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一时气,一直养娃一直气。
下班回家累得不行,结果娃在家“大闹天宫”,把墙面地板画的一团糟;
为了买玩具,躺在地上撒泼打滚,引得路人们纷纷围观;
教了无数次的算术题,每次做,还能错出新花样……
气急攻心之下,很多家长选择了这种管教方式——体罚。
△前阵子的新闻:
一群家长一边捡竹条,一边交流打孩子心得
之所以不少家长信奉这种“棍棒教育”,原因无非是两点:
首先,体罚当下的效果的确是立竿见影:家长出气了,孩子老实了,闹哄哄的家里立马就安静了。
此外更重要的:除了体罚,家长找不到更好地管教方式。
但这种立竿见影的“体罚教育”,真的能够让孩子知对错,懂道理吗?
萌医生觉得:不能。
“
一.体罚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虽然在当下,体罚能够暂时起到震慑孩子、让孩子听话的作用,但这不是因为孩子“听懂了”,而是因为孩子“吓怕了”。
大家可以想一想👇
在大脑被恐惧和疼痛占据的时候,孩子真的有空间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吗?
打了孩子,孩子真的就不再犯错了?还是只是不敢再当着咱们的面犯错了?
孩子小的时候犯错,咱们打一顿。等孩子大了,咱们打不过了,怎么教育?
这么一想大家就能发现,体罚只会短暂性地让孩子屈从,既不能达到咱们教育孩子的真正目的,而且对孩子贻害无穷。
★
被体罚的孩子,很难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
孩子犯错,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改进。
但体罚却模糊了事情的焦点,让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被惩罚”这个痛苦的情绪结果上,孩子会想到的是“如何逃避惩罚”,而不是“我真的不该这么做”。
所以体罚可能产生的结果,不是孩子打一顿就老实了。而是孩子学会了偷偷做父母不允许的事,学会了撒谎——被打不仅没有让孩子变好,而是越打越叛逆。
★
经常打孩子,会让孩子越打越笨
美国惩戒与家庭暴力专家默里施特劳斯曾经做过一项跟踪调查,对美国806名2-4岁的儿童进行智力测试,结果显示:未遭遇过体罚的儿童,平均智商要比经常挨打的儿童高5分。
施特劳斯认为:“那些时常在暴力下长大的孩子,会出现反抗或逃跑的反应机制,而这些会影响孩子的智力。打得越多,孩子心智发展越慢,哪怕是打得很少也有影响。”
★
经常被体罚的孩子,更容易攻击别人
大量研究发现,童年受过体罚的人,更容易攻击伴侣、父母、同伴等身边的人。
因为家长打孩子的行为,给孩子示范了打人是可以解决问题的。孩子会习得这种“以暴制暴”的行为模式,并且可能会将家庭内的暴力延续到社会之中。
★
童年被体罚的孩子,会留下长久的心理创伤
1998年发表在美国预防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童年时期受到严重体罚的孩子,与没有受到体罚的孩子相比,长大后出现酒精成瘾、药物滥用、自杀倾向的几率升高4到12倍,并且出现各种程度的心理问题。
★
体罚,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体健康。
童年时期受到体罚或者虐待,成年后患某些疾病的几率也会大幅上升。
吸烟、健康状况不良的比例升高2到4倍,严重肥胖的几率升高1.4到1.6倍。成年后慢性肺病、骨折、肝脏疾病等比例均有上升。
“
二.哪些行为算体罚?
那么,到底哪些行为算是体罚呢?
教育学家Murray A. Straus是这样定义的:“体罚是使用身体力量使儿童经受疼痛,从而纠正或控制儿童的行为。”最常见的有打屁股、打耳光、打手掌心、拧耳朵;或者用工具(衣架、尺子、竹条)等抽打身体~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体罚并不仅仅是下手打那么简单,非身体接触性的惩罚也应该被列入体罚范畴。比如:
★
过分限制或剥夺孩子的权利
举个例子,孩子不想吃饭,把餐具、食物等推到了地上,咱们可以让孩子这一顿不吃,并且限制孩子吃零食——这属于正常的管教范围。
但如果因为孩子一顿不吃,要求孩子一整天不能进食,一周不能出门玩,或者罚站好几个小时,这种就过分限制了孩子的权利。
★
言语训斥和侮辱
这种是当下更加普遍且隐蔽的体罚行为——父母不打孩子,但用侮辱性的言语,去攻击孩子的样貌、行为、智力等,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痛苦。
★
刻意忽视
刻意忽视、冷暴力也被认为是体罚的一种。
因为孩子天然有被爱、被看见的需求,当家长刻意忽视孩子的情感诉求,会损坏孩子的安全感,造成心理上的恐慌。
“
三.孩子犯错了,如何正面管教?
估计大家都想说了:不能打、不能骂,那孩子犯错了怎么办?由着他犯错吗?
当然得管!
但是管的方式不是非打即骂,大家可以试试下面这些方法:
1
弄清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孩子说什么都不听,变得特别执拗,可能是自我意识发展了,想拥有更多自我感控感;
孩子爱打人,屡教不改,可能是没有学会正确表达情绪的方法。
很多时候,孩子的不良行为咱们不能仅仅关注到行为本身,而是关注到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解决那个更加关键的问题。
就拿宝宝爱打人来说,咱们不能只告诉孩子不能打人,而是可以冷静下来,好好跟孩子沟通,找到孩子打人的原因,理解和共情孩子的感受。
随着孩子的愤怒逐渐被消解,再根据原因,教他用更好的方式消化情绪。
并且,陪着他向被打的孩子道歉,让孩子学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
让孩子“自食其果”
比起想办法惩罚孩子,不如让孩子自己承担犯错之后的“自然结果”。
之前江苏一个7岁的孩子将墨水往楼下泼,导致楼下的住户都遭了殃。孩子妈妈的做法,就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她没有用“他还只是个孩子”去纵容孩子,也不是简单粗暴地把孩子打一顿。而是带着孩子一家一家登门道歉,并且将被墨水染了色的衣物拿回来,和儿子一起手洗。
洗不干净的就进行赔偿,还请了专业人士清洗外墙。
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让孩子清楚认为到了自己行为造成的后果,也让孩子自己承担了部分责任。
咱们平时也可以如此:
孩子总是乱扔玩具,那砸坏了就没有新的可以玩;
上学总是磨磨蹭蹭,也可以让他自己承担“迟到”的后果……
通过这样的教育,孩子会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
多关注孩子的优点,而不是惩罚孩子的缺点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有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进行了一项测验,之后把一份名单交给了该校的校长和老师,叮嘱他们要严格保密,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最有前途的”。
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很大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但实际上,这份名单上的学生只是随机挑选的。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想要孩子成长更好、进步更快,家长要传递积极的期待。
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多看孩子积极的一面,当孩子做事有进步的时候,不妨真心、具体的夸一夸孩子:你今天把玩具收拾干净,真的是个大孩子啦,妈妈很高兴……
这样一句真心的夸奖,可能比罚孩子今天不能看电视、今天不能吃零食更加有用。
因为孩子会觉得自己被认可了,觉得自己的努力是有意义的。
萌医生说
好啦,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啦!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就在右下角帮我点个在看吧!
我是萌医生,让我们在这里,一起成长吧!
推荐阅读
欢迎大家点击在看,或者转发到朋友圈哦!
设计: 游鱼 | 责任编辑: 游鱼 | 撰文: 萌医生
公众号又改版啦!
设为星标🌟,不错过每一篇文章哦!
点一下在看,给我一点鼓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