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军队中的斯巴达

文摘   军事   2024-09-10 09:03   贵州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清朝中期鲜为人知的劲旅“健锐营”,其为清王朝的统治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

 

而与其并肩的另一支满清精锐,那相比起健锐营来说,也可谓是战功赫赫。甚至在成立的时间上还更早,堪比大清版的东方斯巴达。

 

而这支劲旅,就是满清的索伦兵。


 

索伦的说法来源于满语,意即“先锋或猎手”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严格来说,索伦是由生活在东西伯利亚与外兴安岭的一系列族群构成,其中主要所指是鄂温克、达翰尔以及鄂伦春等部族。只不过后来在历史的演变和民族融合下,大家将其统一称为索伦人罢了。

 

而索伦人从定居在该地开始,就一直以渔猎为生。如果说后金对于明帝国末年,是残暴野蛮的高卢人的话,那索伦人就得算是茹毛饮血的日耳曼了。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

尽管索伦人一直都处于东西伯利亚的穷山恶水之中,但其战斗力倒并未像后来一样被广为称颂。

 

而其中的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满清或者说后金,正值努尔哈赤刚刚举兵之时。其氏族还没有被入关后的汉文化所影响,为此其尚武之风犹烈。

 

与此同时,相比只是善于渔猎的索伦人来说。

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更为科学的分配了部族的人力资源,使得战农分离。同时也强化了部队的纪律和管理。

 

也正因为此,早期的努尔哈赤并不觉得索伦人有什么强悍的。而实际上,索伦全境臣服于清廷,也是在1643年才完成的。

 

一年后

著名带路大师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明朝,遂卒

 


值此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尽管清廷先后发动了对南明、大顺和大西的战役,但索伦兵尚未如后来一样名声大噪(毕竟在汉人眼里,都是鞑子)。

 

但在扫平南明等汉民族的残余政权之后,满清的入关部队却以惊人的速度开始了堕落与腐败。

 

以至于到了康熙一朝时期。

陈道明,哦,不对,是康熙皇帝

已经发现关内的八旗子弟废拉不堪了。

 

要说原因也很简单。

入关前,满族人尽管也务农,但仍需要大量从事渔猎来满足生活所需。但云南之战后,满清基本已扫除了所有正面对手,其要控制诺大的帝国,只能依靠少数精锐驻扎要冲,并辅以大量地方民勇(绿营)来保障地区安宁。

 

但这种驻扎一旦展开,往往就很难轻易调离。

大的仗,各地那点马步官兵不足以维持,小的仗又有绿营炮灰可供驱使。再说了,打了一辈子仗,就不能享受享受了?

 

不过嘛,应该说自顺治和康熙开始。

清王朝的统治者们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故而经常会组织狩猎,或者说军事演习,来试图唤醒八旗子弟们的尚武热情。

 

 

可惜的是

好逸恶劳、贪图享乐,那是人性。

无论康乾两位有为之君,如何的下发圣谕,想提醒八旗子弟们忘战必危的道理,但人一旦躺下,想再起来就太难了。

 

等到时间来到雍正和乾隆朝时期。

入关内的满八旗,已经堕落到“射箭箭虚发,驰马人落地”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还在巴山黑水间狩猎的索伦人就显得无比骁勇了。据康熙年间的《龙沙纪略》曾记载,索伦人能挽弓十石,射熊虎洞穿,负之而归。

 

当然了,这种记载一般倒也不能代表部队的平均水平。但多少却也能说明,比起入关后的其他部落来说,索伦人还是十分彪悍的。


康熙在对沙俄的雅克萨反击战中,就曾赞誉道:索伦之蓝翔扎伦察,汉仗好,交战时,颇勇猛,射死数贼,身受重伤自尽。



而整个索伦兵战绩最为辉煌的时候,应该说还是出自乾隆时期。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当时十全老人的“盛世武功”,从东南西北,几乎把帝国周边的西藏、郭尔碦、缅甸等等都打了个遍。

 

另外像什么扎尔善、海兰察、由屯也都是在乾隆朝期间,由索伦族内诞生出来的猛将。勇如海兰察,在1755年时候他还是一个基层骑兵。但在出征准葛尔期间,就敢独自一人纵马突入敌军大阵,生擒了准葛尔将领巴雅尔,其勇猛可见一斑。

 

除此而外,即使到了晚期时期。

索伦兵对作战也异常骁勇,其中的著名将领多隆阿,正是晚期在和太平天国作战期间诞生出的悍将。


那么,为什么天下九州。

就索伦兵独占了这当世无双的称号呢?



事实上,索伦兵的能打与健锐营还有所不同的。



健锐营能打,主要来源于丰厚的待遇、严苛的选拔以及残酷的训练。而索伦人则几乎在臣服于满清后,就一直被作为战斗民族在使用。



其历史上一直长期被清廷人为的限制成渔猎民族,以至于对于食不果腹的索伦人来说,往往只有战争才是更好的出路。



值得一说的是,有关于索伦兵的没落。

有许多说法称,正是满清有意识的限制索伦人进行农耕,以及在多年战争中频繁的抽调索伦兵,方才致使索伦人丁逐年锐减,以至索伦长期生活贫困,最高峰时期也不到10万人口。



但某种意义上来说,这话说对,也不对。

诚如海兰察、多隆阿这些出身索伦的将领,从他们的成长轨迹可知,应该说清廷还是给予了索伦人一些上升通道的。



与此同时,索伦人地处帝国东北疆。

无论是早年后金南下攻明,还是后来雅克萨面对老毛子的不断蚕食,帝国边疆都需要一批善战的族群来进行捍卫,尤其在1644年满人主力入关后就更是如此。



而在这点上,这和当年明帝国时期对于东北的女真政策,其实是相差不大的。只不过清朝吸取了明朝教训,在边境对索伦、蒙古等一系列的拉拢和打压中做得更好罢了。



实际上,即使新中国成立以来。

索伦人口也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为此,就这个方面倒不能完全就说是清朝造的孽。


但历史的残酷在于。

在乾隆中后期,十全老人的武功过于频繁。而这一期间,京营的腐败程度尤过康熙时期。为此,乾隆也只能更指望来自关外未受汉化的部落勇士。

 

同时在武备上,清廷高层倒也不像许多传闻说的,就只是让索伦兵以刀马弓箭作战,一些时间里索伦兵也曾被广泛允许装备火枪。

 

不过骑射作为满清的优良军事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却有着武备上的象征意义。只是在这方面,入关后的八旗们就乏善可陈了。

 

另外实际上许多人所不知道的是,尽管索伦兵名声在外,但也并非没有吃过败仗。比如雍正九年,即1731年的清准和通泊之战中,索伦兵就率先发生溃逃,以至于清军大败,损失高达七千之众。

 

当然了,和通泊之战的原因是复杂的。

并不能单纯的就归节于是索伦兵之过。但事实上真正的核心问题是,索伦兵的强悍战力,某些层面上是建立在与关内八旗不断废材的对比基础上的。

 



但正是这种对比,使得满清权贵们也越来越依赖于高强度的使用索伦兵。最终,据有史可查的是,自咸丰六年开始,索伦人就已经不得不靠少儿幼丁来满足朝廷的征召。



等到1840年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相继爆发时,不仅清廷的财政和兵员系统开始走向毁灭,同时战争的形态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以近代军事制度和普遍义务兵建立起来的西方军队,无论在军事装备、纪律还是素养上都要比清军更为扎实。



茅海建先生所著《天朝的崩溃》中,就通过史料,还原了当时英法联军在作战上,往往更善于组织迂回和步炮协同等战术。甚至在组织刺刀肉搏的勇气上,也完全碾压了同期的清兵。


在这一期间,也许对于索伦兵还算幸运的。

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索伦兵正在南方和太平军作战,并未来得及参与北上八里桥与英法联军的决战。故而倒某种意义上保留了其名声。

 

如今大江东去,无论曾经的索伦人,还是满族人。

他们均以汇入历史的长河以及一个无比强大的国家。

而它的名字,叫中国。


奇正兵机
全网唯一成系统介绍,从班排战术分队到战役战术、后勤兵谋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