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校对5000万字,一位跨界资深校对的故事

文化   2024-09-09 16:52   北京  
每天早上8点钟,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校对主管刘竣会准时出现在出版社的办公室里。在正式开始工作之前,刘竣总会给自己留出10分钟的时间,用来回顾和总结前一天的工作。她会将昨天的工作成果梳理得井井有条,同时也会对本月需要完成的出版计划和稿件进行细致的整理,对本周需要推动的进度做出明确的规划。
随后,刘竣会开始编制“每日校对明细表”,这是她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她将稿件分配给各个责任校对,同时也会对其他校对工作做出合理的安排。作为校对主管,刘竣负责的并不只是单纯的校对工作。她需要与出版社的其他部门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稿件的进度,解决校对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问。有时候,会有编辑向她咨询版式设计的问题,这样的咨询可能会耗费她两三个小时。此外,她还要负责核算图书校对的成本……这样的日子,刘竣已经重复了十余个年头。
尽管每天都有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但刘竣一点都没有耽误自己的校对任务进度。担任校对主管后,她一年的校对量依旧能保持在5000万字以上。她说:“社里给我的任务指标是2400万字。在没有担任管理岗位之前,我一年的校对量在8000万字以上。”这数字的背后,是她对工作的执着和坚持。尽管已经在岗23年,刘竣却从未以“大师”“前辈”自居。她深知,从一名资深校对到校对大师,需要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深厚的文字素养,更重要的是对工作的态度。对她来说,每一天的工作都是一次新的挑战,每一次的校对都是一次新的学习。

对自己,她说:“热爱——每天都能接触‘不同于此时’的文字,这是一份属于自己的快乐。”


跨界之旅:从财务到校对
在来出版社之前,刘竣是一名财务人员。她平日里不仅喜欢读书,还有个习惯:见不得书中有错别字。每当看到错别字时,刘竣便会用笔把错字圈起来,并在旁边做批注。朋友见状,便对她说:“你如果到出版社工作,一定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校对。”

凭着自己对文字的热爱和朋友们的鼓励,27岁的刘竣毅然决定转行,进入出版社干起了校对。对于这一跨界之举,大多数人可能会觉得“隔行如隔山”,但刘竣却有自己的看法:“财务工作每天都在和数字打交道,要求精确无误,‘力求零差错’这一点和校对工作的目标是相同的。”

虽然起点各不相同,但是对工作的热爱和不懈的坚持让刘竣在跨界的道路上更加坚定不移。她开始系统性地研究校对的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各种培训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刘竣进入出版社后校对的第一本书是社里的畅销书《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作者提交的原稿是手写稿,而且书写得并不是很容易辨认,但她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耐心地逐行逐字地进行校对,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才把这本书“啃”了下来。“当时,排版的错漏是校样上的主要差错(一般是录排造成的形近字,音近字),校对的主要功能是‘校异同’,我要对原稿负责。”刘竣说,“这个时候强调的是认真,练的是‘眼脑合一’。”在最初的工作中,刘竣给自己的要求是尽快找出形近字和音近字的差错,掌握辨字规律,这样一来就可以举一反三,为以后打好基础。

刘竣承担责校工作的华中科技大学获奖图书
当看着一沓沓整齐的纸样时,刘竣的心中顿时涌起了一股强烈的成就感,而这种感觉也让他自己对校对工作的能力和职责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知道这种职业成就感正是自己所一直追求的东西。在出版业这个大家庭中,校对人员或许不是最耀眼的存在,但他们却是确保出版物质量、提升出版物价值的重要力量。“校对是以作者原稿为依据,核对校样、订正错误的工作。许多谬误都是通过校对人员才得以发现的,一个差错或会成为出版物的致命缺陷。我认为校对工作对提高出版物价值有重要意义。”刘竣说。校对人员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每一份校样把关,确保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准确无误。校对工作或许枯燥无味,但他们却乐在其中,因为他们对文字有着无比的热爱和敬畏之心。刘竣就是这样一位坚守在校对岗位上的匠人。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匠心精神”,为出版物的质量保驾护航。对工作的热忱与执着,使得刘竣在跨领域的道路上走得更为坚定,也为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她的故事或许只是众多校对人员中的一个缩影,但她的坚守和付出却代表着每一位坚守在岗位上的校对人的心声。

精益求精:校对大师的专业态度
刘竣曾有幸与出版界前辈蔡学俭一起工作。当时,《出版科学》的稿件需要核红,蔡先生看了刘竣核红后的二校样后,指了指文中的某一句话说:“这里还需要看一看。”“这里”指的是一校样中有一处加字的痕迹,二校样没有改。刘竣按一校样的笔迹将遗漏的字加了上去,从流程上来说没有问题。但蔡先生告诉她:“这里的字漏掉了,可能是排版人员遗漏,也可能是排版人员加到了别处。”果然,按照蔡先生的指点,刘竣很快发现“这个字加在了别处”。

这种对工作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就是大师的共通之处。刘竣说:“就校对大师而言,他既要能知晓出版的各个环节,对文字有超强的把控能力,更要能指导新人,传承校对精神。”

正是基于这样的传承精神和责任,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刘竣会主动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分享给校对室的同事,就像当年她的老师手把手教她的那样。“我社采用折校的方式校对稿件。校对人员不能像读者一样阅读校样,那样容易先入为主,自动修正某些错误,忽略校样中的差错。”刘竣还提出,同事们之间要加强交流,校对时出现问题要随时提出,现场解决,这样可以举一反三地解决类似问题。

典型差错记录
刘竣每天都会组织召开一个简单的晨会,总结前一天工作出现的问题,每个人在例会上都需要自评和他评,并解决问题。在长期的校对工作中,刘竣还很注意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往往发现典型差错就拍下来。一方面,记录下这些问题可以找到差错规律,方便总结;另一方面,这些图片资料直观明了,可以更好地呈现问题、解决问题,也为今后的部门培训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自己做校对已经二十多年了,参与校对和审读的图书获奖无数,但这些在我眼里都不是高光时刻。当我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与心得总结提炼为技巧分享给同事并得到认可时,这才是我的高光时刻。”刘竣说。


匠心独运:刘竣的校对人生与专业坚守
看似枯燥无味的校对工作,刘竣却乐在其中。“自从入行初始,我坐在办公桌前,面对一行行文字,脑海里就只有稿件了。翻过一面面校样修改差错,工作告一段落,看着手中的笔,校样上的笔迹,这是一种士兵从战场凯旋的感觉。这就是我想要的工作。”刘竣说。

刘竣承担责校工作的图书
随着电子文档的普及,手写书稿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刘竣深刻感受到技术进步给工作带来的改变。实际上,电子文档时代的校对工作并不是原来那种传统陈旧的工作模式了,不再是机械死板地改正几个错别字或者标点符号,它包括对校样的版面、图片、整体布局、遣词造句等进行调整与加工,这些都需要校对人员灵活处理。这让刘竣开始思考,电子文档时代的来临,是否意味着校对工作量有所减少,而工作难度却相应提升了呢?

虽然专业校对软件在不断进步,能够替代校对工作中的部分功能,但刘竣认为校对软件只能用来辅助人工校对,很难查出知识性差错和逻辑性差错。时代的发展反而让出版社对校对的要求变得更高。一方面,出版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出版社对校对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另一方面,电子文档的普及和校对软件的广泛应用,对校对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位好的校对员需要深入文本内容,辨别并纠正其中的逻辑错误、事实错误以及表达不清之处。这就要求校对员不仅要有基本的校对功底,还要具备专业知识和逻辑梳理能力。

“如此看来,校异同和校是非无论何时都会共存共生。而要做好校异同和校是非,校对员不仅要有敏锐的眼力和厚实的文字功底,还要拥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刘竣说,“对待每一份校样都应该有胜负心,与校样的差错一决胜负,打败差错。”刘竣的坚守和付出尤为珍贵。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匠心精神”,为出版物的质量保驾护航。她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也成了出版社宝贵的财富,为新人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一审:刘佳艺

二审:赵   冰

三审:黄   璜

END

-出版人原创文章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出版人专业课」店铺,订阅2024《出版人》杂志

出版人杂志
《出版人》杂志,中国内容创意领袖刊,全球文化产业观察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