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话医案 | 郑启仲运用经方治疗小儿发热医案4则

健康   2025-01-02 19:04   河北  

小儿发热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病证之一,多因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所致,长期或反复高热会对儿童机体造成较大的损伤,尤其是婴幼儿,因其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相对较弱,皮肤汗腺发育尚不完善,更易出现高热症状,若高热持续时间过久,可引起高热惊厥,甚至导致昏迷。目前,中医认为,小儿发热多由六淫之邪侵袭机体,客于肺卫,引起正邪交争所致。研究发现,经方在治疗发热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若运用得当,则疗效显著。
郑启仲教授是第3、4、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医儿科专家,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其善用经方治疗儿科急性病。郑启仲教授认为,经方作为中医药方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古代中医前辈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收获颇丰,现将郑启仲教授临床运用经方治疗小儿发热的医案分享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桂枝人参汤案

患儿,男,11个月,2019年6月5日初诊。主诉:稀便半个月,伴发热2d。患儿半个月前开始出现稀便,每日3~5次,量少,无黏液及脓血,无呕吐,于当地医院查大便常规及血常规均正常,予以对症治疗后未见缓解。2d前患儿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5℃,高热时手脚发凉,小便正常。刻诊:发热,伴有稀便,每日2~4次,量不多,纳可,小便正常,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厚,脉浮。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14.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1.2%,中性粒细胞计数11.12×109/L,C反应蛋白9.40mg/L。大便常规检查结果正常。查体: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咽部轻度充血,腹部软,肠鸣音正常,心音、心率正常,双肺呼吸音正常,未闻及干湿啰音。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胃肠功能紊乱。中医诊断:发热,小儿泄泻。辨证:脾胃虚弱,外感风寒。治法:理气健脾,散寒解肌退热。处方:桂枝人参汤加减。方药组成:桂枝6g,党参片6g,干姜3g,白术6g,甘草片6g。2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

2019年6月8日二诊:患儿热退,稀便情况好转,大便频次减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腻。复查血常规结果正常。查体: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咽部稍红,腹部软,肠鸣音正常,心音、心率正常,双肺呼吸音正常,未闻及干湿啰音。在初诊方基础上去桂枝,继服5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后电话随访,患儿病愈。
按语:桂枝人参汤出自《伤寒论》第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通过分析条文可知,桂枝人参汤证内在病机为太阳病因误下后,由太阳传至太阴,变为太阴虚寒兼有表证之证。郑启仲教授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本案患儿稀便已有半个月余,面色萎黄,显示太阴本虚。2d开始出现发热,此乃在太阴虚寒基础上复感风寒之邪,出现表证。卫阳浮于表,与邪气相争,故出现发热;卫气不能温煦体表,则出现手脚发凉。郑启仲教授认为,治疗上应以理气健脾、散寒解肌退热为主,故方选桂枝人参汤加减。该方中党参补脾益气,干姜温中散寒,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补虚,四味相合,共奏温中散寒、补益脾胃之功,加桂枝解太阳之表邪,诸药相伍,共成温里健脾解表之剂。二诊时,患儿表证已解,发热已痊愈,大便仍稀,但性状及次数较前好转,脾胃虚弱之象仍存,故郑启仲教授在初诊方的基础上去桂枝,患儿继服5剂后病愈。
甘草泻心汤案

患儿,女,3岁,2019年8月16日初诊。主诉:发热、皮疹2d。患儿2d前出现发热,伴密集皮疹,无咳嗽、呕吐、腹泻,当地人民医院予以对症治疗后,发热反复,皮疹未消退,遂来就诊。刻诊:发热,体温最高达39℃,唇周、手背、手肘、膝盖均可见皮疹,按之褪色,疹周局部皮肤色鲜红,胃纳不佳,面色红,便溏,每日1行,舌质红,苔黄白腻,脉滑数。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12.7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6.1%,中性粒细胞计数8.82×109/L,淋巴细胞计数1.86×109/L,C反应蛋白18.01 mg/L。查体:心音、心率正常,双肺呼吸音正常,未闻及干湿啰音。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染性皮疹。中医诊断:发热。辨证:湿热蕴蒸,正邪交争。治法:清热除湿,扶正解毒。处方:甘草泻心汤加味。方药组成:甘草片15g,干姜6g,黄芩片10g,姜半夏9g,大枣10g,党参片12g,黄连片3g,蝉蜕3g,焦神曲12g,僵蚕10g,荆芥12g。3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嘱患儿忌食生冷、辛辣刺激食物。

2019年8月19日二诊:患儿体温正常,唇周、手背、膝盖皮疹较前明显好转,疹色转淡,皮疹减少,疹周局部皮肤充血减轻,胃纳好转,便溏,每日1行,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数。查体:心音、心率正常,双肺呼吸音正常,未闻及干湿啰音。处方:甘草片15g,姜半夏10g,黄连片3g,黄芩片10g,干姜6g,党参片12g,大枣10g,荆芥12g,僵蚕10g,蝉蜕3g。5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
患儿服药后未再复诊。通过电话随访家属,家属述患儿服用5剂中药后皮疹消退,无发热症状。在当地医院复查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已恢复正常,患儿病愈。
按语:甘草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伤寒或中风病,若误施下法可致胃气虚弱而成痞证。腹中雷鸣下利为土虚木乘所致,心下痞硬、干呕是因胃中虚弱而客气上逆,心烦不得安是由脾胃升降失常、上热下寒、热扰心神所致。本方适用于脾胃虚弱,中焦升降失常,气机痞塞,而症见心下痞硬胀满、腹中雷鸣、下利甚剧、水谷不化等表现的消化系统疾病。通过分析条文可知,甘草泻心汤证病在中焦,中焦湿热蕴蒸,气机失调,邪正相争则可见发热;中焦湿热循经上行,蕴蒸于体表,则可出现皮疹;湿热之邪影响中焦脾胃,则可出现胃纳不佳、便溏。舌质红、苔黄白腻、脉滑数为湿热之邪与正气交争之象,故郑启仲教授治以清热除湿、扶正解毒,方选甘草泻心汤加味。该方中甘草清热解毒,黄连、黄芩清热化湿解毒,干姜辛热温中,姜半夏理气燥湿,党参健脾益气,大枣扶正和胃,荆芥疏风解表透疹,蝉蜕、僵蚕祛风消疮,神曲行滞消食,全方共奏清热除湿、扶正解毒消疹之功。患儿服用3剂后热退,皮疹明显好转,胃纳好转,郑启仲教授认为方已见效,去焦神曲后,继服5剂。电话随访,患儿病愈。
小柴胡汤案

患儿,女,7岁,2019年9月13日就诊。主诉:发热、口腔溃疡10h。患儿体温最高达40.1℃,家属给予布洛芬混悬液进行退热治疗后,未见缓解,遂来就诊。刻诊:发热,口痛,口腔黏膜处可见溃疡,唇色红,咳嗽频繁,无气喘、呕吐、腹泻、腹痛,大便2d 1行,易汗出,面色萎黄,舌质红,苔白腻,脉浮。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10.6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2.1%,中性粒细胞计数6.79×109/L,淋巴细胞计数1.76×109/L,C反应蛋白4.01 mg/L;胸部X线片结果显示:支气管炎。查体:心音、心率正常,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干啰音。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溃疡性口炎。中医诊断:发热,小儿咳嗽。辨证:外感风热,郁而化热。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处方:小柴胡汤加味。方药组成:柴胡10g,黄芩片10g,姜半夏9g,党参片10g,大枣10g,生姜10g,甘草片12g,桔梗6g,葶苈子10g(包煎),瓜蒌子10g,瓜蒌皮10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

2019年9月20日二诊: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口痛症状消失,口腔溃疡已痊愈。面色转为润泽,偶尔咳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滑。查体:心音、心率正常,双肺呼吸音正常,未闻及干啰音。上方有效,续服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以获全功。

按语: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主治少阳病证。郑启仲教授认为,本方既为少阳病之主方,理应出现在少阳病篇,却出现在太阳病篇,可见本方能够治疗太阳病,为太阳与少阳同治之方。本方不仅善治少阳病证,以解半表半里之邪,且善治太阳表证,以祛在表之邪。本案患儿以发热伴口腔溃疡为主症。外感风热之邪,属太阳表证,故见高热;热邪犯肺,故咳嗽频繁;热郁于里,致口腔溃疡、唇色红;热结于肠,故大便两日1行;卫阳不固,则易汗出。患儿舌质红、苔白腻、脉浮,均为外感风热、郁而化热之象,此为半表半里之证。郑启仲教授选用小柴胡汤加味进行治疗。方中柴胡透解邪热,黄芩清泄邪热,姜半夏和胃降逆,党参、甘草扶助正气,大枣、生姜和胃生津,葶苈子降气止咳,桔梗宣肺利咽,瓜蒌皮、瓜蒌子通便泄热。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患儿服用7剂之后,不再发热,口腔溃疡痊愈,偶尔咳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滑。郑启仲教授认为,药已见效,继续予以7剂,患儿痊愈。

大青龙汤案

患儿,男,6岁,2019年9月20日就诊。主诉:发热8h。患儿在8h前出现发热且热度不退,稍有咳嗽,无恶心、呕吐、抽搐。家属予以对乙酰氨基酚滴剂进行对症处理后,患儿仍发热反复,遂来就诊。刻诊:发热,体温高达39.1℃,流涕,稍有咳嗽,高热时精神欠佳,畏寒,无汗,面色红,夜寐烦躁,大便每日1行,质地偏干,舌质偏红,苔白腻,脉浮紧。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8.2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0.9%,中性粒细胞计数5.84×109/L,淋巴细胞计数1.52×109/L,C反应蛋白2.01 mg/L。查体:咽部稍红,扁桃体无明显肿大,双肺呼吸音正常,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软,无压痛。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断:发热,小儿感冒。辨证:外感风寒束表,兼有内热。治法:发汗解表,兼清里热。处方:大青龙汤。方药组成:麻黄10g,桂枝10g,苦杏仁10g(后下),甘草片6g,大枣9枚,生石膏30g(先煎),生姜10g。1剂,水煎,先服1/3,若无汗,再服1/3,若汗出畅,则无须再服。

2019年9月21日二诊:家长诉患儿服药2次后,未再出现发热症状。查体:未见异常。遂未再给予药物,患儿病愈。

按语:大青龙汤出自《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大青龙汤为《伤寒论》中记载的名方,为发汗峻剂,多用以治疗外寒内热重症。通过分析条文可知,大青龙汤证的病因病机较为明确,用于治疗营卫不和、阴阳俱伤,外感风寒且兼有内热之证。本案患儿发热,就诊时体温较高。郑启仲教授认为,此为外感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出现发热、恶寒、无汗之症;风寒束表,阳气不能宣发,从而内生里热,故有面红、夜寐烦躁、大便偏干等表现。再结合患儿舌红、苔白腻、脉浮紧,皆为外感风寒束表且兼有内热之象,遂方选大青龙汤。方中麻黄辛温,可发汗以解在表之风寒;桂枝辅助麻黄发汗解表;生石膏清泄里热;苦杏仁与麻黄配伍,宣降肺气,通调水道,利于邪气外出;甘草、大枣补脾益气、滋养阴血,调和营卫;甘草还可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寒温并用,表里同治,可一汗而收表里双解之效。患儿仅服用1剂,便转危为安,疾病痊愈。

小结

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郑启仲教授认为,经方蕴含深厚的中医智慧,其运用经方治疗小儿热病,疗效显著。桂枝人参汤为太阳传至太阴,变为太阴虚寒兼有表证之证,在上述医案中起到理气健脾、散寒解肌退热的作用。甘草泻心汤在临床上常被用于发挥益气和胃、消痞止呕之效,而在上述医案中则起到清热除湿、扶正解毒的作用。小柴胡汤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在上述医案中起到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的功效。大青龙汤为治疗太阳伤寒之剂,具有清解体内郁热的功效。从以上医案可以看出,经方在治疗小儿发热、咳嗽、皮疹等疾病方面疗效确切,值得借鉴学习。

跟师大家学临床
全国名老中医学术传承

跟名老中医郑启仲做临床

点击封面进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小程序购书

本书以传承郑启仲学术思想、理论特色、临床经验为目的,共分两章,第一章郑启仲学术思想,从十二个方面介绍了郑启仲教授“从肝论治”的儿科学术思想、“顿咳从肝论治”“秋季腹泻因燥起”“升清降浊法治疗儿童抽动症”“论痰瘀虚与小儿肾病综合征”等独道见解,和“小儿面部望诊”“风池气池望诊”“舌诊为儿科之要”的特色诊法等。第二章为案例部分,分为时行病证、肺系病证、脾系病证、心肝病证、肾系病证、疑难杂症等6节,对43种病证、84个典型病案从提出问题、解析问题、学习小结、课后拓展、参考阅读等几个方面展现在读者面前,把学生从教室带到了诊室。我们坚信此书的出版,将为中医、中西医结合大学生、研究生和青年临床工作者等提供一部生动活泼的临床课教材。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往期推荐
Historical articles

2025开年享“书”福!感恩有你送好礼



2025年养生怎么做?十个关键词记住了,这一年的健康都来了!



久痢不止,古人怎么说?



版权声明

本文由中国民间疗法整理发表,编辑,转载自“中国民间疗法”微信公众号,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源于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审核:魏杰

✦排版:杨东伦

✦转载、投稿、合作和团购书:17701086692(微信号)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文推荐好书
求分享
求收藏
求点击
求在看
悦读中医
关注悦读中医,即时收取有关中医的理论知识,精品书摘和读书心得。抢先知晓有关中医药类的新书,活动信息及热点和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