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巢湖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应用心理学专业负责人 郑艳
案例1
节目中,郑艳老师首先说了一个案例,有一天她接到了一位女同学的信,信里,这位同学说在选择文科还是理科方面,她的父母跟她自己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她表示从小到大,她都是听父母的,从来没有自主权,这一次她想能有选择的权利,可是父母不同意。
从这封信中能反映两个信息:
第一点,父母很爱孩子,特别担心孩子会犯错;孩子也很爱父母,字里行间能看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父母和孩子相互很爱对方,却不知道如何相处。
第二点,父母对孩子有强烈的保护心理,比如,事事帮孩子做决定、孩子上高一了还没有单独的生活空间,从信中能看出家长很负责任,负责任的背后也能感受到家长深深的焦虑。
中国家长普遍存在焦虑情绪,以上现象在不少家庭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家长什么事情都要掌控,比如,掌控孩子学习,这种“掌控”经常家长自己都没意识到,过度管控会让孩子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欲
案例2
一位非常负责任的母亲,对孩子的任何事都要操心,孩子在小学阶段非常地乖巧听话,但是到初中之后,出现了明显的叛逆心理。
母亲感觉很委屈,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孩子不领情?她找不到原因。
案例3
已经上大二的男同学每天要向母亲报备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食物,被班上女同学笑话是“妈宝男”。
虽然上了大学,家长依然遥控着他的生活细节。
一般来说,过度保护源于过度控制,过度控制来自失控的焦虑。
在心理学中,认为焦虑是对未来的担心,焦虑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动力,也可以成为压力。
如果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焦虑情绪过重而不自知,就会无形中通过控制孩子的生活学习来缓解自身的焦虑,这种现象通常在母亲身上更为明显。
并不是所有孩子青春期都会有这种叛逆心理,如果家长的教育合理,父母没有过度的保护欲和控制欲,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有自己的想法和独特的个性,也能够相对平缓地、安全地度过青春期。
过度控制对孩子的性格有什么影响?
发展心理学中指出,人有两个反抗期,第一个反抗期出现在人三岁左右独立行走的阶段,第二个反抗期就是青春期。
如果一个个体在他人生发展中没有独立的个性、独立的想法,其实这样反而更令人担心。
在过度保护下成长的孩子,一部分长大后会形成过度依赖、做事优柔寡断、小心翼翼的性格;另一部分则会叛逆心理特别强,尤其当孩子到高中阶段,会让家长和老师有一种失控感,感觉无论实施什么样的教育,怎样沟通,孩子都不接受。这种情况在优秀的孩子身上往往更为明显,他们有更加强烈的自我意识,渴望拥有选择权、决定权。
孩子希望能自己做决定,即使做错了,也要自己做决定。如果家长替他做决定,孩子缺少对自我的掌控就容易出现叛逆心理。
家长如果能意识到过度控制会给孩子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及时做出调整,就可以大大降低后期可能会出现的矛盾、冲突等。
给家长克服教育焦虑的建议
1.家长自己情绪稳定。不要过分焦虑,自己孩子有的问题,其他孩子也会有。只有家长自身情绪稳定,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轻松的环境。
2.除了做好物质保障,精神养育不能忽视。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行为和语言通常是无意识的,想完全改变并不容易,家长可以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中,或者看到类似的行为出现时,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语言表达方式,并有意识地修正,就会做得越来越好。
《教育第一线之心理健康》是一档面向青少年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节目,由安徽省教育厅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安徽综艺体育频道和安徽影视频道联合承办。为您解答各种心理问题,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播出时间:安徽广播电视台每周四综艺频道19:30、每周六影视频道18:40播出,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查看往期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