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当前国际广泛使用急性卒中 Org10172 治疗试验(TOAST)病因/发病机制分型,将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不明原因型。
TOAST分型通常将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等同于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来处理,需结合临床表现、合并疾病、头颅影像学等资料,并在排除大血管狭窄和心源性栓塞等病因后才能确诊。由于病因学诊断尚缺乏统一的标准,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与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发病机制有关的特异性临床指标,结合影像学诊断技术,获得脑小血管的形态和数量、管壁的结构和功能、管腔的大小等信息以鉴别不同的发病机制。
TOAST 分型诊断存在一些问题,该分型方法将病灶对应的颅内或颅外大血管狭窄程度>50% 或闭塞的情况作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的诊断标准之一,间接认为同侧颅内或颅外大血管狭窄程度<50% 的患者可能分类为小动脉闭塞型。
一方面未考虑不稳定斑块可能导致动脉到动脉的栓塞;另一方面,研究也发现传统 MRA 上载体动脉的管腔虽无明显狭窄,但载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覆盖并堵塞穿支动脉口,同样也带来表现为急性小的皮层下梗死的影像学结局。
Wardlaw 等为统一腔隙性脑梗死的神经影像学标准术语,在不考虑病因的前提下提出了有关新发小的皮质下梗死的定义:位于单个穿支小动脉区的新发梗死,或有最近几周出现的与病灶一致的临床症状。急性期腔隙性梗死灶在弥散加权成像(DWI)轴位上最大直径不超过 20 mm,也有研究称在矢状位或冠状位直径可以超过 20 mm。
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
急性期治疗的首要目标是确保生命体征平稳和判断「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的适应症。
1. 血管再通治疗
(1)溶栓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阻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目前静脉溶栓药物主要包括阿替普酶、替奈普酶、瑞替普酶以及尿激酶,而且溶栓时间越早,获益越大。
(2)血管内介入
治疗如果症状发作的持续时限超过了 4.5 小时,并且怀疑存在颅内动脉闭塞,CTA/MRA 有助于确定是否在发病 6~24 小时的治疗时间窗内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
2. 抗栓治疗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抗栓治疗需参照 TOAST 分型合理选择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
超过了溶栓时间窗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其治疗与非心源性脑卒中的治疗一样,对发病 24 小时内、NIHSS 评分 ≤ 3 分 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短期联合氯吡格雷(21 天)较单用阿司匹林有更好的疗效;但长期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增加出血风险,没有益处。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脑卒中急性期的应用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后 90 天内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其抗血小板治疗应延迟 24 小时。
3. 容量管理
由于脑卒中患者往往存在容量不足,应通过补充生理盐水纠正患者的低容量状态。
危险因素控制
1. 高血压的治疗
高血压的治疗应允许适当程度高血压的存在,除非血压显着升高(即超过 220/120 mmHg),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在第一个 24 小时内使血压降低 15%,在入院 24 小时内,保留使用所有的门诊降压药物,除非因其他合并症需要立即快速降压。对于接受静脉注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或机械取栓的患者,降压目标是将血压降至 185/110 mmHg 以下。
2. 血糖管理
血糖管理的目标是维持血糖正常,推荐血糖水平为 60–180 mg/dL。应监测和纠正低血糖和高血糖。推荐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目标值是 6.5% 至 7%。
3. 血脂管理
在血脂管理方面,继续他汀类药物治疗,目标将 LDL-C 水平控制在1.8 mmol/L(700 mg/L)及以下或将 LDL-C 水平降低 50%及以上。
更多疾病专题,尽在临床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