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三季报点评:市场疑虑重重 但我选择相信AI的未来

文摘   2024-11-21 21:30   上海  
11月20日美股盘后,北京时间21日凌晨5点,英伟达发布了它的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也就是2024自然年三季度财报,出于我们的表述习惯,本文后续一概用2024年三季报指代英伟达官方的2025财年三季报。
一、业绩点评
三季度,英伟达营收达到350.8亿美元,远超市场预期的331亿,同时也远超二季报时给出的325亿指引;Non-gaap规则下,季度经营支出30.5亿,经营利润232.8亿,毛利率75%,净利润200.1亿,每股收益0.81美元,远超彭博市场一致预期的0.74美元。
英伟达的季度营收超出官方指引26亿,过去四个季度超出指引的幅度分别是21.2亿、21亿、20.4亿、20.4亿,所以本季度超出指引的净额是相当令人惊喜的,每股收益超出预期10%,也算是基本操作。
毛利率75%,环比下降0.7个百分点,这是因为随着blackwell初步量产,产品良率和规模化优势尚未发力,属于预期范围内表现。
所以,整体上三季度业绩表现一如既往的优秀。
有人可能会说,三季度无论是营收还是利润增速都肉眼可见地在下滑。
没错,营收同比增速94%,是过去6个季度以来首次掉到100%下方,环比增速17%虽高于上个季度,但也是过去7个季度以来第二低的。
但你能说这是不好的表现吗,完全不能,因为随着基数上升,增速曲线回落再正常不过,而且在如此高基数的情况下,有接近100%的同比增速、接近20%的环比增速,难道不是强出天际吗?
利润增速表现同理。
英伟达有四项主要业务:数据中心、游戏和AI PC、专业可视化、汽车相关业务,其中数据中心是超级引擎,同时是增速最快的业务。
三季度数据中心业务规模达到308亿,同比增长112%,环比增长17%,整个营收中的占比达到87.7%,而增速比整体增速还快,影响力可见一斑。
当然,汽车相关业务本季度表现也远超预期,达到4.5亿规模,环比增长28.6%,同比增长73.1%,不过它的规模仍然相对有限,暂时不宜期待过高。
从三季度表现来看,这是一份完美的财报,要营收有营收,要利润有利润,要现金流有现金流:
季度自由现金流达到167.9亿,创造历史记录,过去四个季度自由现金流来到564.3,若以自由现金流的DCF模型估值,对应62倍估值,若加上每年每股0.04美元的股息分红,估值大约是61倍。
所以市场还在疑虑什么呢?
从财务层面,美玉微瑕的地方,是四季度营收指引略差,375亿美元,预期同比增长69.7%,环比仅增长6.9%,营收环比净增加仅24亿美元,而过去6个季度,英伟达的营收环比净增加额基本没有低于40亿美元过,环比增速没有低于过15%,而且这一指引也低于买方市场预期下限的388亿美元。
当然,考虑到英伟达一贯的超预期表现,假设四季度仍然超越官方指引25亿,对应的营收400亿,则环比净增加49亿,环比增速14%,同比增速81%,看起来就非常不错了,问题是不确定下季度能否再次超预期25亿美元
另一个疑虑,是英伟达的毛利率将在未来2-3个季度进入下行通道,不排除某个季度跌破70%的位置,当然下个季度不太可能,会维持73.5%左右毛利率,但仍然是环比下降的。
虽然管理层在业绩会上预期25年下半年将回到75%左右的正常区间,但如果没有实现呢?
我们能够理解,由于blackwell系列芯片正在加速推进,hooper系列和blackwell系列并行的几个季度,由于后者的良率逐渐提升,且规模优势尚未完全呈现,毛利率经历一个滑坡过程是正常的。
但是供应链层面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因为B200系列芯片工艺如此复杂,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业绩进展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问号,是强劲的需求是可持续的吗?我们之所以愿意接受新系列芯片的诸多不确定性,是因为人们相信,这是一个产能限制而非需求不足的问题,而且需求无法被其他公司替代,所有客户只能等英伟达测试完毕。
但如果大模型预训练的需求逐渐放缓、云巨头的资本开支有所收敛,互联网公司的抢芯片浪潮逐渐衰减——AI的货币化如果始终无法达到预期则需求最终将不得不放缓——那么英伟达的产能问题就不值一提,因为人们将会把所有的担忧对准需求衰退这个选项。
二、趋势展望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选择相信正面还是反面叙事,完全取决于个人认知和偏好。
我并不是因为持有英伟达,所以选择相信AI的未来,实际上我目前在英伟达的持仓盈利不错,完全可以清仓或卖掉一部分回避风险。
我是相信AI的未来,所以选择继续持有英伟达,也是因为相信AI的未来,所以我很容易被黄教主在业绩会上的说法打(洗)动(脑)。
而且我也非常愿意相信以下几个大的趋势:
  1. 在可预见的未来,大模型训练的需求不仅不会消退,而且会强劲增长,预训练的scaling law将会持续,目前的大模型需要新的芯片提升算力和准确性,所以GPT5迟迟没有发布;后训练的scaling law将逐渐普及,也就是基于AI自我学习的训练模型会逐渐展开;推理的scaling law已经在GPT-o1模型上开始启动,国内的大模型厂商也在跟进,这将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所以如果预训练一个scaling law的需求扩张到3个scaling law上,没有理由担心这个趋势会停止。


    至于大模型的商业化变现问题,目前所有的初创公司都是亏损的,但无论是openAI这样的通用大模型、还是专业领域的模型,如Runway(数字艺术智能)、Writer(数字营销智能),都展示出不错的商业变现潜能,而且AI原生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正在指数级增长,看看openAI、Anthropic、Kimi们的估值就知道了。


  2. 数字化转型已经从CPU转码进入GPU机器学习时刻,推理训练会加剧这个进程。我们可以从自身的互联网体验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传统的互联网,本质上是将上游供给和下游需求撮合起来,比如电商连接卖家和消费者,内容平台连接创作者和用户,打车APP连接司机和乘客,本地生活连接本地商家和普罗大众,搜索实际上也是连接的供给端(站长和APP开发者)和需求端(普通用户),供给是某个个体或组织提供的,平台只是通过网络将他们汇集起来,分发给用户,整体上它们仍然是点对点式的供需匹配。而AI的供给会越来越趋向机器学习和创造转变,比如你向ChatGPT寻求答案,它会创造一个唯一的结果给你,当然这个内容也是它不停地训练学习来的;比如你向robotaxi出租车打车,实际上就是AI在为你提供服务,而不是具体的某个人类司机;你向Runway、Midjourney提出需求,背后的AI真的会给你创造出一张图片或视频,而不是过去那样,某个远方的用户拍摄或创作的内容。


    无论是哪个领域,这种供给的效率提升——相对于传统的人类供给——都是指数级的增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AI原生初创公司开始,到互联网巨头,再到传统行业的数千万家公司,在IT部署过程中,都将逐渐把原先的CPU切换到GPU,而英伟达会是最大的受益者。


  3. AI不仅在渗透数字世界,也在切切实实改变物理世界,从无人驾驶、智能配送到智能机器人、AI改造过的工厂流水线,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设备是基于GPU为内核,而不是CPU。


上述趋势决定了,AI浪潮还有漫长的路要走,需求升级是一个长线叙事,所有的客户都对blackwell翘首以盼,只要供应链问题解决,毛利率提升到过往水平是完全可以预期的,甚至可能更高。
很多人担心巨头的资本开支压力,实际上随着AI原生公司指数级涌现,各行各业部署GPU替代CPU的浪潮奔涌,从工厂到云计算厂商再到主权国家的AI算力需求不断释放,英伟达的客户集中度长期看将会是下降的,它现在的集中度之所以很高,是因为大家都在抢,中小公司当然抢不过互联网巨头嘛。
我也理解,从投资角度来看,AI赛道的资金会将更多目光投向应用层,那些在商业化上实现突破的AI公司,将会持续实现营收和利润双beat,因为基于AI部署的效率提升,带来的业绩驱动很可能也是指数级的,最近一个季度,已经有些公司展示出这样的风采,比如通过AI提升广告平台匹配效率的APPlovin,财报后连续两天暴涨,我们接下来也会挖掘相关的投资机会,敬请关注。
但这些行业公司的成功,会强化AI的趋势,也会强化英伟达的价值,而不是相反。
当然我也不指望目前阶段的英伟达有过高的增长表现,只是觉得它的质地还是非常高的,在大科技股中兼具胜率和赔率,一年30%左右的收益,应该是完全可以期待的,是个不错的压舱底型投资标的。
我的投资底层逻辑,是Long AI,Long加密,这几乎是我的口号了,熟悉我的朋友都很清楚这一点。
如果最终证明我是错的,我为自己的认知买单,希望你也有这个觉悟,万一吃了亏,不要怨别人。
以上内容只是我自己的投资思考记录,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建了付费纯美股(不含在美上市中概)交流群,除美股综合群,还有加密货币群、MSTR、英伟达、特斯拉、苹果、Google、Meta、亚马逊、微软、台积电等10多个美股个股群

另建了免费的中概、港股、A股投资群,及相关个股群:美团、阿里、阅文、贝壳、快手、拼多多、滴滴、唯品会、小米、B站、腾讯、京东、理想、蔚来、小鹏等,欢迎扫码加入。





走马财经
TMT产业资深(也就是老)观察者,部分平台叫“走马投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