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学科素养是指在自己所教的学科领域内,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和态度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
一个教师首先要掌握本学科领域内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是学习该学科的基础,是理解和应用更高层次知识的工具。除此之外,一个教师还应该熟悉该学科领域内所需的技能,比如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教师需要实验操作、量化结果分析,文科教师需要广泛阅读和一定的写作能力等。当然,阅读写作能力,理科教师也应该具备,只是不像文科教师要求那么高。文科教师的阅读写作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也能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
当然,教师特定的思维方法以及对该学科的态度、价值观,都能影响学生对该学科的态度。
教师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是追求专业成长的需要。一个教育从业者由刚入职的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再努力成长为学科专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一个好教师来说,仅仅成为学科专家是不够的。因为知识是一个整体,人的成长发育也是全方位的,知识的分科分类只是为了教育教学的方便。知识无涯,人生却有限。弱水三千,你只能取一瓢饮。而且现代教育的分支越来越细,学生的需求也越来越趋向于多元、立体与综合。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一个教师应该追求知识的适当“跨界”,从狭义的教学走向广义的教学。
为什么一个教师要适当追求知识的“跨界”?
首先,跨界可以促进几个学科之间的整合。这是现代教育追求的方向,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备跨学科素养的教师能够更好地设计和实施跨学科整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知识。比如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可以制作出更受学生欢迎的课件,搜索到更好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若能跨界教学,当碰到一些突发情况时,也能够应对自如。比如成都的语文教师夏昆,在学校突然停电后,面对光线昏暗的教室,就拿着吉他给学生讲音乐欣赏。夏老师不仅语文课上得好,还同时给学生开设电影欣赏、诗词鉴赏、音乐欣赏课程,被称为“国子监四门博士”,甚至到埃及讲中国文化课,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上打擂,业余还写小说。我没有夏老师这种能力,但我视野较宽,涉猎较广,善于利用网络。根据课时安排,我曾经把易中天、周国平、俞敏洪、柴静、野夫等名家及其作品请到我的课上,也让学生看“一席”的演讲,欣赏一些经典的电影。在每年“918”警报拉响之后,我都要补充一些日本为何侵华的细节,让学生能够把历史看得复杂一些,不要简单地引爆民族主义的仇恨,要从中日战争中思考更深刻的东西。
其次,教师现在所面对的学生,爱好和知识层次也是不一样的。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现实中的问题往往又像一筐螃蟹一样,是搅和在一起的。要想给学生解释清楚,就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如果具备跨学科素养,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这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比如有学生问:“美国为何允许人们持枪?”“民主体制和专制体制哪个效率更高?”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老师就不好回答或回答不好。
最后,适当的“跨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效率。具备跨学科素养的教师能够设计更丰富多彩、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教《智取生辰纲》,在完成了教学任务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梁山好汉打败了朝廷,建立了新的王朝,社会将会怎样?”学生们很有兴趣。回答和探讨这样的问题就涉及多方面的知识,考验学生的价值观和综合思维能力。这样的问题也不可能有什么标准答案,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当前,许多国家都在推进教育改革,强调跨学科教育。具备跨学科素养的教师更容易适应这种改革的需求,更有可能成为改革的推动者和领导者。因此,教师应该具备跨学科素养,这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前些年,有人提出一个“隐学历”的概念,认为一个教师在拥有自己学历的同时,也应该有自己的“隐学历”,也就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之外,还应该具备其他方面的特长、经历或者特殊技能。“学历”有相关部门颁发文凭证书,而“隐学历”则没有,纯粹是教师自己的爱好或特长。
对于教师来说,这种“隐学历”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和优势,可以让教师拥有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隐学历”代表着教师的个性化优势和特长,可以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帮助他们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指导。而且,丰富的知识、广泛的兴趣可以提升教师的魅力和影响力,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记得有一年,我接手高三毕业班。有一天回家后,我儿子反映说,我们同学都喜欢你讲课外知识,不喜欢你讲试题。我说,你以为我喜欢讲考试题?其实考试题限制了我的发挥,让我的思想不能超越考试,过于局限在狭隘的语文考试技术里面,也影响到学生的兴趣。
我追求的“大语文”就是要冲破学科壁垒,打开工具语文的围墙,走向学科的综合,让学生在综合地带、边缘地带进行知识探险。在我看来,教育机会转瞬即逝,能够抓住一点就抓一点。学科之间是可以也应该跨界融通的,法律、道德、科学、艺术、审美等等,尤其是语文课,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涉及各个学科。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也是理解生活、理解社会、理解人性和理解文化制度的过程。仅仅局限在课本和考试范围内的语文学习是狭隘的,也是没有出路的。王栋生老师说“语文老师应该是个杂家”不是没有道理的,所谓“专家”可能在单学科领域有话语权,一旦超越他的舒适区,就可能出现常识性的错误,甚至闹出笑话,而学生的成长则是全方位的。
当然,教师追求知识的“跨界”要掌握尺度,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能力、爱好和追求,不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教师要在准确把握好自己所教的这一学科方向的基础上适当向外延伸,不可用力过猛,弄巧成拙。
说穿了,仅仅具有“专业素养”,只能是合格教师,还不能算一个真正的好教师。学生喜欢的好教师一定是学识渊博的、亲切的、一专多能的,不仅能够润泽生命,也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说个不恰当的比喻:具有跨学科素养的教师,就像跨界车一样,对学生(消费者)来说,性价比更高。
文章来源 |《教师博览》原创版2024.9
编辑排版 | 李容易
版权说明丨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我们尊重原创,若有侵权,会及时声明或删除。转载请联系原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