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书如造梦,一位“美编派”做书人的三次蜕变

文化   2024-09-27 16:31   北京  

春雷几记,周晨入行已有28年。

周晨是谁?单一的标签很难回答这个问题:他是范用、董秀玉等出版大家青睐有加的“美术编辑”,也是冷冰川等艺术家做书时离不开的出版知己,是多次获得国内外设计大奖的造书人,也是传统文化与技艺的守护者与传承者……而这一切身份,都与书密不可分。

周晨,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编审、艺术出版中心主任

在这个电子媒介大行其道的时代,周晨有着自己独一份的冷静和坚守:“有很多信息的传导,是绕不开纸质书这个介质的。”

书籍设计,用他的话讲——“编辑设计”,是一场对阅读本质的探寻,而超脱装帧之外;而书籍,也不仅仅只是单纯文字容器,它们是经由精心编排的页面序列构建而成的动态体验场域。

做书多年,周晨深谙纸书的无穷潜力,它超越了传统的静态展示,融入了对互动性与时间性的深刻考量。从《四库全书》《千字文》《考工记》的沉潜,到《苏州水》《绝版的周庄》《泰州城脉》的隽永,再到《冷冰川墨刻》《江苏老行当百业写真》《美编派》的自我突破,周晨以设计为舟,引领读者跨越传统阅读的界限,让读者在翻阅之间,不仅用眼领略文字的韵律,更以手的触感、心的共鸣,进入一个又一个视觉、触觉乃至心灵全面交融的沉浸式体验世界。

2017年“世界最美的书”——《冷冰川墨刻

2019年“世界最美的书”——江苏老行当百业写真

在周晨的作品里,总能看到一条紧扣文本并富有节奏的阅读逻辑线索,这条线索如同一条“隐形的纽带”,引领读者穿梭于字里行间,感受书籍独有的风格韵味与情感走向。“在确定书籍的整个风格、气质走向,视觉语言的塑造之后,才是印制、纸张、材料工艺等手段进行配套,使得它最终得以完整完美地呈现。”

所谓风格,即是个性的彰显、型格的体现;追溯往昔,那些设计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意蕴,本是设计师经验和品位语言的投射……

01

一个美编的成长

1996年春,周晨接到古吴轩出版社(以下简称“古吴轩”)的录用通知,岗位是年画挂历编辑室的美术编辑。

早些年,大多数美术类出版社的经营都仰仗年画挂历,“当时我们称挂历为‘年货’,因为只要挂历订货订得好了以后,一年的吃喝就够了”。当年的江浙沪,各地都有自己的挂历摄影师;从人像、花卉到小猫、小狗,不同品类也都是专人专拍。“我还记得浙江专拍人像的钱豫强,当年我还用过他拍摄的周迅照片,卖得特别好。”

在那个大哥大还是“时尚单品”的年代,电脑还未普及,美编一系列工作都得仰仗人工。“每一份设计稿中,色彩的选择与搭配和设计意图,都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最终效果,稍有差池,便可能让整个设计功亏一篑。”因此,周晨不厌其烦地练习着对色标的敏感度,力求在每一次选择中都能捕捉到最精准的色彩表达;深入理解设计背后的意图与诉求,力求将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尽善尽美。

“我做美编的基本功都是在做日历的过程中练出来的。”周晨笑着回忆道。

但好景不长,挂历这一行逐渐陷入“末路繁花”的境地。业界内外开始弥漫起一股唱衰之声,“挂历还能挂多久”的疑问不绝于耳。面对这一困境,周晨和同事也曾尝试过从内容创新与形式设计两方面入手,力求为挂历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尽管周晨在挂历设计上倾注了大量心血,进行了细微而巧妙的创新尝试,但遗憾的是,市场并未给予积极的回应。在后续的订货会上,这些凝聚着创意与匠心的日历产品,其订单量却远不及那些缺乏新意、千篇一律的“大路货”。

《留园印记》

周晨深知每一次技术的革新、市场的演进,对于一个美编而言都意味着一次转型甚至是革命。“反观过去,那种忽视时代变迁、不关注读者审美变迁、缺乏市场前瞻性和引领潮流勇气的陈旧观念,正是导致挂历逐渐淡出出版界主流舞台的根本原因。”虽说挂历向市场“举了白旗”,但周晨到底也不能对设计“绥靖”。

1998年,古吴轩出版社开始将战略重心转向大众出版。同年,周晨正式参与图书的编辑与设计。

“说来也是有缘,我生长于苏州。而自我踏入书籍设计的领域,我的职业生涯便与苏州乃至整个江南区域的文化书籍紧密相连。”周晨说道。

忆江南丛书

《周庄》《同里》《拙政园》《留园》《光福》等二十多册小开本的“苏州文库”是周晨负责设计的第一部丛书。初出茅庐的他并没有刻意追求吸睛,但丛书素雅的封面设计,在五彩斑斓的同类书籍中却意外地引人注目。周晨的首次书籍设计尝试便精准捕捉到了苏州文化的精髓——那是一种深藏于内的雅致,不显山露水,却在低调中绽放出非凡的高洁气质。这套书籍仿佛是苏州文化灵魂的缩影,一经问世,便在苏州各大风景名胜区迅速蹿红,销量屡创新高,其独有的韵味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与喜爱。

而后的“忆江南丛书”,更是一经出版就得到了读者、藏书家、出版人等社会各界的认可。在这套丛书中,周晨内文版式与开本相呼应,打破了当时一般散文以文字为主的单一阅读范式,在不影响正文阅读的前提下,周晨从文字中提取了历史、地理、人物等信息,增加图片边栏,用散落在边栏的小图片,让读者在翻阅书籍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亲身感受那份温婉与雅致。

一位美编之于一本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他是否应当藏拙于书页之间,成为一位“不显山不露水”的幕后高手,还是可以尽情泼洒创意的火花,彰显一个设计者的性格与灵魂?这些问题,周晨仍未寻找到答案。但他坚信,一个美编首先是一个编辑,以一个编辑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去思考选题、消化内容、理解作者、寻找读者,是作为美编的必修课。

《美编派》艺术展览

而让周晨倍感幸运的是,他对美编的理解,他在设计中投入的心血,竟也收获了许多出版巨匠的回应。

当“忆江南丛书”横空出世,封面上江南蓝印花布与民国旧影的结合,吸引了时任三联书店老总范用先生的目光:“当时总编王稼句老师告诉我,范用向他打听周晨是谁,然而那时我根本不知道范用是出版业举足轻重的前辈。”许多年后,三联书店另一位出版家董秀玉,在出席活动时谈到出版界书籍设计现状,突然提到了周晨和他的《美编派》:“有了这样的‘美编派’,我们的书就会变成一种文化品位,一种文化追求,一种文化事业,永远其乐无穷。”

从前辈大家的关切中,从一本本书的实践中,周晨沿着美编这条路毅然前行,此刻的他或许还不知道,这一路上还会遇到多少令人心醉的风景……

02

从参观者到践行者

2024年2月,上海图书馆举办了“最美的书20年回顾展”,期间主办方向部分中国最美的书获奖设计师颁发了“特殊贡献奖”奖牌,这是周晨第二次站在这个舞台上,上一次领奖是在十周年的纪念大会。

在这场典礼的开幕式上,主办方播放了一段“老”新闻:2004年“世界最美的书设计艺术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行,这也是“世界最美的书”首次在中国亮相。在被电视台采访的参观者中,出现了周晨稍显稚嫩的身影——周晨还记得,初次看到“世界最美的书”获奖作品的时候的第一印象:“这些封面并不是一下让人感觉很惊艳,但是通过时任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主席的乌塔·施耐特女士的讲座解读,我们才知道里面大有文章。从外到里,书籍设计是一个完整的视觉叙事系统,叙事的节奏线索都十分讲究,独特的视觉语言、语法,就像导演一样,和我们当时的出版物形成很大的反差,给我的触动很大。”

20年过去了,当年的参观者变身成了书籍设计理念的践行者、“世界最美的书”的获奖者,令人不禁感慨时间的神奇。

《苏州水》

2005年的《苏州水》是周晨第一次和“最美的书”结缘,从那一年起,凭借着对纸书设计的匠心独运,周晨的书籍设计作品已经12次入选“最美的书”,两次荣获“世界最美的书”荣誉奖,并摘得国内外大奖无数。两部问鼎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的作品刚好让我们看到了周晨设计风貌的两个侧面:一个周晨是传统的,穿着粗布衣服与作家、摄影师一起走街串巷,记录江南丰厚地方文化资源的点滴细节;另一个周晨是时尚的,甚至带着点“锋利”,就像他在《冷冰川墨刻》封面上划下的那一刀一般……

传统与时尚共舞,阅读体验与艺术表达共融,地方风物与国际风范共鉴,是“最美的书”20年来为中国书籍设计留下的富矿,也是周晨从参观者到参与者的“蜕变”所在。

《北桥船拳》

周晨无疑是传统的。从细致描绘古城风貌的地图到街巷深处故事的志书,从精致园林的绝美胜景到古朴镇村的历史沉淀,从昆曲的古韵悠长与古琴的清雅绝响,到北桥船拳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江南的人情风物,吴地的旖旎山水,是他对故乡的思愁,也是他不竭的灵感源泉。

就拿他初次登上“最美的书”舞台的《苏州水》来说,这本书根据导演刘郎的艺术影片改编而来。“刘郎先生堪称写境造境的高手,他在艺术片创作中贯彻着‘语象’美学,强化了撰稿与拍摄的关系。”而随着表达方式的改变,如何将原有电视的动态镜头、抒情解说转换成契合的二维图文关系,拿到《苏州水》的文字脚本与光碟的周晨毫无头绪。

影片是影片,图书是图书。“解说词文字量极小,在失去动态画面之后,如何让文字和画面互为补充,相互衔接,形成共鸣感,寻找新的恰当的图片资料支撑全书,至关重要。”周晨说道。

《北桥船拳》内页

在这本书里,周晨以匠心独运的手法,对广泛的艺术素材进行了一场视觉盛宴的“重塑”——从细腻的艺术摄影到时光沉淀的老照片,再到珍稀的古代绘画、版画与书法瑰宝,他对这些原有的图像进行了彻底的“革新”,通过精妙的版式设计,巧妙地将它们融入现代纸质文本之中,不仅保留了这些经典艺术作品的精髓,更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对这部动态艺术片进行了深刻的再诠释。这样的创作,不仅让观众在翻阅中享受到了视觉上的极致享受,更引领他们穿越时空,感受艺术的永恒魅力与不断演变的生命力。

《阳澄笔记》

从《苏州水》开始,周晨在做书这件事上,找到了故乡的另一种讲述方式:《绝版的周庄》的邮票与邮戳、《阳澄笔记》的鱼笺插页、《泰州城脉》仿若城砖的独特造型、《北桥船拳》船舱般的折页设计、《孙子兵法全球传播录》受竹简样式启发的封面设计……传统文化的线索,经由对色彩、装帧、材料等进行解构、变形、重组,周晨总能找到表意内容视觉化的最优解。

《绝版的周庄》

《孙子兵法全球传播录》

用冷冰川的话来说:“对于每一本书的设计,周晨无不全身心无旁杂地主动、有觉察地浸淫在一本书、一个人、一种自然的当下,沉湎于它的每一刻、每一种微妙感受,并不知不觉地与本乡本土的文化资源相拥。”

《泰州城脉》

旅居西班牙的艺术家冷冰川,与周晨交厚。作为当今国内首屈一指的绘画大家,几十年的艺术生涯里,冷冰川始终如一地坚守着他那独树一帜的“刻墨”艺术之路。

周晨与冷冰川经常就艺术创作的各种话题进行深入交流,从中国传统水墨的精髓到现代绘画语言的创新,无不涉及,“在黑白世界,冰川如编剧、导演、造园者、造梦者,刀下生花,融合古典与现代,创造唯美意象”。而与冷冰川的碰撞,也为周晨的设计打开了一个既浪漫又充满诗意的艺术世界。

《冷冰川墨刻》收录了冷冰川三十年中的256幅作品,堪称一部里程碑式的纪念集。“设计《冷冰川墨刻》的时候,我想让艺术家独特的创作手法能够有所体现。让读者的目光能穿越纸背,感受到艺术家那独树一帜的创作灵魂。”周晨说。

为了将这些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完美呈现于书页之间,设计师倾注了大量心血于图书的印制工艺上。他将书籍的三面切口喷黑色,地脚字母激光雕刻暗示了这部年代纪念集作为画家里程碑的意义:“从根本上讲,冷冰川的作品超越了平面的界限,它们本质上是三维的,原作中细腻的线条实为自然形成的刀痕爆裂,这对拍摄、制版乃至印制的每一个环节都提出了极高的技术挑战。”

为了使封面完美烘托艺术家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冷冰川墨刻》的封面设计迟迟不能确定。而细观那些黑白原作,每一幅作品、每一处交织的线条与错落的块面,实则是由“纸上的伤口”所组成。

《冷冰川墨刻》

在一次讨论中,周晨突发奇想,提议由冷冰川亲自操刀,在封面上刻划出一条曲线。冷冰川闻言,拿起美工刀,手起刀落,一条流畅而优雅的曲线瞬间跃然于众人眼前。这一“神来之笔”仿佛为全书的视觉语言注入了灵魂,瞬间打通了整体设计的脉络,使得封面设计得以完美定稿。

对于这部作品,2016年“中国最美的书”评委给予如下点评:图书封面有刀刻的痕迹,与文本主题高度契合。整体设计的气质稳重大方。书籍内黑色部分运用得当,黑白辉映传递出优雅的气质。次年,《冷冰川墨刻》斩获“世界最美的书”。

在周晨看来,艺术家的眼光不同于寻常人,对品质的要求也远高于普通读者,“和艺术家合作,对我个人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冷冰川墨刻》出版之后,虽然收获多项国内外荣誉,但冷冰川和周晨都觉得这本书不算完美。开本的幅面总令周晨感觉局限,印刷的工艺永远不够用,装帧形式拘于定法,纸张肌理司空见惯……这一切让周晨仿佛感到有一团团火焰正在心中燃烧。正如冷冰川将刻墨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推陈出新,重构于当下一样,周晨也面对着自身的又一次“重构”。这次重构不是因为技术的演进、市场的变迁,也不是因为一场展览、一次竞赛的刺激,而是源于周晨心中越来越强的某种使命感:书籍装帧设计这门手艺已经传承许久了,在继承的同时,是否还有向前更进一步的空间?

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周晨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瞻前顾后”的人,而正是在对过去和未来的审视中,周晨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03

让传统活过来

2017年,周晨与冷冰川再度携手,打造典藏大书《冷冰川》。

《冷冰川》大书

“在深圳《冷冰川墨刻》一书品读会活动期间,雅昌大书给了我们启发,触动故宫与嘉禧强强联合出版策划大书《冷冰川》,但现有大书的形式,基本是西洋精装书的基本款型,我认为创意度不够,如果能设计一个中国题材、中国制造、中国意味的大书,一定会面目一新。”

基于此,周晨和冷冰川走访了多位古籍专家,大量查阅资料,最终,整部书籍采用了对开开本设计,其装帧形式则选用了罕见的中国传统装帧形式的推篷装“这种装帧风格在写本与刻本书中极为罕见,仅见于清内府藏刻本《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御译大云轮请雨经》二卷。”周晨说。

《冷冰川》大书内页

为引领读者更好地体验“文人雅致的阅读氛围”,《冷冰川》大书特别配备了一支精巧的木制书拔。读者可借助此书拔,在册页间轻盈穿梭,每一次翻动的不仅是书页,更是对“推篷装”这一装帧艺术的深刻体验,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三百年前清宫书院的静谧时光,冷香袅袅,意境悠远。

《冷冰川》的尝试,对于周晨而言也是一种启发:中国人与书纠缠的历史源远流长,装帧艺术更是博大精深,但有多少技艺如今已经被封存在藏书阁与博物馆内,逐渐远离了人们?周晨坚信中华传统文化是一座设计的富矿,但设计者不能为复古而复古,从文化根脉里生长出来的东西,一定要更加地服水土、更加自然,才能真正具有活力与感召力。

2019年,周晨对中国传统装帧艺术进行了一次新的“创新演绎”,带着一本“土得掉渣”的书,在德国莱比锡再次斩获了“世界最美的书”,一时间震撼四座。

《江苏老行当百业写真》内页

它是《江苏老行当百业写真》,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周晨设计,龚为摄影,潘文龙撰文。与此同时,周晨也是这本书的选题策划者,书稿由长期关注老行当的摄影家和作家合作完成。“所谓老行当,则是那些被人淡忘、几近消失的老手艺、老作坊、老字号。”周晨说道。

“这是一部致敬匠心的作品”,这条理念在周晨做书过程里,贯穿始终;而针对“土得掉渣”这一评价,周晨则坦然回应——

“这正是我所追求的效果。这些将消失的老行当来自民间,朴素又鲜活,我希望这本书给人的感觉也是有烟火气的。”他笑道:“说白了吧,就是要‘土’点。”

在《江苏老行当百业写真》的设计过程中,周晨始终坚守着内容至上的原则,而在选纸这一关键环节上,他更是作出来一个大胆而独特的决定。他摒弃了传统书籍常用的光滑细腻纸张,转而选择了一种以往鲜少应用于书籍主体部分的仿古土工纸。这种纸张质地粗粝,色泽暗淡,却恰好与书籍所探讨的老行当主题不谋而合,正中周晨下怀:“这种质朴无华的感觉,正是我们想要传达的,若用光滑纸张,反而会显得格格不入。”


《江苏老行当百业写真》内页

待到书印好后,周晨放弃了机械化装订的方式,而改用中国古籍最常用的装订工具——纸钉。

周晨将纸张精心搓捻成坚韧的绳索,随后巧妙地在书页间穿孔,将这纸绳穿插而过。待绳索就位后,注入适量的胶水以加固其结构,随后通过细致的敲击手法,确保每一根纸绳都牢固地固定在书脊之上,既保持了书籍的稳固性,又赋予了其独特的手工韵味。

而待装订完成后,他并未遵循常规做法——即用皮革或其他材料将纸钉巧妙地隐藏起来,以保持外观的整洁与平滑。相反,他选择了一种更为直接且富有创意的方式——将纸钉坦然呈现,不加掩饰,让读者能够直接触摸到这些质朴而坚韧的纸制元素:“我希望呈现出来一种原始的美。”周晨解释道:“这样做,不仅让书籍的装帧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更赋予了读者一种前所未有的互动体验。我希望他们在翻阅这本书时,指尖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纸钉的纹理与质感,仿佛能穿越时光,触碰到那些古老行当的记忆与温度。”

《心帆飞扬——杨明义的江河湖海》

而在设计《心帆飞扬——杨明义的江河湖海》这部作品集时,周晨匠心独运,汲取了传统蝴蝶装的灵感,并赋予其“飞扬”的意象。他巧妙地运用“折”与“叠”的技艺,将书籍形态创新性地构造成由78组十字折精妙相连的结构,每一环节均经手工精心装订,从而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书籍风貌。这一设计不仅突破了传统画册的展示局限,更使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完美的和谐统一。

推篷装、纸钉装、蝴蝶装……面临“断代”的中国古典书籍装帧技艺,在周晨手中得到了传承与现代化的演绎,也彻底激发了设计师寻觅“失传”文化符号,将其带回公众视野的热情。

在《江苏老行当百业写真》的页码设计上,周晨作出来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使用阿拉伯数字,采用了民间失传已久的中国传统数字字符——苏州码子。苏州码子也叫草码、花码,是中国数字文化演变的产物,属于早期民间的“商业数字”。北宋司马光所著的《潜虚》、数学家杨辉的《杨辉算法》、日本学者岸本美绪所著的《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里,都记载着苏州码子的暗码系统,“除了这些著作以外,我远在马来西亚的朋友也为我提供了线索,可见其影响力。”据周晨介绍,现在港澳地区的街市、旧式茶餐厅及中药房偶尔仍然可见苏州码子的踪影。

诚然,苏州码字源自我国历史悠久的算筹系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历史属性,作为页码标记,周晨心中难免忐忑,担心其适用性与读者的接受度。为此,周晨特意向资深藏书家韦力先生求教。“他当时就从珍藏中取出一册线装古籍《天问天对解》,此书印制于1917年,扉页及页码处赫然可见古朴的苏州码子,这一发现令我兴奋不已。”

随着深入地探索,周晨终于在一家旧书店看到一部晚清的稿本,其目录用的正是“苏州码子”。在细致的研究中,他逐渐领悟到,这些码子虽置于页码之位,实则是刻工标注书页序列的记号。“于是,我下决心将苏州码子这一古老的数字系统用于《江苏老行当百业写真》的页码。这些符号来自民间、回归民间,而我也希望通过纸书设计,借此唤起大众对于中国传统数字文化及苏州码子的关注。”

周晨在京张铁路青龙桥车站找到的苏州码子

《江苏老行当百业写真》激活了神奇的苏州码子之后,周晨又把目光投向了清代童叶庚发明的传奇玩具“益智图”。 益智图亦称十五巧板,是光绪年间童叶庚根据七巧板改造而来,将其排列组合,便能拼出各种各样的图样及文字。设计制成后,童叶庚曾率其五子,天天在一起拼排把玩,竟拼出了数以千计的文字。

同为设计者,益智图的精巧也令周晨为之倾倒;而在《益智图千字文》的跋文中,童叶庚写道:“穆然而思,豁然而通,斐然而成。”这也与周晨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在《美编派》一书的封面上,周晨用益智图拼出的书名令人印象深刻;而在2021年ATypl全球字体设计大会上,作为中国发言的演讲嘉宾之一,周晨以十五块拼板拼出汉字的中国古代智慧,让外国专家都感到惊艳。

《美编派》

造书如造梦,周晨与纸张共舞的28年,对于做书人而言既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从初出茅庐的挂历美编到自成一派的书籍设计师,从“世界最美的书”的旁观者到中华文化宝藏的发掘者与传统做书技艺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践行者,周晨目睹了书籍设计在中国的勃兴、沉淀与突破,也见证了传统文化被遗忘、被供奉并最终被汲取为一种新的力量,进入每个读者审美生活的完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书籍设计者始终以自己的努力捍卫着纸书的魅力与尊严。一条追求更好内容的道路是永远没有尽头的,对于文字编辑如此,对于美术编辑依然如此,周晨也深知这一点。但他相信,只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一个“美编派”做书人还有无尽的可能性——这也应了前辈董秀玉的那句话:“这样的书,我能做一辈子。”

一审:杨   帆
二审:张竞艳
三审:黄   璜

END

-出版人原创文章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出版人专业课」店铺,订阅2024《出版人》杂志

出版人杂志
《出版人》杂志,中国内容创意领袖刊,全球文化产业观察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