发展速度与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带来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反过来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中,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尤其突出。为此,地理学十分关注大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作用,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也成为高考地理命题的重点,也是一轮复习的重点,下面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针对“大城市辐射”专题提出复习方法和建议,供师生们备考时参考。
《课程标准》对“大城市辐射”得要求
1.1《课程标准》要求
以某大都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1.2课程目标的细化
(1)结合图文资料,从时间视角了解大城市的发展状况,理解城市发展与区域之间的关系。(区域认知)
(2)结合图文资料,从空间视角说明大城市对不同区域范围的辐射功能,建立区域部分与整体的关联思维。(综合思维)
复习教学中指向深度学习的问题设计
以人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为例,说明复习教学中指向深度学习的问题设计方法。
本节《课程标准》要求可以细致分化为: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准确说明城市辐射的含义、途径、结果(即影响);能够熟练分析城市辐射功能的具体表现,并能够结合实际案例阐释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其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提升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这两大核心素养。为达成上述的复习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法是“问题教学法”,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设计思路是:确立核心问题—设计驱动性问题—设计问题串—设计变式问题。核心问题,又叫中心问题,是本节目标中最关键的那一个,是目标的“浓缩”;驱动性问题应当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它能引领整个篇章,既是本节教学的起点,又是本节教学的终点;问题串的设计要围绕着驱动性问题而展开,当问题串中所有的问题完成之后,驱动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问题串中要有高阶思维问题,也要有低阶思维问题,高阶思维问题包含并引导低阶思维问题,问题之间有较强的逻辑性,在逻辑思维上能做到逐步进阶;变式问题设计是对能力、素养要求的进一步提升,问题情境往往来自现实的生产生活,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要解决现实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体现地理学科的“有用性”“实践性”。具体问题设计如下:
(1)核心问题
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2)驱动性问题
为什么纽约市的发展能够对周边地区乃至全球发展有巨大的辐射作用?
(3)问题串的设计
①什么是城市功能?城市功能有哪些?
②什么是城市辐射功能?辐射功能的大小受哪些因素影响?
③城市发展与城市腹地的关系是怎样的?
④城市等级、规模对城市辐射能力有何影响?
⑤纽约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⑥从空间尺度这一角度分析纽约市的发展是
如何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
⑦纽约的辐射带动作用是通过哪些方面体现的?
(4)变式迁移问题的设计
①武汉对黄冈的辐射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②黄冈发展电子电器产业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大城市辐射”难点内容解析
教学思考
目前,对“大城市辐射作用”考查的考点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辐射的现象、影响大城市辐射的因素、辐射的方式、辐射的内容、辐射的空间发展过程、不同城市辐射作用的差异。
【例1】(2024年广东省选考,7,8题)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可反映都市圈内“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集聚、制造业在外围城市集聚”的城市分工特点,指数值越大,表明分工程度越高。表2为2008年、2015年和2019年我国三个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值。据此完成7,8题。
作者:杨崇广,北京朝阳凯文学校普高部;吴炳义,北京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
来源:本文已刊发于2024年《教学考试》高考地理5。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5408586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