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子上小学不到俩月,我和团子妈就被找了 n 次。
之前跟大家唠了团子因为字丑,还有课间十分钟太过活跃而被老师找,别着急,还没完,这次又被找了,原因是,小团子的书桌太太太乱了👇
团子啥都扔在学校,每天上完课所有东西都往桌洞里一扔,眼不见为净!老师表示,教了这么多年书,就没见过这么乱的桌洞……
其实整理收纳这事吧,团子上小学之前也不是没培养过这个习惯,当时咱们还专门跟大家唠过我是咋教团子整理书桌的。
包括团子更小一点的时候,我们也培养他收玩具的习惯,每次玩了拼图都知道自己收起来,自己最宝贝的磁力片更不用说,下完围棋和国际象棋,也都会收得整整齐齐~
所以实际上团子现在在家,他自己的地盘还算挺整洁的,为啥一到学校又「打回原形」了呢?
后来萌医生也想了一下,一个可能是现在的小学,尤其是在低年级抓孩子的基础习惯抓的很紧,如果其他小朋友的书桌都整整齐齐的,团子的乱一下就显得更打眼了。
二来学校的课桌和家里的还不太一样,学校的课桌桌面比较小,但是有比较大的桌洞,团子可能一看到桌洞就犯懒了,想着把东西全扔到桌洞里怎么不算是收拾了呢?桌面上看起来整洁就行!导致桌洞越来越乱。
三来就是萌医生发现,以前好像只教了团子要知道收东西,但没太教他如何「收纳」,毕竟「收」只需要动手👋,但「纳」还需要动脑🧠!
于是,这个月在老师和我的督促下,团子收纳的习惯算是初步养成了,最近还被老师表扬了,这事儿也算是告一段落了。
所以萌医生就赶紧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对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非学科能力」,如果你家娃还在幼儿园,也可以抓紧培养起来——
一
收纳能力,不只是收纳能力!
整理收纳能力,首先是孩子的基本自理能力,从孩子小时候收玩具收绘本,到上小学收书包收课桌收书柜收衣柜……
一方面孩子本身就应该有这些独立生活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天天在家像个小皇帝一样「油瓶倒了都不扶」,那完了,粑粑麻麻每天都得跟在娃屁股后面帮娃清理「战后废墟」,「隐形家务」简直呈指数型增长!
因此,在团子升小学前,其实我们也在培养小团子的收纳能力。
但现在想想,不论是收围棋、象棋还是磁力片等各种玩具,说白了就是把所有东西一股脑儿地扔在相应的盒子了,孩子做的只是一个「收」的动作,是机械性的劳动。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用想如何去摆放,也不用安排位置,更不用思考如何分类。
可以说,当时我们只培养了他「收」的习惯。
但是收纳收纳,光有「收」是不够的,「收」只是一种习惯,而「纳」是一种能力,收纳能力,也远远不只关乎空间的整洁,更关乎孩子内心的秩序,不只关乎孩子的自理能力,更关乎孩子的思维能力。
01
收纳能力是一种思维能力
做过收纳整理家务的人应该都能体会到一件事,就是这个看似非常机械的、好像什么人都能做的劳动,实际上没那么简单。
就拿整理书桌来说吧,首先,需要我们有整体思维——
我需要按怎样的方式框架来收拾我的书桌?是按种类摆放?还是按日常使用频次收纳?是按物品分区,比如笔类放在一起,还是按自己平时的学习习惯整理?
面对这么多物品,我们可能很难在一开始就想明白,很多时候咱们都是像写文章一样,先有一个大致框架,然后边收拾、边调整。
同时,收拾书桌也需要我们有分类、归纳能力——
先把物品分为可用和不可用两类,那些旧了的、丢了零件的、因为各种原因罢工的物品需要即使的清理修整;
再将可用的物品分为常用的和不常用的,常用的摆在易放取的位置,不常用的则可以受到柜子里、抽屉里;
常用的物品还可以分成课内的和课外的,课内需要使用的教科书、作业本、各种学习工具等放在一块,另外我们可以按自己的需求给自己打造一块课外小天地;
……
可以说,孩子做收纳整理的劳动,表面上看起来是「动手」👋,其实更是在「动脑」🧠。
在收拾整理一个空间时,我们的目的不仅是让空间变得更整洁,更是希望平时使用各种物品时更方便更有效率?而这,主要就是通过「分类、定位、摆放」这三步来实现的——
分类:先将物品分门别类,方便我们在拿取寻找所需时,能很快地从一物子物品中缩小范围,提高效率,我们把生活空间分为卧室、书房、厨房,在家里安装衣柜、书柜、橱柜等都是这个道理;
定位:分类之后我们要将一类一类的物品在空间中确定位置,书籍放在书柜、餐具放在餐柜,衣服放在衣柜,每个大类中的小物品更是要精准定位,才能有助于我们快速拿取使用;
摆放:这是将上面两补可视化的最后一步,在具体摆放是过程中,我们还需根据空间的大小来调整摆放的位置,进行尝试、预演来确定如何拿取更方便。
而当我们整理的时候,不仅能肉眼可见地发现空间在变得整洁有序,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在不断地练习如何识别、评估、分类、定位信息和物品,在收拾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能感受到自己日常生活的思路被理清了。
所以,可以说,整理收纳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思维训练的过程,有研究表明也证明了这一点,培养幼儿整理与收纳的能力能够促进孩子数学能力的发展:
整理个人物品的过程,也是练习观察、分类、排序、比较、配对的过程,这些都可以作为孩子学习数学概念、发展空间意识的基础。
02
收纳能力与秩序感息息相关
刚刚说了那么多,我们也能发现,其实收纳最浅显的一面,就是对生活空间秩序感的营造,而空间的秩序感,往往能够影响人内心的秩序感,反过来再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生活中我们也很容易发现,能把自己东西归置明白的人,往往在学习和工作上也更有条理、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在乱七八糟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起来会十分费劲,不仅桌面东西过杂影响注意力,而且没有给学习预留一定的空间,趴在由积木、书本、铅笔层层包围、垒起的新桌面,怎么着都难受。
因此,可以说,整理收纳的好处不止停留在干净整洁的表面与视觉上的赏心悦目。
在过程中,能让孩子变得更加专注、耐心、细致,帮助孩子养成一定的规则意识与秩序感,学会如何妥善保管和使用物品,使生活更有条理;在结果上,能为孩子自己带来一个舒适有序的学习环境,营造更为纯粹、沉浸的氛围。
不少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哈佛商学院就曾经做过的一个调查,在一所学校中,课桌收拾整齐的孩子,往往成绩优异乐观开朗;而课桌乱七八糟的孩子,往往成绩也不好、马虎粗心,生活中也丢三落四。
中国心理学会的研究也发现,有序的环境能够提高个体的注意力集中和工作记忆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03
收纳能力让我们不至于被海量信息淹没
今天,我们都生活中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的信息给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以前定义一个人是不是文盲看的是他识不识字,而在今天,定义一个人是不是文盲看的是他有没有处理信息的能力。
而整理收纳,往大了说,不仅仅局限在实物的归置上,处理信息也是一种收纳。
我自己也喜欢收纳,这不仅看起来舒服,而且可以让我更快速的处理信息,比如萌医生的手机桌面,所有 APP 全部分门别类放进 11 个文件夹👇
再比如我的电脑桌面,能在桌面上显示的图标总共不能超过15个,并且会把它们分的非常细致清楚,比如最常用的只有几个——此电脑、网络、浏览器、回收站、网易邮箱、百度网盘、微信……此外还有一个「常用软件」的文件夹,里面收纳一些平时会用但不是天天用的软件。
再比如很多APP内我也都会使用分组功能,比如b站收藏夹、关注分组列表👇
由于我分的很细致,找起来就很方便,平时我也会时不时的更新调整这些收藏夹,所以,现在我家团子妈所有这些APP都跟我共用一共账号,哈哈~
当然,话又说回来了,我自己这个习惯其实也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就像我的书架,分得也很仔细——
安娜卡列尼娜,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这些外国文学一方面都是大部头,而且我以前还很有兴致的买过不同的译本回来对比,所以单独放了好几个格子;
游戏力(这是我和团子妈一致认为的最佳育儿书),正面管教,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这些和育儿相关的书籍都是在两个孩子后出生的,也单独放在了一个格子;
C 位的位置是中国古代的著作,小团子前段时间疯狂迷上了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我就拿了曹操译著的孙子略解一个一个教他,虽然一知半解,倒也饶有兴致。
其它一些诸如陈版的庄子今注今译、四书章句集注,虽然成书年代不同,但无一例外都属于这个类别,群众也都在这个格子。
可以说,在今天,不论是处理线下的生活空间,还是线上的信息空间,收纳整理都是我们现代人必须掌握并且还得掌握好的能力,因此,对咱们的孩子来说,这也是一个需要从小就得培养的重要能力。
二
如何培养孩子的收纳能力?
咱们刚刚也说了,收纳整理,并非机械性的劳动,它不仅需要「动手」,更需要「动脑」。
而我们通常只会告诉孩子「要整理」「要把东西收好」,这个信息对孩子来说太模糊,怎么收?收到什么程度?这些娃都不知道,我们成年人对于家庭收纳整理都不一定能做到心中有数,期待着孩子无师自通,也实在不现实。
因此,萌医生的解决方案就是「亲自上阵」,给孩子做示范。具体分为 5 步——摆开、分类、摆放标记、减负。
01
摆开
培养孩子收纳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娃知道他自己都有啥,以及他需要啥,也就是——「归零重整」,这是整理收纳的起点。
简单来说,就是在整理收纳前,我们先和孩子一起把所有需要收拾的东西取出来,确定哪些东西是我们要选择的对象。
比如开学要收拾书包,我们可以先引导孩子想一想,去上学需要带什么?我们可以问问孩子,校园生活的时间是不是被分为了两个部分,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那么就分别对应两方面的物品,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
在学校学习需要用到什么?
下课休息时需要用到什么?
无论是整理玩具、衣柜还是书桌、书包、书籍,整理之前,我们都需要让孩子有意识地观察和选择需要整理的对象,在不同的空间里,我们分别需要什么东西,哪些物品可以进入这个空间,然后在把这些东西取出来摆在面前。
02
分类
下面,我们就需要引导孩子将物品进行分类。在重新分类之前,可以先引导孩子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从物品类型入手:哪些东西是一类的?摆在一起会更一目了然?比如,各种绘画工具摆在一起是不是会更好找?
从拿取的便捷性入手:如何分类,拿取时才会更方便?比如是不是该把常用的分为一类,不常用的分为一类?
从合理利用空间入手:如何分类能在不影响拿取的情况下会更省空间?比如是不是大物件分为一类,小物件分为一类?
萌医生的建议是:先让孩子决定分类的大方向,我们再给出优化建议。
比如孩子想把书按照读完了和没读完、目前常读和目前不常读的方式分类,那我们就可以建议在这个大框架下,再将书按学科进行细分,更有逻辑,方便查找。
再比如孩子想把学习工具放在一起,那么我们可以建议再分为绘画工具、数学工具和做各科都需要的纸笔橡皮等普通工具,分门摆放。
03
摆放标记
大致进行分类之后,我们接下来要引导孩子将一类一类的物品在空间中确定位置,因为我们的空间是由分区的,每个小分区比如书桌上还有更小的分区。
这时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尝试摆放,因为在具体摆放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根据空间的大小来调整摆放的位置,通过预演来确定如何拿取更方便,比如——
是不是越大越沉物品越应该放在下面?
冬季的厚的外套挂起来是不是更节省空间,方便拿取?
平时最常要用的东西是不是应该放在最方便拿的地方?
摆放的合理,不仅有利于节省空间,还有利于日常保持整洁,减少整理的次数。
摆放好之后,为了让孩子更方便找,我们也可以利用标签,帮助孩子区分各种不同的区域,当孩子的收纳区写上了自己的名字,也有助于让他们产生更清晰的边界意识——「我的地盘我做主!」
04
减负
在收拾完成之后,我们也需要隔一段时间带着孩子进行「微调」,尤其是需要定期给空间「减负」,因为收纳整理不仅有助于让孩子的生活保持整洁有序,同时收拾的过程也是一个取舍的一个过程。
我们需要决定哪些物品是仍然有价值的,哪些是需要重新利用或是最好被丢弃或,最终完成物品的更新、迭代、删除。
因此,每段时间,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把孩子不喜欢、不需要、或不适合玩的各种物品分出来,进行「减负」,或是翻新再利用,或是送给他人,或是捐掉或是直接扔掉。
最后,萌医生再多说一点,咱们在一开始教孩子的时候,也不必追求过于完美,大方向上做到整洁、有序即可。
另外,任何事都不能一蹴即至,粑粑麻麻们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预设,给孩子一些进步的空间,耐心等待娃实现华丽的蜕变~
萌医生说
好啦,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啦!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就在右下角帮我点个在看吧!
我是萌医生,让我们在这里,一起成长吧!
推荐阅读
欢迎大家点击在看,或者转发到朋友圈哦
设计: 游鱼 | 责任编辑: 游鱼 | 撰文: 萌医生
公众号又改版啦!
设为星标🌟,不错过每一篇文章哦!
点一下在看,给我一点鼓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