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高空泼墨水,楼下邻居全遭殃……孩子妈妈的道歉方式,堪称中国家长的模板!

文摘   2024-11-15 17:36   江苏  

最近,萌医生看到一则新闻,江苏宿迁的一个孩子放学回家后,竟然站在自家7 楼阳台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高空抛物!



不过还好,不是啥危险物品,而是墨汁。


但,好家伙,这一大瓶墨汁浇了下去,不仅染黑了楼房的墙壁,什么晾衣杆、防盗窗、还有楼下的地……都被染上了大片的黑色墨迹,楼下的邻居们也遭了殃,窗台和晒着的衣物被染成了“五彩斑斓的黑”。


作为一个老父亲,萌医生当时看到这,完全带入了熊孩子家长好吧,我心想这娃的家长得多“汗流浃背”啊,下班一回家发现“天塌了”,谁能想到一个娃能闯这么大一场“惊天动地”的祸……


结果,没想到,看着自家儿子的“杰作”,这娃的老母亲,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从邻居口中知道此事后,这位老母亲先是非常淡定地带着孩子挨家挨户道歉,向邻居们表达自己的歉意。


果然,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淋漓的墨汁,佩服佩服,这事儿要是落在萌医生身上,萌医生这个大 e 人可能都要做点心理准备。



然后,妈妈带着孩子把邻居们被“祸害”的沾了墨汁的衣服统统带回了家,带着孩子一起手洗干净,实在洗不干净的就买新的赔给邻居。



至于小区外墙,老母亲一看不行,这活娃干不了,太危险了,于是请来了专业的清洁人员把弄脏的墙面和地面清理干净。


但是,这可不代表熊孩子就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在清洁人员清理外墙的时候,老母亲让娃一直陪在太阳底下看着清洁人员清理墙面,娃在太阳下晒就像被自家泼的墙一样,墨(汗)如雨下。



熊孩子的老母亲表示:我是没有对他留情的,必须让他认识到错误和事情的严重性。


这个事情想想其实是有“猫腻”的。


衣服沾上了墨汁,这事儿在咱们当时那个还在用钢笔的年代应该不少见吧。


萌医生上小学的时候,棉服披在椅背上,结果后座的同学拔笔盖的时候洒了一大片墨汁在我的棉服上,那真是咋洗都洗不干净,但好在沾上墨汁的是内胆,外面完全看不出来,还能继续穿。


从图片里我们也能看到,一大瓶墨汁倒下去,邻居们被“霍霍”的衣服绝对比我当年的棉服“伤亡惨重”,加上还是夏天,衣物都薄,铁定是穿不了了,肯定还是得给邻居赔钱。


但熊孩子的家长并没有当着孩子的面直接赔钱了事,而是让孩子亲自把衣物收回来看看自己造成的后果,并且让娃亲手洗这些衣服来承担后果。


可以说,背后偷偷赔邻居钱是父母需要承担的责任,但让孩子手洗“根本洗不干净的衣服”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面对一个“闯祸”的娃,是粑粑麻麻们“西天取经”的必修课,这也是让很多家长拿不准分寸的一个问题,孩子犯了错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办?道歉?惩罚?息事宁人?


今天萌医生就借这个事件来跟大家浅唠一下这个话题吧。




有一次我带两娃在小区玩,看见一个小男孩,抢了另一个小女孩的玩具,小女孩当然也不乐意,而且完全不怂,马上就去抢了回来,抢的过程中还把小男孩推倒了,于是小男孩就哭了起来。


本来还在跟邻居唠嗑的小女孩的家长,听见哭声回头一看,不管三七二十一,立马就让自家闺女给对方道歉。


但是小女孩却坚持认为自己没错,坚决不肯给男孩道歉。最后迫于家长的“威慑力”,小女孩被逼道歉了,但也非常委屈的哭了。


哎,这场景真的太常见,太“典”了,娃一犯错,很多家长第一件事就是摁着孩子道歉——


说!你错了没有?

你今天不道歉,就别回家了!


如果孩子怄气不愿意低头,就会越问越火,最后不是把娃逼哭,就是把自己气炸。


无论是哪种场景,逼孩子道歉的逻辑都是——



不管你错没错,只要你看起来错了,就必须现在、立刻、马上道歉,没得商量!不道歉就等着接受惩罚吧!



我们非常容易掉进让孩子道歉的陷阱,而是还是必须得是“立即口头道歉”,不断逼问孩子,你错哪了?你怎么还不道歉!


但,这是重点嘛???


道歉的前提是啥?是孩子至少得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吧。。。



咱们之前也跟大家唠过,道歉的核心,是真诚啊,如果孩子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那么道歉就会沦为一场“表演”。


当我们的孩子在道歉时并没有真正感到愧疚,压根不觉得自己错了,或是不知道自己错在哪,而我们还是逼他们这样做,尤其是当着别人的面时,孩子的一句哪怕明显不服气的道歉,都能维护我作为成年人的体面。


这是啥?


萌医生觉得这就是“形式主义道歉”


大家有木有发现,大人在逼孩子道歉的时候经常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什么——“你给我道歉”,这句话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口头道歉,实际上是在给家长道歉,而不是为了自己的错误而道歉。



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很多时候即使是孩子真的犯错了,不愿说“对不起”,在萌医生看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犯错之后的重点在于“是否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否勇于承担后果”。


就比如刚刚那个被抢玩具的女孩,实际上这件事情追究到底根本不是她的错,明明是男孩“寻衅滋事”,小女孩只是“正当防卫”,非要说女孩错哪了,最多就是“防卫过当”。


那么,这事我们要让孩子意识到的是,我们在拿回属于自己的玩具的时候,尽量不要伤害到别人。



在这件事情你哪里错了?哪里做的很好?你需要为那件事道歉,对方需要为那件事道歉?你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时要注意什么?



这些才是重点。


啥都没搞清楚就让孩子道歉,只会让孩子感到非常委屈和混乱,或许下次别人再抢小女孩的玩具,小女孩可能会选择忍气吞声任人欺负。


而很多时候,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完全可以在让孩子承担后果的过程中完成的——




孩子做错事,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让孩子认识到他做的事造成了什么后果,以及他必须为这件事的后果负起责任。


比如,娃因为边吃边玩而打翻了碗,食物弄得到处都是,我们不必大动肝火,只需要让孩子负责“善后”,把自己打翻的东西收拾干净,自己去盛饭乖乖吃完。



真要深究起来,“打翻碗”这件事情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错”,这只是一个“会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的事情”,压根谈不上什么是与非,因此让孩子觉得“打翻碗”是“错”的没什么道理,让孩子明白“打翻碗”造成的后果才是重点。


你打翻碗,桌面就会一片狼藉,就得有人来收拾,这不仅是一个本不需要的劳动,还耽误时间,还会浪费粮食,如果打翻的太多,粑粑麻麻可能还要再做一次饭……


这一连串的后果都需要让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中体会到,“打翻碗”本身并没有什么对错,但问题是这确实会给大家带来麻烦,而这些麻烦可不是你一个人能承担的了的,还会波及别人。


再比如新闻里的母亲,虽然衣服上的墨汁洗不干净,但还是要让孩子手洗,你得知道弄脏了衣服就得有人洗衣服;虽然孩子不能清洁墙壁,但还是要让孩子在太阳底下看着清洁人员劳动,你得知道弄脏了墙壁就得有人在大太阳下给你收拾残局。


就像《玫瑰的故事》里,刘亦菲饰演的黄亦玫的女儿小初,在喝牛奶的时候不小心把牛奶洒在了衣服上,黄亦玫没有责骂,而是让小初自己去洗掉👇



牛奶洒在衣服上本身没什么对错,但问题是这件事的后果就是“你要自己洗衣服”,孩子都不是傻的,当他们意识到这件事情给自己带来了麻烦,下次自然会注意的。 


再比如我们家团子很小的时候,大概是3岁那年,我带团子回乡下老家去看他的爷爷奶奶,结果团子在家疯玩的时候把我奶奶晒的一大桶木耳全给打翻了。


然后团子自己也懵了,站在那边看着我,一脸:现在怎么办?现在怎么办?你快来救救我!


我当时就觉得好笑,我说,你看我干嘛,又不是我打翻的,你自己弄的你自己收,别指着我给你擦屁股。


团子楞了两秒,老老实实开始自己收。


中间大概收到1/3,可能觉得太累了,又站着不动看着我。


我心里笑疯了,我说你又看完干什么,你还没收完呢,继续呀~


然后他就只好继续收,等到收完,地上还有一些残渣,我就说,地上还有这么多残渣你不处理嘛?


然后这个3岁的娃又非常乖巧的扛了个大拖把过来颤颤巍巍的拖地。


全程我就在旁边“看热闹”,一点没帮他,也完全没生气,就是在一旁逗他,哈哈~


其实团子打翻木耳的那一刻他就知道自己闯祸了,看着我向我“求救”,实际上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娃只是年纪小,又不是傻,他们大多时候心里都明白自己犯错了。


这种时候完全没必要再逼孩子口头道歉,让他真真切切在承担后果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闯的祸收拾起来有多麻烦”、“我之所以不能再做这样的事,因为我要为这样的行为承担后果”。




很多时候,当孩子已经意识到错误并且承担了后果,对娃来说算是惩罚了,也就不需要再有什么额外的惩罚了。


但如果是像新闻里的熊孩子,闯了大祸,孩子自己没法承担后果,那么我们也可以借鉴新闻里的妈妈的做法,必须让孩子承担他能承担的那部分。


你没能力赔钱是吧,那你就手洗衣服;你没能力刷墙是吧,那你就站在太阳底下“观摩”,反正承担后果的各个环节,你一个都不能少,重在参与!


那么,如果是一些无伤大雅小“错”而这些错又没啥所谓的“后果”呢?


比如有一次小团子“打”团子妈。


有一天我一进家门,就看到小团子一边鬼叫一边挥动着他毫无威慑力的小拳头砸向团子妈的肩膀,锤了两下看见团子妈纹丝不动,鬼叫升级并把拳头换成了手掌,开始推搡团子妈。


我一看形势不对,正准备冲过去把两人拉开当和事佬,结果团子妈看都没看小团子,伸出右手一锤在团子肩膀上,说,你刚刚锤了我两下,推了我一下是吧,现在还给你……


承受了两拳头+一掌的小团子,当场石化在原地。


团子妈秉着“真女人从不回头”的原则,一边摆碗筷一边淡淡地问团子,你还要继续打吗?你又打不过我,何必呢?


小团子内心 OS:家人们,谁懂啊,她怎么不按套路出牌?!


没错,碰到这种事情,惩罚娃,咱们可以直接“用魔法打败魔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网上这位妈妈也用了同样的“惩罚”。


熊孩子一拳往妈妈身上捶,呵呵,一看就是不知道世界的险恶,老母亲今天就让你体验一下人间疾苦吧!



这位老母亲跟团子妈一样主打一个不惯着,都是第一次当人,凭啥永远是我让着娃!还手的时候,一点也没放水!


没错,明明是娃无理取闹在先,为什么结果是要粑粑麻麻来承受这无妄之灾,越想越委屈,不哄了!


反而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打你一下你打他一下,娃发现打不过,就楞在那里,安静了,不闹腾了,舒适度直接拉满!


还有这种早上吃饭磨磨蹭蹭的,不少见吧!


视频里的小女孩边吃边玩,一点都没把时间放在眼里,剥鸡蛋时,一直把鸡蛋拿在手里搓搓这、摸摸那,反正就是不吃。


老母亲二话没说,直接一把把鸡蛋抢过来,你不吃是吧,行,你不吃我吃,不仅吃了鸡蛋,连牛奶也一口气都给喝了。



真是人狠话不多,娃先是一脸懵,然后放声大哭,经此一役,估计这位小姑娘下次再也不会没时间观念地边吃边玩了,毕竟自己老妈也不是吃素的!




最后,萌医生又忍不住想再多说一点,关于我们面对孩子犯错的态度问题


在我看来,这件事情非常重要。


我们怎么对待娃犯错,实际上会对娃产生很大的影响。


首先,我们千万不能让孩子觉得,犯错,是一件羞耻的事情。


实际上有两种特别容易混淆的情绪的差异:一个是羞耻,一个是愧疚。


“羞耻”意味着,孩子觉得“我这个人有问题”,而“愧疚”感则意味着,孩子觉得“我做的事有问题”。


当孩子犯错后,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做的事情有问题”即可,千万别矫枉过正哈。


啥是矫枉过正呢?


就是孩子一犯错咱们就大惊小怪如临大敌捶胸顿足,孩子是非常受父母情绪影响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再模仿着父母的行为。


当我们面对“错误”是这样的态度,那么孩子怎么可能用一颗平常心对待“犯错”呢?


现在互联网上最爱的“松弛感”,在萌医生看来,不是什么穿搭、审美、性格,而是“容错率高”。


咱们今天给大家唠的所有例子,有木有发现,事例里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犯错”事都是“一脸平常”,在娃犯错的时候不大惊小怪,不做夸大错误的事情。


毕竟,谁还不会犯错呢?


重点不在于有没有犯错,而在于犯错之后有没有承担错误的勇气,如果我们的态度让孩子对“犯错”本身产生了恐惧,那其实就是在消磨孩子“承担错误”的勇气和“从错误中成长”的能力。



萌医生说

好啦,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啦!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就在右下角帮我点个在看吧!


我是萌医生,让我们在这里,一起成长吧!



推荐阅读



End

欢迎大家点击在看,或者转发到朋友圈哦

设计: 游鱼 | 责任编辑: 游鱼 | 撰文: 萌医生



公众号又改版啦!

设为星标🌟,不错过每一篇文章哦!



点一下在看,给我一点鼓励吧!

萌爸说育儿
坚持科学育儿的医生奶爸~让我们在这里,一起成长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