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可算被我发现了!有一种妈妈,表面摆烂,背后卷王~

文摘   2024-11-18 18:05   江苏  

大家的身边有没有一些“看起来在摆烂”的家长?


  • 下雨天,孩子在水坑中快乐的踩水,鞋子全湿透了,衣服也被弄得脏兮兮,一旁的大人不仅没有责怪催促孩子,反而为了让孩子尽情的玩,完全不进行劝阻;


  • 学校里的小孩圈里不知怎么流行起了捉毛毛虫带回家养,家长不但没嫌弃虫子,反而陪一起期待它破茧成蝶;


  • ……


大家看到这种松弛的、摆烂的父母,是不是大呼“科幻片”,内心os:世界上怎么会有人把父母当的这么轻松?怎么会有人带孩子心态这么好?


但实际上,稍微细想一下,这些摆烂的表象之下,实则藏着一颗“长期主义卷王”的“雄心”——


  • 下雨天不着急回家,家长肯陪孩子在外面玩水,卷的是大人的时间精力,卷出的是孩子的“心灵能力”,当孩子有能力去感受雨天和晴天,愿意走进身边一草一木以及他人的内心深处,会为将来实现真正的创造力提供基础;


  • 孩子把毛毛虫带回家,家长肯允许,卷的是大人的耐心和包容度,卷出的是孩子对于自然科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索世界的欲望;


在萌医生看来,关于育儿,80% 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真正重要的需要我们关注的只有 20%,而很多父母做了太多没有意义又很辛苦的 80% 的事情,吃力不讨好。


而这些看似摆烂的粑粑麻麻,实则是把力气用在了刀刃上,特别懂得“抓大放小”,不卷一时的细枝末节,卷的是“可持续发展”



一、在哪里摆烂?


《整体养育》中有这样一句话——


孩子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并且充满了无数可能性。


当我们从整体考虑问题时,很多问题可能便自然而然消于无形了。因此,我们只要牢牢把握住孩子发展过程中的大方向即可,而对一些小细节、小问题,不需要过于担心计较或者一定要在短期内解决。


在很多方面,我们都可以美美“开摆”——


1、面对“淘气”摆烂




从 2 岁开始,孩子进入了一个“探索世界”的关键期。


就像开头我们提到的,在雨中踩水的孩子,把毛毛虫带回家的孩子,他们都是在通过这种在大人看来“淘气”的,“不合时宜”的方式来探索世界。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无法容忍孩子的这些“淘气”,因为我们成年人的很多行为,是在适应了社会的很多条条框框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用“你应该”、“你不能”、“你不要”、“你这样不对”……来教育孩子,实际上就是潜意识里在将孩子往一个“理想框架”里塞。


这种纠错式教育,实际上是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特性,是在磨灭孩子的内驱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任孩子不管,让他们 “野蛮生长”,而是我们需要换一种思维来看待孩子——


真心地去了解孩子、发现孩子,而不是做孩子的“纠错师”、“差评师”,懂得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而非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


毕竟,凡事都有两面性。


比如有一次团子在客厅和妹妹玩闹,桌上有一个装了水的玻璃杯,我就叮嘱了他一下:你们玩的时候小心点,别碰到桌上的杯子,玻璃杯很容易碎。


其实我的本意是怕玻璃杯碎了伤到两娃,但团子这小子一听这话来劲了,专门跑过去把玻璃杯摔到地上……


我当时也愣了!


结果这小子表示,就是想看看玻璃杯是不是真这么容易碎……


虽然萌医生当时一整个大无语,但转念一想,确实,当时给他们用的杯子的材质都挑的是那种特别不容易摔碎的材质,娃也是第一次听到“玻璃杯容易摔碎”这种事情,好奇也很正常。


并且,再想想,这难道这不正是证明了这孩子有“求真”精神吗?这是好事啊!杯子碎了可以再买,但孩子的探索欲、求知欲被磨损了就很难再寻回了。


只要安全允许,就让娃自由的探索世界吧!


2、面对“爱好”摆烂




有时孩子的一些奇奇怪怪的小爱好,别人可能无法理解,甚至会被很多人认为是“无用”的,被贴上“玩物丧志”的标签。


但萌医生一直认为,如果我们的孩子能有这样一些看似“无用”的热爱,我们应该为孩子感到开心——


  • 有的娃有“集物癖”,喜欢收集衣服的标签、电影票根、书封、树叶(我小时候喜欢在过年时收集已经燃烧完成的烟花……够不够奇葩,哈哈~);


  • 有的娃喜欢找各种稀奇古怪的角落藏自己的玩具;


  • 有的娃喜欢拆玩具,把自己的飞机、小汽车拆完再拼起来;


  • 有的娃喜欢做手作,设计自己的手账本、给娃娃做服饰;


    ……


无论他们的热爱是什么,都可以是孩子释放、表达情绪的途径,而这种表达,不仅可以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在情感上有寄托、迷茫寂寞时有陪伴,在当下,也对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有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一些看似“无用“的爱好,也可能为孩子的未来打开一道别样的”生存之门”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可能性更多的时代,这个时代给了“热爱”更多“出路”,让“热爱”更容易被看到、被认可,哪怕孩子的热爱再小众,将来也有和职业生涯相结合的机会,所以我们也千万别在这些“可能性”萌芽之初就将它们掐灭哦~


3、面对“交际”摆烂




社交,也是孩子几乎每天都要面对的“课题”。


  • 当娃没交到朋友,我们会担心,娃交不到好朋友怎么办?


  • 当娃交到朋友时,我们会担心,娃交的这个朋友好不好?


  • 当娃进入群体生活时,我们会担心,娃在学校受欺负怎么办?


    ……


心理专家普遍认为,缺乏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容易出现孤僻、害羞等心理问题。


但,如果父母过度干预孩子的社交,限制了他们的交友圈子,容易让孩子变得不自信,甚至产生社交障碍。


《整体养育》里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位妈妈曾咨询孩子的同伴交往问题,她表示“我家孩子每次到外面去玩,只要看到别的孩子就走开,一定要等别的孩子都走了才会去玩。”


咨询师问她是不是给了孩子很大压力,她强调自己并没有给孩子任何压力。后来她坦言,她经常跟孩子说——


  • “哎呀,你这么胆小,以后上了幼儿园,没人跟你玩怎么办?”

  • “你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别人都不理你了。”


孩子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心里会怎么想?说不定都对幼儿园产生恐惧心理了。


这其实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妈妈给了孩子压力却不自知,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了孩子,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阻碍了孩子的发展。


实际上,孩子刚开始社交时,他们通过观察、试探、和朋友一起玩耍、争执、合作来建立自己的社交认知,这是一个必要的学习过程。


不仅仅是孩子,哪怕是成年人,在进入新的环境也需要通过一段时间来磨合融入,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


我们要抓的 20%,其实就是慢慢让孩子懂得建立“社交边界”,不故意去伤害他人,在受到伤害是懂得自保,在这个相对安全的范围内,剩下的80%,就留给孩子自己去摸索吧!



二、卷的是啥?


1、卷专注力




首先就是——专注力。


可以说,低年级老师反应最多的问题,就是孩子上课容易走神,小动作多且不会听讲。


事实上,大部分孩子上小学后出现的学习问题,根源也都是学习的专注力问题,等到那个时候再天天提醒娃认真听课、不要开小差,效果就更差了。


研究也表明,在小学,约 70% 以上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无法集中注意力,出现学习成绩差、学习困难的情况。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也曾在《专注》一书中写道:专注力比起智商来说,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更大。


可以说,专注力是孩子学习最核心的竞争资源。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呢?


首先,专注力并非通过刻意让孩子专心很久或者坐很久来实现。更多的是通过有趣又富有挑战的活动或游戏,来锻炼和培养孩子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那么,哪些游戏会训练孩子的专注力呢?简单说来,就是那些“不认真就很难做好”的游戏,比如:拼图、找不同、剪纸、涂色、串珠子等游戏都可以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当然,这里咱们也要注意“投其所好”,因为每个人的专注力是和事情的有趣程度成正比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孩子自然会集中注意,坐的住,做不喜欢的事情,自然容易拖延走神。


就像团子画了 1.5 个小时的这幅画,你可能觉得色彩很混乱,但是这个过程绝对专注,而且,在这个专注中,其实蕴藏了孩子很多独特的想象力——



右边那个黄色的事柠檬,因为柠檬是酸的,所以在流口水;

那个“2019”代表着柠檬的生产日期;

柠檬的上面是一个倒立的饼干,因为是倒立的,所以饼干的眼睛在下面;

柠檬的右边,则是烤焦了的面包~


也只有在这个超级专注的过程中,孩子才能自由自在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吧~



其次,不打扰,也是对专注力最好的保护。


实际上我们经常在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时候去“干扰”孩子,比如开头我们提到的,在雨中踩水的娃,孩子可能刚沉浸在玩水的快乐中,耳边突然传来大人的呵斥“别玩了,多脏啊,你鞋子全湿了!赶紧回家换!”


很好,孩子专注力-1。


当然,萌医生不是说要不分场合部分时间的纵容孩子,而是如果情况允许,让孩子多沉浸一会也无法,专注力并非是通过学习课本知识培养的,而是孩子在生活中的各种“沉浸式体验”慢慢积累出来的。


比如,在空间上,我们需要给孩子创造独属于自己的空间,比如自己的书桌、家里的图书角,甚至是单独用来玩的空间,在孩子进行活动时,我们做到不打扰、不破坏,就已经在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了。


同理,在时间上,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安排固定且独立学习时间,让孩子明白事情分为“必须要做的”和“想要做的”,最好先完成“应做的”(大多时间固定),在培养专注力的同时,也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另外,萌医生也建议从孩子 4、5 岁开始,让娃每天有一定的案头时间,养成在固定书桌前做事的习惯。


但我们一开始千万不要苛求孩子,妄想孩子专注半小时不跑神,不太可能,咱们成年人哪怕是在看自己喜欢的电影的时候都不一定能做到专注半小时吧!


萌医生犹记得当时《流浪地球》上映,3 个小时的电影,漫长的像是在开会,电影是精彩的,但走神在所难免,哈哈~


所以,我们在一开始可以给孩子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孩子“少食多餐”,获得成就感,可以先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


比如坐在桌前读自己喜爱的绘本 10 分钟、自己用 ABC-reading 刷英语分级 15 分钟、画画做手工 20 分钟……如果孩子可以轻松做到,那就慢慢“加码”,延长时间。


2、卷兴趣




兴趣,这也是萌医生跟大家唠过很多次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天赋点、技能点,而粑粑麻麻,其实是最有可能成为孩子“伯乐”的人。


在娃小时候,粑粑麻麻是不是都会琢磨这些问题——


  • 这孩子到底在哪方面有天赋呢?

  • 他擅长啥?不擅长啥?

  • 怎么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呢?


对于天赋,一直以来萌医生的看法都是,天赋也是“3 分天注定,7 分靠打拼”,我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因此,很可能“被埋没的天才”的数量要远远多于“被看见的天才”。


比如围棋。我家小团子一开始学围棋的时候,虽然进度还可以,但是肉眼可见的不算有天赋。结果,一年下来,现在却是突飞猛进了,老师都已经在给他进行冲段的规划了~


对于“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什么是孩子的兴趣?一方面我认为是否有兴趣孩子最有发言权,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粑粑麻麻的发现、引导和培养。



就比如开头提到的把毛毛虫带回家养的娃,先别急着否定,这可能说明孩子对自然科学非常感兴趣。


如果粑粑麻麻拿不准,那么,在萌医生看来,兴趣班就是一个很好的介质,是发现孩子兴趣和天赋的一道“撕口”,家长撕开这道口子,让孩子看见眼前的一片花园,只有“看见”才有可能性。


我们家的想法就是,尽量给娃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早期“广撒网”发现天赋点、兴趣点,后期再以孩子的自身意愿为主进行多方面考量,也就是“精捕鱼”。


一开始为了不错过教育窗口期,我们家先后尝试过的兴趣班得有十几二十个,也是按类型去“撒网”的。


比如“艺术类”学过音乐和美术;“益智类”学过大颗粒积木、机器人编程、围棋、科学课;“体育类”学的更多,轮滑、攀岩、街舞、跆拳道、网球……



相信很多粑粑麻麻也经历过这种情况:觉得孩子在这方面“有点东西”——一尝试发现事情好像不是我想的样子——接受孩子在这方面没有太大的兴趣。


比如一开始我和团子妈都觉得小团子性格活泼外放,学音乐的时候对节奏把握的还不赖,平时看到街舞的视频也看得津津有味,就陪他去尝试了一下街舞课,结果发现这娃对街舞的兴趣就是主打一个“叶公好龙”,去了两节课就不愿意去了~


一开始不必急于给孩子“定性”,也不必觉得换来换去是在浪费时间,想要找到孩子真正的兴趣点,这些“弯路”可能是“必经之路”,与其说是弯路,不如说是“探索之路”。


瑞士心理学家 Jean Piaget 也曾说过:儿童的学习过程就是探索过程,他们需要通过试错来理解世界,这种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


广泛的探索,去尝试各种可能,当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后,他们将会有自发的动力去深入学习,这样的兴趣培养才能更好地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更有可能让他们在未来实现自我实现。


3、卷逆商




经常有粑粑麻麻跟萌医生吐槽自家娃“输不起”——


孩子“输不起”,玩游戏一定要赢,输了就闹;


说不得碰不得,刚板起脸还没开始批评呢,孩子就哇哇大哭……


其实我们家团子之前也是这样,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就可以开始着手给孩子来一场“挫折教育”,培养娃的逆商了。


逆商,又被叫做“挫折商”,是著名学者保罗·斯托茨提出一个名词,指的是一个人面对逆境时的挫折承受能力与反逆境的能力。



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逆境:小到玩游戏输了、考试考砸了,大到失恋、一些突发的变故……


在这样的时候,一个人的逆商高不高,决定着他有没有“扛得住事”的能力,会不会轻易被生活击倒?能不能积极地笑对困境、闯过难关?


不过,挫折教育,可不等于打击教育,不是什么“刀子嘴豆腐心”,“给娃泼凉水”,也并非可以给娃制造困难,让他“没苦硬吃”。


首先,我们需要改变我们对于失败的态度。


失败,不是糟糕的事情,我们常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就是“失败是母亲”,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失败”还是常常被“污名化”,被认为是一个负面的结果。


但实际上,一个人的勇气并非来源于他取得了多少次的成功,而是来源于他经历了多少次的失败。


当孩子经历挫折时,我们做父母的也要意识到,这不是一场灾难,相反,这是一个最好的给孩子“挫折教育”的时机。



很多人成年后“怕事儿”,怕遇到挫折,希望一切顺风顺水,其实就是因为没有接受好的“挫折教育”,他们害怕的不是事情,而是事情失败的结果,因为在他们小时候,可能考试没考好就会遭到劈头盖脸的责骂,那么长大自然无法在挫折面前保持一颗平常心,自然遇到事情容易焦虑。


因此,当孩子经历了一场“失败”,我们要让孩子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人生活的不是这一瞬间,失败没有什么好羞耻的,因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些路,需要一颗颗名为“失败”的鹅卵石去铺就。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恭喜你解锁了人生的新体验——挫败感!虽然这次没有取得你想要的成绩,但是粑粑麻麻觉得你在过程中很努力,而且非常有勇气,一直在思考怎么去解决问题,已经做的很好了。



然后,我们在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总结失败的经验,鼓励他继续努力,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4、卷习惯




最后,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在萌医生看来,是给孩子最大的礼物(之一)


其实我们上学的时候就能发现,学习好的同学,并不是每天吭哧吭哧的猛学,反而,越是学的好的学生看上去越轻松。


并不一定是他们有多聪明,而是好习惯带给他们巨大的“惯性”,“课前预习—上课高效—做作业整理错题—定期复习”,这些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很困难的流程,对一些学习好的同学来说几乎是“肌肉记忆”。


因此,成绩优异的这个结果不过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水到渠成”罢了。


不过,好习惯有很多,哪些是比较重要的呢?萌医生觉得有 4 个——


  • 阅读的习惯

  • 整理的习惯

  • 运动的习惯

  • 批判性思考的习惯


这 4 个习惯其实咱们之前也跟大家提过好多次,这里就不赘述了,有兴趣的粑粑麻麻可以去看这几篇文章:


学龄前孩子最好的 2 个营养剂,一个是运动,另一个你肯定没想到……

小团子从「每天被点名」到「每天被表扬」,老师告诉我,就因为这个「非学科」能力的变化!



萌医生说

好啦,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啦!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就在右下角帮我点个在看吧!


我是萌医生,让我们在这里,一起成长吧!



推荐阅读



End

欢迎大家点击在看,或者转发到朋友圈哦

设计: 游鱼 | 责任编辑: 游鱼 | 撰文: 萌医生



公众号又改版啦!

设为星标🌟,不错过每一篇文章哦!



点一下在看,给我一点鼓励吧!

萌爸说育儿
坚持科学育儿的医生奶爸~让我们在这里,一起成长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