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点击标题下方蓝色“用益研究”一键关注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本页面内容到朋友圈
“10万亿”的说法,早先是2024年9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提出来的,提议进行一揽子刺激+经济振兴方案。
近日,“10万亿”重上热搜,传闻是要推出6-10万亿的特别国债帮助地方债务置换。
10万亿刺激也好,6-10万亿债务置换也罢,大家的G点都在庞大的数字,对应GDP总量10%左右。惯性认为,这么大一笔钱冲出闸门,会流向股市、楼市,催高物价。
但无论是刘世锦的刺激,还是地方债务置换,钱的去处和大众的想象并不相同。
刘世锦10月29日再次发声(小组长认为颇有无奈的意味在其中),说10万亿不是重点,刺激是有代价的。
刺激是为改革争取时间和空间。
“只有刺激,没有改革,长期看解决不了我们面临的需求不足问题。但是我们看到一种倾向,对刺激感兴趣,对改革不感兴趣。”
之所以说“无奈“,是因为刘世锦的10万亿,和2008年的4万亿完全不同,他旗帜鲜明反对资金进入传统的刺激领域(房地产),因为这些传统领域已经没有市场买单,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纯烧钱。
他建议投资有真正市场需求的领域,从”生存性消费“转为”发展型消费“,完善公共服务配套。
可大家看到”10万亿“就想到棚改货币化,想到大水漫灌,完全是南辕北辙。
至于地方债务置换,小组长认为是一件好事。
将高息的债务置换成低息的债务,将短期债务置换成长期债务,把地方的精力从解决历史问题中释放出来,尽快回归到发展增量的方向。
小组长做不良资产处置五年时间,对于化债问题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从一个单纯的法律人的角度,认为欠债还钱,责无旁贷。当然欠债一定要还,但很多企业因为激进扩张也好,或者是市场波动,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企业本身的经营正常,如果与历史债务切割,仍然可以继续经营,创造价值,维持就业岗位。而如果要求企业将每一分营收用来还债,企业很快就会现金枯竭,关门倒闭。
这种情况下,确有必要对新老债务进行划断,不要因为历史原因,扼杀一个原本能够存活的经营体。
从这个角度,发行特别国债置换存量债务是可行的。
但钱用来还债,只解决存量,不创造增量,钱转了一圈,又回到了银行。
两年前,小组长写过一篇文章。当时,小组长处理的一个光伏项目收到了5000多万的补贴款,一口气把拖了5年的发电补贴都发下来了。但这笔钱是怎么用的呢?
电站收到钱,马上还了银行。
股东没有分红,员工没有奖金。没有人因为这5000万去买房买车消费。
因为这笔钱还掉,后面还有一大笔债没有结清。日子仍然苦哈哈。
过去欠的债太多了。
10万亿很大,但考虑到地方债务的总规模,只能说还点利息吧。
收储去库存和地产白名单这件事,也不算新概念。
之前保交楼的资金要求项目不能进破产重整,那这个救济范围就太小了,所以实际落地一直是比较谨慎的。
再就是远郊、县城的“金融房“项目太多了,一个水泥壳子,严重脱离市场需求,没有实用价值,勉强盖起来,小业主不买账,都想退房。
有一张图很好,分享给大家。
如果真要普降甘霖,小组长觉得有几个地方是可以搞的。
首先,国企、政府机关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带头刺激消费。多招人、多发工资和奖金,鼓励出差拓展业务,鼓励事务外包,给中介机构的服务费不要吝啬。
比如,某国企外聘律师处理诉讼业务,才3000/件。
那么大单位,赚那么多利润,花钱抠成这样,生怕别人赚了它的钱,这消费怎么起来的呢?
还有法院,法官人手严重短缺,一个审判法官每年300多个案子,执行法官每年1000多个案子,脚打后脑勺。当事人起诉还排不上队,比三甲医院还难排。
何必呢?
多招点人行不行?
这是正当的地方,真有需求,增加了就业,有劳动收入就有消费需求。多好的正反馈。
来源:债务重组小组长
往期回顾:
版权说明: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除非无法确认,《用益研究》均在文章末尾备注了来源和作者,如转载涉及版权、标注有错漏等问题,请拨打电话0791-86217869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或与您共商解决,非常感谢!
征稿启事:为了更充分发挥和利用好用益研究这个平台,促进业内外同行的交流和学习,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专业权威的信息服务,我们特长期面向社会诚征信托及相关领域的各类原创文章和报告,欢迎业内外的机构或个人来稿。
来稿请投:yanglee46@hotmail.com
用益研究
用益研究是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的微信平台,作为一家国内外知名的金融资管行业平台,我们始终站在行业发展的前端,准确把握市场的动向和脉搏,为客户提供及时全面的市场信息和专业、独立、客观的分析评论,搭建专业、前沿的同业交流平台。
我们的专业源于您的关注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