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掘乡土文化资源 涵育家国情怀素养

教育   教育   2024-11-05 18:58   吉林  

冯鑫,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

本文已刊载于《教学考试》杂志(高考历史)2024年第5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后,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等素养具有典型的历史学科特色,与教材知识体系联系紧密,因而在教学中更易设计素养培育策略,达成效果也更为显著。相较之下,家国情怀素养的内容涉及人文追求和价值关怀,虽然是以上诸素养价值追求的目标,但如黄牧航老师所言:“在实践上,把这些价值观念和态度情感渗透到历史知识的传授中绝非易事。”


基于此,有同仁注意到引入乡土文化资源,有助于学生在了解家乡文化的基础上自然地唤醒学生的乡土情结,热爱家乡,进而上升为家国情怀。并且乡土文化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且形式多样,易于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笔者服膺其说,试以《选择性必修 3》“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一课为例,结合任教所在地南充的丝绸文化资源,论述其实施依据及教学过程,冀以抛砖引玉。

理论依据:《课程标准》得素养与内容要求


《课程标准》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人文追求其实存在两个逻辑层次,首先是形成对国家、民族与文化的认同,其次才是随认同而萌生的主人翁精神,即历史责任感。家国情怀素养水平 1、2 又说:“能够具有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由此可见,家乡认同又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因为家乡的文化、历史、风俗会影响个体的身份认同甚至价值观念,所以当个体充满感情地去认可家乡,这种情感态度也会自然延伸到对国家的认同。这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升华的情感过程。即“家国情怀是建立在个人、家庭、家乡认同基础之上的国家认同和深厚情感”。


查阅《课程标准》,本单元内容要求是“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本课标题所指的古代商路,即是新航路开辟之前连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涵盖了连通欧亚大陆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所有海上、陆上通道,相关物质与精神文化的交流均围绕其展开,时空跨度极大。考虑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学生早已知悉,若仍以此为主进行开展教学活动,家国情怀的培育容易流于表面。利用南充丝绸文化资源进行切入,将学生视野聚焦于家乡周围的人与物,由点及面地去认识欧亚商路的发展脉络,可避免出现“宏大叙事”下学生感触不深的问题。


现实依据:南充的丝绸文化资源


南充古称果州,是中国植桑养蚕、缫丝织绸最早的发祥地之一。2005 年中国丝绸协会授予南充“中国绸都”称号,成为全国七大绸都之一;2016 年又授予南充“丝绸源点”称号。南充市商务局更是于 2016 年出版专著——《丝绸源点:南充茧丝绸发展简史》。该书体例完整,结构清晰,全面梳理了远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南充丝绸行业的发展脉络,以及南充在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为笔者搜检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教学设计省却不少时力。


本课共三个子目,第一子目“丝绸之路”叙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可以通过介绍南充养蚕织布的起源予以证实。第二子目“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简洁地介绍了西南丝绸之路的路径,对于此路开通的时代背景和经过,可以将南充丝绸在印度的流传和司马相如开通西南夷道路等史事结合起来说明。最后一个子目“古代商路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也可举出南充所产红菱为日本所珍藏事例,虽非欧亚双方的商品流动,但亦为丝路文化交流之一瞥。

案例呈现


以上简要叙述了南充丝绸文化资源与本课结合的理论与现实依据,那么,这一设计立意是否合理可行?还需在教学过程当中予以检验,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文的三个环节所示。

(一)

在导入环节,向学生出示中国丝绸协会授予南充“中国绸都”“丝绸源点”等称号的图片和文字信息。向学生提问:为何协会要赋予南充这些称号?


【设计意图】率先展示丝绸与家乡南充的联系,意在较快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初步了解南充丝绸行业起源早且历史悠久,享誉国内。同时,也为引出后续问题埋下伏笔。要求学生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 今四川省盐亭县金鸡镇嫘祖村青龙山发现有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诗人赵蕤所撰《嫘祖圣地》碑,碑文中对嫘祖生平和籍贯作了说明:女中圣贤王风,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生前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是以尊为先蚕。盐亭县古代为今南充市南部县(古名安汉)所属,与南充接壤,确属嘉陵江流域。我们认为西陵氏所居之西陵很有可能就是盐亭县所在嘉陵江中上游流域。

——摘编自文建刚《绸都南充:神话与历史之间的丝绸名城》


问题 1:材料中的碑文用来证明南充丝绸业的起源之早是否可靠?为什么?

问题 2:碑文如果不足以证实,那么它是否具有史料价值?

问题 3:如需继续探寻真相,我们应该怎样做?


【设计意图】家国情怀的渗透有赖于其他素养的先一步达成。因此,此处设置一组开放性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碑文是唐朝人所追述,内容又是远古传说故事,显然可信度有限,但是它可以反映唐朝时人们对丝绸起源的思想认知,故仍具较高史料价值。问题 3 帮助学生在判断史料价值的基础上,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孤证不立、论从史出等实证意识。学生回答问题 3 后,教师出示两则材料予以佐证,如下所示。

材料二 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生绢之尤细薄者)、鲜粉,皆纳贡之。

——常璩《华阳国志》


材料三 2015 年高坪区都京街道附近嘉陵江边,出土了两根乌木。蚕桑专家认定这两株树状乌木树体本为五千多年前的桑树。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南充 2015 年10 月 27 日电


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印证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这一教材表述,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对家乡的认同与自豪。之后回归教材,对陆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作用予以简要说明,此不赘述。


(二)


第二子目介绍草原丝绸之路后,由教材学思之窗所给史料引入,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回答: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


诸多学者已多次强调教材辅助栏目的重要作用,其中学思之窗栏目“将课文、材料、问题三者结合,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该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提取史料信息归纳其探险计划,探险计划可从四川到印度再到

大夏,提升实证意识。并学会在具体的时空下,分析西南丝绸之路开辟的缘由是张骞在大夏见到了四川地区的特产,了解到是从印度贩运而来的,从而提升时空观念意识。回答该问题后,即可深入探究南充地区与后者的政治经济联系。出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布。”“蜀布”即苎麻布,是南充地区所在的巴地賨民最先育成的野生纤维植物,其纤维质细,洁白柔韧,耐水湿,汗浸而不易变色,身着凉爽,宜为夏衣,故而行销于印度高热地区。任乃强先生说:“人工培育成为纤维作物之苎麻,则是二千年前长江流域农民的创造。其最先育成者为巴区之賨人。賨人无大麻所织之布,但有苎麻所织之布,是为‘賨布’。……秦汉间,蜀中大奴隶主作坊特精制以为外销商品,遂入身毒、大夏。


——摘编自《丝绸源点:南充茧丝绸发展简史》


问题1:产自南充的蜀布是丝绸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区分布与丝绸的差异,使学生将历史知识与常识加以联系,意识到南充除了有蚕所产丝绸,还有本地先民所制造的植物布匹同样享誉盛名,在提升历史解释能力的同时增进对家乡的认同。


那么南充蜀布是否可以大规模销售古印度?要求学生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


材料二 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余人,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广汉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蜀民及汉用事者多言其不便。是时邛筰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副使王然于、壶充国、吕越人驰四乘之传,因巴蜀吏币物以赂西夷。……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问题 2:据材料,西南商道存在哪些问题?

问题 3:概括汉武帝的解决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了解西南商道并没有张骞所说那么安全,实际上仍存在路艰险、当地少数民族不服统属等问题。而汉武帝派司马相如等人整饬西南夷道,为张骞寻找西南商道准备了前进的道路。其次,司马相如对当地部族的成功招抚,也为之后张骞经略西南减少阻碍。司马相如作为南充文化名片,通过列举其对西南丝绸之路开辟的贡献,丰富了学生对家乡名人的历史认知。


(三)

最后子目是“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首先要求学生阅读并梳理中西物质与精神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体会中西文化交流的双向性特征。之后出示材料:


材料 1926 年秋,南充人白坚游学,过日本奈良,参观“帝室正仓库院”,其院内珍藏有我国唐代时输往日本的古绫,绫上有花红色。……白坚经过考证,认为该绫出自顺庆 :“夫蜀中产绫唯顺庆。然则蜀红盖即南充固有之红花也。自唐时果州之绫已为重于长安。由长安输之日本,日本皇室珍藏之至今,视其国宝。

——摘编自《丝绸源点:南充茧丝绸发展简史》

思考:谈谈你对南充丝绸被日本收藏为国宝的认识。


【设计意图】以开放性问题结尾,学生可以谈海上丝绸之路的范围、南充丝绸的珍贵或丝绸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帮助学生认识到,古代中国传入日本的有精神文化,也有物质文化,丝绸茶叶建筑等,证明中国是东亚文化圈的核心,增进民族自豪感。

教学启示


论者指出:“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能够达到哪个程度?这跟教师的教学熏陶力度有莫大的关系。”力度的强弱又与教师的教学设计直接相关,引入乡土文化资源是本课的一个主要突破途径。对此,笔者有以下认识:


首先,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教学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素养的落实。众所周知,“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单纯围绕一个学科素养来进行的情况是不多的。”本课严格遵循这一原则,在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对家乡、地区、国家的深层次情感认同。


其次,引入乡土文化资源只是实施教学的一个切入点,主旨必须遵循《课程标准》及高考命题的要求——即服务于国家和民族的宏大叙事。在此前提下的结合才真正有助于增进教学的生动性,从而提升素养培育的有效性。否则不免落入对某一地方史、区域史学习的窠臼,徒增教学负担。


最后,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所设计的教学问题也需遵照学业质量标准。本文选取南充丝绸与丝绸之路相关的事例皆有史实依据,在参考家国情怀素养学业质量水平划分的基础上,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由浅到深的问题情境。先让学生产生对家乡的认知,再形成认同感,乃至崇高感与敬畏感,渐次培育素养。



作者:冯鑫,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

来源:本文已刊发于2024年《教学考试》高考历史5。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540858691@qq.com


教学考试杂志
提高一线教师教学实战能力(“感谢恩师·你我同行”大型公益活动承办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