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慢性失眠障碍的诊断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 3 版(ICSD-3)列出的 CID 诊断标准见表。
(点击可查看大图)
慢性失眠障碍的诊断标准
将失眠 ≥ 3 个月作为慢性失眠的持续时间标准,发作频次 ≥ 3 次/周失眠作为最低频次标准,同时存在 ≥ 1 项与夜间睡眠紊乱相关的日间症状,并排除了仅仅主诉有睡眠质量差、醒后无恢复感的患者。
短期失眠障碍的诊断 ICSD-3 关于 STID 的诊断标准见表。诊断 STID 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睡眠紊乱的程度,临床症状已经达到引起患者注意并且需要进行处理的程度。STID 患者也许主诉睡眠障碍发生频率平均 < 3 次/周,但已经表现出对症状的关切。
(点击可查看大图)
短期失眠障碍的诊断标准
治疗原则
1. 干预方式
(1)失眠障碍治疗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大类。
失眠障碍的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BT-I)、物理治疗和中国民族医药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褪黑素受体激动剂、组胺受体拮抗剂等。
(2)在有合并症的情况下,应根据临床判断决定是先治疗失眠还是先治疗合并症,还是同时治疗两者(推荐等级:A)。
(3)应强调睡眠卫生教育的重要性,在建立良好睡眠卫生习惯的基础上,开展其他治疗手段。CBT-I 应作为失眠障碍的一线治疗方法,适用于任何年龄段的成年人,无论是否有合并症,CBT-I 可通过面对面或数字化方式进行(推荐等级:A)。睡眠限制疗法和刺激控制疗法是 CBT-I 最有效的内容(推荐等级:B)。数字 CBT‑I 也同样可以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4)如果 CBT-I 没有效果,可以建议进行药物干预(推荐等级:A),药物治疗能发挥良好的催眠效能,快速消除失眠症状,避免病程迁延,但应警惕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耐受性与成瘾性。
(5)近年来物理治疗如光照疗法、经颅电刺激(TES)、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电磁联合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等在失眠治疗中被广泛应用,饮食疗法、芳香疗法、按摩、顺势疗法等,可作为选择的补充治疗方式。
2. 不同类型失眠的干预策略
(1)对短期失眠患者应该积极寻找并消除可能的诱发因素,同时积极处置失眠症状。短期失眠患者在无法完成 CBT‑I 时应早期应用药物治疗,药物可能与 CBT‑I 的疗效相当。药物治疗能发挥良好的催眠效能,快速消除失眠症状,避免病程迁延。
(2)对慢性失眠患者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病情评估,在建立良好睡眠卫生习惯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对于长期用药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医学评估,防范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心理治疗
失眠的心理治疗,广义上是指心理‑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其本质是改变患者的信念系统,发挥其自我效能,进而改善失眠症状。
心理治疗的策略选择
广义的失眠心理治疗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具体内容见表。
1. 认知模块:睡眠卫生教育、认知矫正;
2. 行为模块:睡眠限制方法、刺激控制方法;
3. 情感调节模块:正念放松、矛盾意念法、冥想、催眠等;
4. 运动模块:八段锦、太极、慢跑、挥拍类运动等。
药物治疗
失眠的药物治疗流程图详见图。
当规范的药物治疗无法获得满意效果时,应将认知行为干预和物理治疗(TES 和 TMS)作为添加或替代治疗手段。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相对安全无创、操作简便、可接受度高,通常包括无创神经调控治疗、生物反馈、光照治疗、声音治疗等,可作为失眠的一种治疗选择,单用或与药物治疗和(或)心理治疗联合应用,尤其适合于药物治疗受限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特殊人群,如青少年、围产期妇女、合并多种慢病的老年人群。
更多疾病专题,尽在临床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