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关键能力”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关键性

教育   教育   2024-11-12 17:41   吉林  

吴泽浓,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刘宏法,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本文已刊载于《教学考试》杂志(高考历史)2024年第6期。

随着2024年高考的平稳落地,安徽省基础教育改革的“三新”(新课程、新教材和新高考)已正式有了第一次全面的展示。作为省自主命题的高考学科试卷更是凝聚了安徽省教育改革的智慧结晶,为未来继续深化“三新”改革和中学阶段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在历史学科的考查中,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尤为明显,特别是对核心素养中“关键能力”的考查是2024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试题一大特色。以下笔者就以2024年安徽省高考历史学科试卷为切入点,浅谈“关键能力”在学科素养培育中的关键性,期望与同仁商榷。


“关键能力”在试题中的体现


2024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试题(下称“试题”)严格遵循《安徽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精神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最显著的特色是注重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考查。试卷通过文字、图片以及表格等多种形式的史料,创设情境,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从中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如选择题第6题:


例1.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记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既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  )

A.“师夷长技”成为时代潮流

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

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


本题通过呈现晚清时期的一个社会情境——翻译外国有关政治书籍从无人问津到四海风行,引导学生思考该现象的实质及原因。答题过程中,学生通过“1899年”、一系列介绍西方政治的书籍和“初印时,人鲜顾问……近三年,几于四海风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历史思维逻辑对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作出推理和判断: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各界在救亡图存的探索和努力也由器物层面逐渐深入到制度层面。这个解题过程考查和体现了学生的关键能力。


这样的考查在非选择题中亦有体现,典型的如第19题。


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田子茂出生于山西忻州一普通农家。幼“颖异于群儿”,“稍长则便能武事”。神宗元丰年间(1078—,先为保甲体制下的保丁,后赴京应试,“天子临轩试之,中第一”,得以“补三班差使”。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前后,先后担任泾源路第四将队将、鄜延路经略司准备差使等职。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因受改革派吕惠卿之案牵连,一度入狱,后无罪释放,被任命为“绥德军暖泉寨主”。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在宋军收复银州(今陕西榆林南)战事中立有军功。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去世,享年56岁。


田子茂的生平是宋代某些历史场景的再现。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该题作为开放性试题,综合性较强,侧重对学生多种关键能力的考查。学生在作答时,首先要快速提取关于田子茂生平的重要历史信息并加以归纳整理,这要求学生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知识获取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进行思维拓展,将所学知识迁移到题干中的历史情境,敏锐地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充分的论证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论题明确,观点正确”的要求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的要求考查了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和阐述历史事物的能力,以及学生也要具备一定的应用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这些都是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等“关键能力”的考查。由此可见,突出对关键能力的考查是2024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试题一大特色。


“关键能力”的内涵及价值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对“关键能力”的定义是:“关键能力”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


(一)知识获取能力群


知识获取能力群主要包括:语言解码能力、符号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整理能力,等等。历史学科是基于史料研究的人文科学,具备知识获取能力是学习历史学科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这就要求学生能够阅读和理解历史学科的各种主要文本和史料形式,从而客观全面地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整理,准确描述现象和概括特征,并从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形成历史学科知识网络。如选择题第5题(题目略),属于表格类试题,以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历史现象为情境,对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有较高要求,解题的关键在于对表格中的时间、地点与数据进行有效获取与解读。首先,通过数据对比,学生可以看到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前后的明显差异,即役银分摊后“丁银”在赋役中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田赋”所占比重明显增长,透过这一现象看到是“国家减轻了对人口的控制”的本质,也明确了该历史现象带来的历史影响,可以得出结论:丁银所占比重减少,国家减轻了对人口的控制,客观上有利于人口的增长。这就考查了学生的发散历史思维、运用演绎推理能力等关键能力。


(二)实践操作能力群


实践操作能力群主要包括: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转化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应用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历史学科的价值追求;总结过去,面向未来,以史为鉴更是历史学科的精神。因此,实践操作能力在历史学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要求学生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运用学科认知操作和行动操作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即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解读历史事物,运用历史术语阐述历史事物。如非选择题的第17题第(2)小题(材料略)。


问题: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公路建设的特点及其作用。题目包含两小问,前者要求学生“概括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公路建设的特点”,学生需要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相应的信息转化和概括。这体现了“知识获取能力群”中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搜索能力和信息整理能力。后者要求学生“分析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公路建设的作用”,这需要学生基于材料内容对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公路建设这一现象进行价值判断。这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群”中的归纳概括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群”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答时,学生需要以史料为依据,对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公路建设这一特定时空下的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和价值判断,感悟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坚持抗战、抵御外辱的爱国精神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这既体现了高考的核心价值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渗透了对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等诸多核心素养的考查,而核心素养的达成是以学生关键能力为依托的。


(三)思维认知能力群


思维认知能力群主要包括: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等。历史是一门联系古今、承载文化的重要学科,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和思维特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也认为:“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思维认知能力是培育核心价值、发展学科素养的重要基础,也是高考命题和人才选拔的聚焦点。如非选择题第18题第(2)小题(材料略)。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评价国际货币体系应该持有的标准。


在作答时,学生需要充分阅读和理解材料内容,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归纳概括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特点,辩证地看待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既肯定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同时通过敏锐的洞察能力,也看到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最后,学生需要独立思考,在发扬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优点的基础上,针对该体系存在的问题,通过自己的逻辑思辨,创造性解决新问题,为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朝着更加稳定、合理方向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即“简述评价国际货币体系应该持有的标准”。


由上观之,具备多种关键能力,既是正确作答高考试题的前提,也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


“关键能力”的培育方法和策略


关于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者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见解。例如有专家认为“通过大概念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深度思维培育”,也有专家认为通过“开展历史阅读教学,提高学生信息转化能力;加强归纳概括指导,提高学生思维认知能力;培养历史逻辑思维,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笔者经过不断尝试,提出如下教学思考,供各位同仁商榷。


(一)构建知识框架,夯实能力基础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探索“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模式,《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命题改革突出对关键能力的考查,历史学科具有时间跨度较大,知识较为琐碎的特点,史料更是浩如烟海,培育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前提是构建知识框架,掌握学科概念和必备知识。但与此同时,关键能力并不是知识的简单累积或重复,而是知识、概念、逻辑、推理等要素的重组或演化。如果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简单占有或记忆,就无法上升到能力的提高与培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在知识获取或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关键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比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文本史料,创设情境,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形式梳理知识框架,构建思维导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既可以自主习得基础知识,又加强了自身关键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培育学生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第一步是构建知识框架,夯实能力基础。


(二)践行学生主体,打造动态课堂


关键能力是使学习者适应时代要求并支撑其终身发展的能力,是学习者本身应具备的能力和素养,这种能力的达成不是通过被动的知识积累形成的,而是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培育的。课标也明确提出:“在课程实施上,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打造动态课堂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文本和补充材料,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育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教师也可将评价融入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过程,通过自我评估、同伴评价等方式,促进他们对自己学习的反思和发展,这种参与既可以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总之,教师应在有限课堂上最大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机会,设置合适的教学环节,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给予学生犯错的空间,允许学生质疑的声音,在师生动态互动中打造生成性课堂,生成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思维和能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关键能力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将“情境”定义为“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考查载体”。课标也将“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作为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原则性要素。因此,“情境”不管是对于高考命题和人才选拔,还是对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意义。“情境”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认为是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新情境来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试中,新情境可以有多种类型,包括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术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标要求和课时内容,整合教材,适当挖掘素材,创设贴合教学内容、体现核心素养要求和关键能力培育的新情境。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从中培育学生的关键能力。


例如笔者曾经在一次省级教研活动中,对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进行如下的情境创设获得好评。情境创设和能力提升方式如下:


情境1:通过两则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经济大事(部分)”“美国通用汽车二战前后发展历史”跨时空的通用汽车发展主要线索的展示,为学生创设通用汽车发展的“学习情境”。


学习任务一: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二战前后国际业务曲折发展的原因。


以上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分析、概括等能力。


情境2:通过材料“美国通用汽车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发展历史”为学生创设通用汽车发展的“社会情境”。


学习任务二:阅读教材并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用汽车公司发展历史,说明当今国际贸易和金融发生了哪些变化。


以上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思维认知能力”和语言文字逻辑表达等“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以上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创设,完整地落实了“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的课标要求,也培养了学生的关键能力。此外,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需要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运用历史思维能力,展开问题探究,解决新问题,得出新结论。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认知能力。


课标对“核心素养”的定义是: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及“关键能力是培育核心价值、发展学科素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因此,关键能力既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学科素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而2024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试题对学生“关键能力”考查既全面又详细,这既是科学服务选才、有效引导教学的应有之义,也遵循了课标要求,更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所在。



作者:吴泽浓,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刘宏法,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来源:本文已刊发于2024年《教学考试》高考历史6。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540858691@qq.com


教学考试杂志
提高一线教师教学实战能力(“感谢恩师·你我同行”大型公益活动承办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