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 简约开放 多元思辨 创新表达

教育   教育   2024-10-26 17:01   吉林  


黄子琴,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教师


本文已刊载于《教学考试》杂志(高考语文)2024年第5期。

高考作文基于“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的纲领要求,秉承“稳中有变、守正出新”的基本原则,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创新性。2024年高考作文一共命制七道题,其中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三道,分别为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全国甲卷,天津、上海各命制一道,北京命制两道(二选一)。七道试题文字简洁,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门槛,让不同的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或社会议题都能找到写作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性写作,助力创新人才培养。命题除了精准落实课标要求之外,还在紧贴时代、立足青年、关联教材、创新组合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具体情况统计(见下表)如下:



2024年高考作文试题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着力考查学生的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解决真实问题,学会沟通、善于表达。和以往相比,2024年高考作文试题不仅精简了字数,而且立意更加开放,能够让考生自由发挥,写出真正能展示自我思想的作文。这样的作文考查更为务实,更能为考生提供公平的写作展示平台。


下面,笔者结合上述七道题目作具体解读:


三大热点话题


1.关注青年成长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人格逐渐定型的时期,拥有活力、朝气、想象力和创造力,但阅历不广,心态容易波动,认识和理解世界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能否处理好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不仅关系到一时的情绪,更关系到心理健康状态。


2024年全国甲卷作文“真正的相遇”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以“成为青年愿意讲真话、交真心、诉真情的知心朋友”的诚挚态度,关注青年成长中的困惑,鼓励青年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青年通过坦诚交流来处理矛盾、解决问题、达成共识,树立理性的成长观。试题探讨的“相处”“交流”“相遇”是青少年成长中都要面对的问题。试题没有在审题上设置难度,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2.聚焦科技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日益深入,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这对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2024年新课标Ⅱ卷的现代文阅读Ⅰ材料展现了中国航天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鼓舞年轻人在科学追梦的道路上不断进取。同时,写作试题“抵达未知之境”与上述材料关联。试题针对青少年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的特点,围绕我国古今科技成就选材、设题,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夯实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试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写作。比如,正是“未知”背后的“不确定性”,让探索变得迷人,也召唤着人类的好奇心。又如,抵达,意味着不能停留在空想层面,而要有探索的本领和实际的行动。再如,抵达之境是上一次探索的终点,也是下一次探索的起点,“不断抵达未知之境”意味着探索永不停歇。阅读材料中蕴含的信息与“抵达未知之境”这一中心语共同形成开放多元的写作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积累进行个性化写作。


3.加大创新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明发现真正的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2024年新课标Ⅰ卷写作试题据此设题。


2024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问题与答案”聚焦新科技快速发展和应用的背景下问题的多与少这一热门话题,引导学生由材料中的“问题”和“答案”出发,得出自己写作的中心论题。试题的开放性较强,可以就问题的“多与少”“浅与深”“得与失”“真与假”进行思考和写作。值得注意的是,试题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作“是”与“否”的判断,而是希望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对社会的观察,在认真思考后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试题不仅适合多种文体的写作,而且答案进一步走向多元化,无论回答“是”或“否”,还是回答“不一定”均算符合题意。试题针对青少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强的特点,增强启发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加大对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查力度,促使学生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提高思维品质。


三类必考题型


2024年高考作文题立足人工智能、科技与创新、个人与时代发展,从青年成长、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到科技创新、文明互鉴,引导学生审视自身,将“小我”融入时代发展中,针对特定现象去观察、归纳,凝练想法、提出问题,体现思维的形象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这七道作文题既有对宏大外部视野的拓展,也有对青年生存交往状态的观照,从所给材料的性质来看,又可分为以下三种题型:


1.极简思辨类作文


这类作文材料极简,无过多限制性要求,而含义颇丰,隐含两种相反的态度、现象、观点或评说,要求考生立足当下,联系现实,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2023年全国甲卷“技术·时间·人”和上海卷“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是极简思辨类作文题的类型。2024年高考,教育部统一命制的全国甲卷、新课标Ⅰ卷和上海卷、天津卷的四道作文题均是极简思辨类作文。从命题思维来看,作文材料一般是两到三句话,前一分句指出现象,后一分句提出问题,然后顺势给出作文任务与要求,“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这类作文审题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迅速找到极简材料的思辨话题,确定是一元、二元还是三元;二是理解思辨话题各方在概念内涵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构思全文;三是结合现实、对接生活,把“理”讲透彻。


处理这类作文题最常规的思路:一是承题,正面回答材料中提出的观点或问题;二是驳题,从认知、社会、历史等不同角度看还可以怎么办或怎样做;三是延展,注意从概念定义上延展层次,不仅需要什么,还要学会什么等。


2.读写结合类作文


读写结合类作文是2023年高考考场出现的新题型。这类作文主要是根据试卷内其他板块的材料,衍生出相关的作文话题,写作与试卷内其他板块材料有一定的关联性。早在2023年四省适应性测试时,安徽、云南卷的作文,就开始以试卷阅读材料(现代文阅读Ⅰ《这里是中国》)为情境命题。2023年新课标Ⅱ卷作文,也展现了这一作文新题型,作文材料取材试卷内语言文字运用Ⅱ中的一句话———“安静一下不被打扰”。语言文字运用Ⅱ是一则科普小文,“耳机一戴,谁也不爱”,“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材料以此引出戴耳机对听力的损伤。作文题目由此引出写作话题,“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2024年教育部命制的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作文题延续了这一题目,以现代文阅读Ⅰ中的“交错带”为话题,引出“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的类似“交错带”联想。


2024年由教育部统一命制的新课标Ⅱ卷继续沿用读写结合这一作文类型。这类作文仍然属于材料作文,就题而言,只是作文材料来源方式发生改变而已,作文审题与构思并没有变化。作文材料内容来自试卷,对考生而言,审题难度相对降低,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阅读和思考的时间。试卷阅读材料只是借文发挥,作文的本质是“移过来,说开去”。虽然作文材料来自试卷内,但这并不代表作文材料无需要审读,因这其中有一个“引入+引申”的过程。作文的关键是对话题的内涵理解,然后对接现实生活,进行类比迁移思考。

写作时要注意三点:


一是通过审读材料和对应的阅读题的文本,确定话题的内涵和外延,然后在话题规定的范围内展开写作。


二是理解读写结合的内涵,话题可能是“一元”,但材料中的相关阐释往往会暗含“多元”,考生需要找出话题所对应的“多元”关系,并联系现实,确定写作需要完成的任务。


三是明确读写结合类作文的考查目标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写作时要把握阅读和写作的内在联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读中悟,悟后写,以读促写,以写验读。


3.教考衔接类作文


这类作文习惯于从教材中取材,通过提取教材精华,聚焦特定的文化现象,引导考生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用贴近时代的话题打通与教材的关联,作文试题命制充分体现了教考衔接的命题思路,引导教师和学生更加注重课堂学习,提醒师生在教学中应以教材为主,应教尽教,应学尽学。2024年北京卷“二选一”作文便是这类题目的典范,其教考衔接的正确导向可谓“历久弥新”:


北京卷大作文第(1)题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导语部分列举了“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想”“伟大精神”三个例子,以“常读常新”“常用常新”“亘古常新”与之对应,考生可以从中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来立意,重点落在“历久”的过程和“弥新”的结果上。考生基于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等任务群的学习,联系已有经验,实现课内外迁移,在表达与思辨的融合中深入思考:什么样的“经典”“思想”和“精神”才能更显价值,这些“经典”“思想”和“精神”何以保持这样旺盛的生命力,那些未能传承的事物对今天的我们有何启示,等等。


大作文第(2)题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导语部分提示了三种情境:“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并以开放式结尾提示学生可以自由展开联想。三种提示的情境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打开”一词的语意浅显,作为动词,其后可根据所补充的宾语的不同而引出丰富的话题。考生可以自由选写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打开”。另外,材料中“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提示考生在写作时应注意到“打开”的结果是积极的、正面的、全新的,这就决定了故事的情感基调;“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提示考生在写作时注意记叙文的文体要求,要有故事,要有情节,要有细节,还要有前后的对比。


写作这类题目,一要遵循当前所倡导的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继承和再创造的总体精神;二要面对新时代新环境,辩证地守正创新、主动地求新求变,不惧挑战开创新局;三是通过切近时代和生活的写作任务来传播理念、深化认识,培养自己积极的心态、自信的精神、健康的情感。由于材料关照的对象较多,写作范围很广,考生不要只局限于自我的学生身份,还要有效联系教材内容和社会热点。


五大备考策略


1.强化极简思辨类作文训练


2024年的七道作文题,有四道属于极简思辨类作文。新一轮高考作文设题往往具有真实性、矛盾性、思辨性的特点,在备考过程中要强化思考的深入性、表达的逻辑性,在发展等级上创造更多的亮点。继续强化思维训练,在作文题目材料的深入分析上下功夫。在当今媒体发达的时代,关注各类热点问题,能够阐述自我看法,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2.关注社会热点,学会深入思考


新一轮高考作文不再刻意规避热点,社会热点问题和时事议题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方向。热门话题和社会事件一直都是高考作文考核的方向之一,也是坚持情境写作的备考方向,但仍需紧盯社会热点背后的故事,更为注重时代性。在后续备考过程中,学生可以选取权威媒体、期刊,对于发生过的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梳理归纳,关注官方权威评论。我们不仅要关注新闻的纵向发展,也要关注其横向联系,从中找出内在的规律,分析社会热点背后的故事。同时要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发散自身思考,提出针对性的疑问,以培养社会思辨审视能力。


3.继续强化思维能力训练


作文指导课,不只是指导学生掌握平时所训练的作文题目知识点,而更应该掌握同类作文写作的能力点———某一类型、某一话题作文的审题技巧、精准立意、快速构思、运用素材、深刻思考、深度表达等。平时作文训练优选作文试题,要兼顾多类型、多主题作文,如青年与时代、传统文化、哲理思辨、国际视野、革命文化、美育、教育成长、漫画作文等,让学生见多识广,驾轻就熟。高分作文拼到最后,就看谁的思维更精准、更严密,更有广度和深度,更贴近时代和生活现实,更“接地气”,更有个性和“文气”。


4.关注“教考结合”,全面理解内涵


从2024年作文试题来看,“教考结合”仍将是高考作文命题的方向之一。从备考角度而言,注重返璞归真,打通教考的联系,明确备考路径。比如,2024年课标Ⅰ卷关于AI时代的思考,恰好是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理论的价值”写作任务中“深入思考新时代互联网利弊”作文要求,学生后续备考期间,要时刻关联教材,关注“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核心素养。


5.关键还要提升自己的“做人品位”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作文就是做人。一个人做人的品位很低,读书少,甚或不读书,思想消极、心胸狭隘、目光短浅,要想写出一篇思想积极、境界高远、思辨色彩浓厚、文化底蕴深厚、文采飞扬动人的文章,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从这个意义说,叶老的“作文做人”说实乃作文最根本的指导思想。现实生活中,学生当努力践行之,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作文的写作中脱颖而出。


高考作文题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考生只要抓住“人”这个话题,思考“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三大方向,以探索、创新之思维谋篇布局,聚焦主题,形成文脉,贯穿首尾,高分自然会手到擒来。


作者 | 黄子琴,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教师

来源 |《教学考试》杂志2024年语文第5期

编辑排版 | 李容易

转载请联系微信 540858691.以上内容,仅供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若侵删


教学考试杂志
提高一线教师教学实战能力(“感谢恩师·你我同行”大型公益活动承办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