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2024广东高考经济主观题的结构化解读及备考启示

教育   教育   2024-11-04 17:47   吉林  

许甫琦,中学政治高级教师,中山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法学硕士,有9届高三毕业班教学经历。近5年主持和参研教育规划课题5项,主持省优质建设课程1项,其中2项参研成果分获国家级、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一等奖(排名第三、第二名)。现为广州市中学政治教研会理事、广州市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华南师大和广州大学教育硕士校外导师。


黄伟强,中共党员,硕士学历,现为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政治科组长。2022年6月获广州市中小学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微视频三等奖,2022年7月获第四届广东省中小学信息技术优秀教学课例一等奖,2022年11月在广州市奋进新征程,喜迎二十大“中国梦延安情”革命传统教育微作文比赛中荣获优秀指导老师。


本文已刊载于《教学考试》杂志(高考政治)2024年第6期。

引导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高考命题的价值旨归。2024 年是广东省新教材新高考的第二年,也是地方命题回归的第四年,试题体现了独特的命题风格和命题趋势。笔者结合 2024 年广东高考政治卷的经济主观题,以结构化的视角思考并探索其背后的育人价值考查路径,为下一年的高三备考提供有益启示。


原题呈现


【例题】[2024·广东卷·18(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试题解读


(一)结构化的情境素材:支撑经济生活观察思维与素养


2024年广东卷经济主观题基于结构化的经济生活情境,既反映国家重大经济政策,又提供测评支架,促进学生观察分析经济现象,引导培育学生经济学学科素养。


本题运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国家经济政策作为命题情境,属于挑战性劣构情境。素材结构化表达为重大经济政策的出台背景与基本内容,并以流程图形式从“生产商决策”“经销商决策”“消费者决策”三类主体角度直观地呈现不同应对方案。


结构化的情境素材,揭示了“‘以旧换新’是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消费则是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目的和归宿”的理论观点,有助于学生深化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理解,懂得“以旧换新”既能鼓励企业加快智能化、绿色化、个性化新产品研发,又能激发消费者消费潜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便利的换新体验,更好发挥消费的拉动作用。让学生了解到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定对中国有能力促进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在政治认同方面,本题引导学生了解当前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培养学生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的认同;在科学精神方面,本题需要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以旧换新”将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也是新质生产力推动消费变革的生动写照,提升高阶思维;在核心价值层面,本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现象,明确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深化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优越性的认同,从而树立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二)结构化的设问逻辑:考查经济学学科解析思维与素养


从设问方式来看,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主要考查新质生产力、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供给侧与需求侧改革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选定角度分析观点,从给定的情境素材中提取和整合信息,分析现象,剖析问题,进行经济学传导机制分析与推理论证,灵活调用必备知识与材料信息有机统一起来,体现了选择性、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的经济学科思维考查特点。


本题结构化设问的审题思路如表1所示:



(三)结构化的知识生成:活化经济知识运用思维与素养


一方面,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是宏观经济学的必备知识,是高中经济学重要的考查概念,内含丰富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可选择”的设问角度,对学生能力与思维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在选取角度审答时,需要对结构化情境素材进行分解、重构,综合调用所学经济知识,用流程化的方式方法、结构化的经济学科思维生成答案。


本题的结构化知识生成思路如表 2 所示:




备考启示


(一)结构化情境创设方面


“无情境,不成题”。情境既是高考评价的载体,又是备考教学的载体。创设结构化的情境素材与问题链,实施结构化的学习活动与评价活动,有利于通过真实问题情境的设置,在议题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经济主观题备考中生成学生内化知识为素养的逻辑路径。


(二)结构化设问分析方面


经济情境的创设离不开社会经济现象,而经济情境的呈现又离不开学科任务的统领。经济主观题的学科任务重点关注的是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学科思维去解释或解决真实情境问题,这一任务在试题中具体体现在题目的设问上。由2021年广东卷“从短期和中长期两个角度分析碳排放权交易对控制排放企业的经营产生的影响”和2024年广东卷“从供给侧或者需求侧的角度(任选一个),对此观点加以分析”可以看出,在审答经济主观题时,除了引导学生掌握常规的解题步骤之外,还需要训练学生从时间、空间、性质等角度深化阐释问题的高阶思维能力。


(三)结构化知识生成方面


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联结教材知识和时政情境,形成高中经济学知识体系。在备考过程中,教师除了不断夯实学生的经济知识,增强其表述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还需要在教学中梳理、厘清经济学中重要的新概念、专业术语,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进行重组组成结构化知识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经济学学科素养。


总之,教师需要重视对情境、设问、知识的结构化分析,将结构化思维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作者许甫琦,黄伟强,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

来源:本文已刊发于2024年《教学考试》高考政治6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540858691@qq.com


教学考试杂志
提高一线教师教学实战能力(“感谢恩师·你我同行”大型公益活动承办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