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记年,镌刻成章:浙江新华75周年文化影像展在杭州博库书城开展

文化   2024-10-11 17:27   北京  

“哪里有人民群众,哪里就要有新华书店。”


75年前,一支16人组成的小分队冒着炮火南下,历经一个月的奔波,将红色的火种种在秀丽的西子湖畔。75年来,浙江新华开枝散叶,翻跃山巅海岛,走过社区田埂,让书香遍布之江大地。


与浙江同频,与时代共振。本月,献礼祖国华诞,浙江新华75周年文化影像展在杭州博库书城开展,邀读者共庆七五风华。


展览以影像和书展的形式链接“卖书者”与“求知者”之间无声却深刻的记忆纽带,记录那些令人共情的瞬间。这不仅是对75年浙江新华历史的回顾,更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铭刻着我们奋斗的足迹,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前行。




| 为什么是新华书店 |


    “现实总有疑问,但历史早已留下答案。”

▼文化影像展厅 

文化影像展厅采用单独展区,图文与影像交错,以“溯源”“赓续”“聚合”“致远”四大板块为分割,描绘从延安的烽火岁月到浙江的改革创新。


为什么新华书店历久弥新?当你穿行其中,一步一事,身临每段旅程,历史的脉络就在眼前展开。



1937年4月24日,中央成立“新华书局”发行中共中央机关理论刊物《解放》周刊,同年,新华书局在延安清凉山万佛洞开设了第一个门市部,这间小石窟也就成为了新华书店的发祥地。从那一刻起,新华书店就是党和国家重要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


后随着杭州解放,一支由16人华东新华书店总店员工组成的小分队,冒着战火,随军南下进入杭州。疲惫未散,他们便夜以继日寻找场地、布置门市。5月16日,浙江新华的第一个门市部在西子湖畔开业。这一天,成为浙江新华书店历史的起点。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建立新的发行体系的任务迫在眉睫。几代新华人风雨兼程,步履坚定,让新华书店发行体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走过了一条筚路蓝缕之路。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大地,浙江新华人迎接市场经济的巨浪,首创“浙江版图书社店联合寄销制”,举办浙版年画全国展样宣传订货会,开创了行业先河,更与出版社共同出版发行《世界童话名著》《孙子兵法》连环画等经典书籍,流传佳话。


到了80、90年代,每座城市的中心都有一座新华书店,它成为城市的文化灯塔,也是无数人求知梦想的起点。



展览共展出280余张珍贵的照片及影像资料,这些珍贵的照片定格了岁月,也定格了浙江新华人艰苦创业时期的真实场景。一张张平凡的面孔,一双双沾满泥土的脚印,将一本本书籍送往角角落落,他们踏过的路飘满了芬芳书香。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家新华书店 |


    以书记年,镌刻成章」

▼书店中庭书展 


本次展会除了历史影像展外,还设有“名社好书展”和“老书会说话特展”。


“名社好书展” 集中展示建国75年来出版的1000余种不同主题和不同年代的经典好书,分为“时代好书”“浙版好书”“时光印记”“获奖好书”等主题。


书页轻启,时光流转,每一本书都是读者与历史的交汇点;每一代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时代的心声。

 


浙江新华在六公园第一个门市部开业时,陈列主要品种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小二黑结婚》等书籍和刊物,承载着革命的信仰与理想。《浙江日报》刊登了当时的盛景“很久没有见过这么伟大动人的场面,有这么多热衷求知的男女们拥塞在新开张的新华书店里进行大规模抢购书籍的活动。”这是新华书店在初创年代的奋勇前行与50年代人红色浪潮下的思想觉醒。


作家余华曾忆起青年岁月,“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和狄更斯们的文学作品最初来到我们小镇书店时,其轰动效应彷佛是现在的歌星出现在穷乡僻壤一样。人们奔走相告,翘首以待。”当初在新华书店壮观的购书情景,令人记忆犹新。那是新华书店在改革开放后的艰难探索与70年代人思想解放下的文学盛宴。


到了80、90年代,去新华书店为孩子买一本《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窗边的小豆豆》成了最珍贵的礼物。而大人们则因第一次登上《武侠》杂志的《射雕英雄传》热血沸腾,以琼瑶为代表的言情风潮席卷街头巷尾。那时的新华书店是新兴文化的摇篮,陪伴了市场浪潮中人们的阅读新风尚。


进入新千年,家长总会对孩子说“放学后,你去新华书店看会书等我”,年轻人则蜂拥至书店,追捧着韩寒、安妮宝贝等从《萌芽》走出的青春偶像。实体书店迎来了黄金时代,随处可见人与书本甘之如饴的场景。这是千禧年后文化的多元与开放。

 


这些书籍如同世界的取景框,将时光的褶皱凝为永恒,被岁月印上历史的象征,宛如无岸的河流,激荡时代的回响。浙江新华首次联合浙江图书馆,设“老书会说话”特展,将那些读者耳熟能详的老版经典图书带到现场。


您移步至此,不妨拾起那本曾在这里与您相遇的书,回味往昔的故事,追溯您与新华书店的共同记忆。



| 你不知道的新华书店 |

走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起一个网上经常被讨论的话题:“新华书店免费开放空调、让人看书,他们究竟如何生存?”那么,通过这次展览,我们希望你能了解那些曾不为人知的新华书店背后故事。


▼融合各地新华元素的图腾


“课前到书 人手一册”的使命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出版委员会和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编撰了一套“开国教科书”,而浙江新华书店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第一个新学年中小学课本的供应。这项任务不仅关系到教育的延续,也关乎社会秩序的稳定。为了完成这一使命,浙江新华联合在杭发行单位成立了浙江省教科书联合发行所,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在全省铺开了课本发行网络。以此为起点,“课前到书 人手一册”的使命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浙江新华不变的承诺。


从“板车书店”到“汽车书店”的传承

上世纪80年代,温岭县的一位新河供销社书店发行员李文辉,因长期用板车满载图书送到乡村,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板车书店”。其事迹也多次被媒体播送,他朴实地说:“板车送书主要是方便群众买书。”


2010年,《萧山日报》刊登了新华书店工作人员冒着大雨,把“汽车书店”开进了地处偏远山区的河上镇大桥小学的事迹,学生们拿着消费券选购自己喜爱的图书。短短几天时间,“汽车书店”走遍了靖江、临浦、河上等镇的农村中小学校。


这是一个车轮的传承,也是新华人在农村发行工作中的缩影,更是一颗种子在城乡间的撒播。时至今日,浙江新华已拥有线上线下发行网点超千家,遍布城乡,为全民阅读铺设了坚实的桥梁。


从敌后根据地到党政宣传阵地的初心

毛主席曾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比喻出版发行书报刊的作用。他说:“一份报纸的力量,比几十发甚至几百发炮弹还要大。”当时的新华书店前辈,面对敌军的扫荡,不仅是革命战士,又是发行员。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将革命思想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50年代,浙江新华发扬背篓精神、板车精神、扁担精神,将毛主席的著作带到千家万户。那时的信念简单而坚定:“解放到哪里,书就送到哪里”“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时至今日,新华书店依然不忘初心,坚守发行主阵地,发挥文化思想传播主力军作用。



| 原来你是这样的新华书店 |

▼文化互动装置 


展会的最后,一面融合图片与征文的展墙标注着“你好1949,2024正青春”,展示我们向读者征集的75周年征文与摄影作品。通过读者的视角,我们看见了他们眼中、字里行间的点滴回忆和期许。

时代更替,城市变迁,那记忆深处的新华书店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但那厚植于心的温暖却从未改变,新华书店不仅是记忆的交点,更是未来生活的触点。近年来,书店主动融入“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开展惠民阅读活动,跨界多元经营业态,探索店外研学活动,从传统书店转型为新型文化空间。数字化赋能产业体系重塑,“钱塘鸿书”实现书店上云,在新时代打造浙江文化高地的新征程中作出积极贡献。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展会的终章是什么?

是博库书城的温情陪伴,是解放路新华书店的岁月如歌,是嘉兴书城的文海广阔,是“非读BOOK”(校园店品牌)的书声朗朗,是“文字里”(社区店品牌)的岁月情长;是为人民提供满载希望的文化之光,是为新华书店续写历久弥新的金字招牌,是为时代承载坚定不移的使命担当。

新华故事,生生不息。

新华怒放,一路生花。

一审:黄小菲
二审:赵   冰
三审:黄   璜

END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出版人杂志
《出版人》杂志,中国内容创意领袖刊,全球文化产业观察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