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有生物钟,养生也有时间表。养生即保养、调养、颐养生命,中医有因时养生的内容,包括十二时辰养生和十二月份养生等,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十二月份养生,整理2025年,每月养生关键词及养生重点,一起来看看吧——
一月为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同时包含二十四节气的大寒、小寒,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寒主收凝滞。此时应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疾病。
气虚、阳虚、血虚这三类人群最怕冷,不妨试试以下三种汤品驱寒取暖:气虚怕冷喝黄芪牛肉汤;阳虚怕冷喝干姜肉桂羊肉汤;血虚怕冷喝鸡丝阿胶汤。
二月初正值春节小长假期间,佳节聚会,难免贪杯、熬夜,对肝脏是比较大的挑战。
且二月即将迎来立春节气,是春天的开始,更要注重养护肝脏。
最简单的就是伸懒腰。伸懒腰后,血液循环加快,全身肢体关节、筋肉得到了活动,也舒发了肝气。
三月起,全国各地气温逐渐回升、降水也渐多。但冷空气与暖空气仍会频繁较量,所以常出现“倒春寒”,春捂的要点是“下厚上薄”,捂好背、腹、足底。
四月天气转暖,但清明前后北方风大雨少,气候干燥,容易干燥上火。
此时,人们的室外活动增加,易过敏,还有急性病毒性肝炎、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伺机而动。
由于青蒿正是美味娇嫩的时候,怕上火的朋友,不妨吃上一些青蒿蹄花汤,清热滋补润燥。
五月初,为立夏节气。立夏后,人们常会烦躁上火,食欲、睡眠不佳。
可用中医经典养生方法“拿五经”:即用五指同时分别点按人头部正中线的督脉,两旁的膀胱经、胆经,左右相加,共5条经脉。每次不少于3~5分钟,可调节神经功能,使人的面容红润,精神焕发。
六月入夏,特别是芒种过后,气温升高,空气中湿度增加,使人易四肢困倦,萎靡不振,痰湿内聚。
夏季有了大排档,“肥甘厚腻”会困住脾胃,进而出现痰湿体质特征,如食量大、容易疲倦、舌苔白腻、不爱喝水、大便不成形等,不妨按摩丰隆穴健脾胃祛痰湿。
七月,小暑、大暑节气接连而至,真正的“烤”验开始。
天气时而炎热、时而闷热、时而湿热,人的情绪也会一波三折。
此时可练中医经典气功“六字诀”中的“呵”字决防治心病,缓解焦躁情绪。呵,读(hou)。
口型为半张,舌顶下齿,舌面下压。呼气念呵字,足大趾轻轻点地;两手掌心向里由小腹前抬起,经体前到至胸部两乳中间位置向外翻掌,上托至眼部。
呼气尽吸气时,翻转手心向面,经面前、胸腹缓缓下落,垂于体侧。如此动作6次为1组,一般要连作6组。
经过酷暑的煎熬,人体营养耗损不少,8月迎来立秋节气,之后可“适当”贴秋膘恢复体力。
不过,江南立秋后,天气不会马上转凉,暑湿还较重。贴秋膘反而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湿热积聚在胃肠中,容易诱发感冒、便秘、发热。
因此,不论南北,立秋后要吃些豆芽、菠菜、胡萝卜、芹菜、小白菜、莴笋等,清利肠胃、营养丰富又不容易发胖。
九月养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注意避免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现象。
此时,建议早睡早起。“早睡”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可防止收敛太多。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白露时过敏性鼻炎、气管炎和哮喘等容易复发,容易过敏的少吃海鲜。适宜膳食有莲子百合粥、银杏鸡丁、山药等。
十月秋末冬来,要防燥邪之气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饮食上以滋阴润燥为宜,还要多饮水,减少干燥。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寒露过后,气候渐凉,是胃病多发与复发的时节,应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
中医认为,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是这个时候的暖胃护胃佳品。
十一月应做到精神安静,保护阳气,不过度消耗阴精,及时排解坏情绪。保证充足睡眠,注意保暖。
立冬前后,要注意防“五寒”:防颈寒,薄围巾立领装出门穿;防鼻寒,晨起冷水搓鼻莫嫌烦;防肺寒,温肺散寒来碗神仙粥;防腰寒,双手搓腰肾阳暖;防脚寒,家庭足浴赛灵丹。
小雪之后不妨吃些熟梨,梨能润肺清热、养阴生津,对于刚入冬的燥咳效果很好;可用梨和蜂蜜隔水蒸熟吃。
十二月已到了“进补”的大好时节,精神上要积极向上,保持乐观。
体质弱、消化功能差的人,要选择“慢补”;体质好的人进补要“平补”,不要过食油腻之品。
而且,十二月会迎来冬至节气,中医认为“冬至一阳生”“阴极之至,阳气始生”;阳气开始逐渐萌发生长,如果注意养生有利于健康过冬,甚至能为来年春天的健康贮备能量。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冬至前后常拉耳垂、提耳尖、摩耳廓,直到耳部感到发热,有利于全身保健。
《实用药膳大全》
点击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书
全书由绪论、上篇、中篇、下篇四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从药膳概述、药膳简史两方面着手,对药膳做了全面、精简的概括;上篇为药膳理论知识篇,从药膳的中医理论、基本特征、应用原则、配伍方法、使用注意等维度进行论述;中篇则对药膳制作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药膳原料、加工、制作工艺、保存、食用方法几方面内容;下篇围绕药膳运用进行论述,强调药膳与临床、疾病之间的关联,系统地从药膳与体质、节气养生、药膳慢病防治、地域特色、实用验方等方面阐述,更在附录里以表列形式对中药、食物进行分类总结。全书内容全面,论述详尽,体现了不同视角下的药膳、临床、养生等各方面内容。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本文由中国中医药报社整理发表,编辑,转载自“养生中国”微信公众号,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源于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审核:魏杰
✦排版:杨东伦
✦转载、投稿、合作和团购书:17701086692(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