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悖论:为何“消极享乐”会破坏我们的幸福感

文摘   2024-12-12 20:09   河北  





      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我们常常听到“享乐”一词,它通常与积极的情绪体验、愉快的活动相关联。然而,有一种被称为“消极享乐”的观念,却可能悄然蚕食我们的幸福感。


     本文将通过科学研究,深入探讨这一现象,揭示为何“消极享乐”不仅无法带来持久的幸福,反而可能成为幸福感的绊脚石。



享乐与消极享乐的区别




     首先,让我们明确“享乐”“消极享乐”区别

     享乐,简单来说,就是追求并享受生活中的快乐、愉悦和满足感。比如,与朋友共度美好时光、品尝美食、欣赏美景等,这些都是典型的享乐活动,它涵盖了从简单的美食享受,到与亲朋好友共度时光等多种积极体验。

     而消极享乐,则是一种将幸福等同于避免痛苦或负面体验的观念。持有这种观念的人认为,只要不经历痛苦,就能获得幸福。但实际上,往往适得其反。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有些人可能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新事物,他们觉得只要维持现状,不遇到挫折,就是幸福的。

     尽管大量研究表明,避免痛苦与追求快乐是通往幸福的两大途径,但令人费解的是,持有消极享乐观念的人,其幸福感水平却普遍较低(Kwon, Choi, & Choi, 2024)。研究发现,这些个体不仅主观幸福感较低,还更容易出现抑郁和身体症状。这一现象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他们发现,消极享乐的观念往往限制了他们的成长和体验,最终可能导致幸福感的缺失。


科学研究揭示消极享乐的危害

      近期,一项发表在《幸福研究期刊》上的研究(Kwon, Choi, & Choi, 2024)深入探讨了消极享乐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持有消极享乐观念的人,其幸福感水平显著低于那些追求积极享乐的人。这是因为消极享乐者往往过于关注避免负面体验,而忽视了积极体验的重要性。

      具体来说,就是消极享乐者之所以幸福感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负面经历过于敏感(Kwon et al., 2024)。这种敏感性表现为,即使在存在积极体验的情况下,他们也倾向于回避任何可能的负面体验。

      例如,他们可能会因为担心社交焦虑而避免参加聚会,从而错过了建立社交联系和获得支持的机会。这种对负面经历的过度回避,不仅限制了他们的成长和体验,还可能导致他们错失许多潜在的幸福时刻。

      这项研究通过五个实验,系统地分析了消极享乐对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消极享乐者不仅主观幸福感较低,还更容易出现抑郁和身体症状。研究还发现,消极享乐者之所以幸福感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负面体验过于敏感,甚至在有积极体验存在的情况下,也倾向于回避负面体验(Kwon et al., 2024)。

      研究还表明,消极享乐者之所以对负面经历如此敏感,是因为他们过于关注避免痛苦,而忽视了积极体验的重要性。他们往往认为,只要不经历痛苦,就是幸福。然而,这种观念忽视了幸福感的多元性,即幸福不仅仅是没有痛苦,更包括积极情绪、投入、意义和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

      除了上述研究外,还有多项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幸福感的复杂性

     积极心理学视角:Seligman(2002)在《真实的幸福》一书中提出,幸福不仅仅是没有痛苦,更包括积极情绪、投入、意义和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这一观点强调了积极体验在幸福感中的重要性。

     社会支持的作用:House, Landis, and Umberson(1988)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是幸福感的重要预测因素。拥有良好社会关系的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容易获得帮助和支持,从而更容易保持幸福感。

    感恩与幸福的关系:Emmons和McCullough(2003)的研究表明,经常表达感恩的人幸福感更高。感恩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而增强幸福感。



如何避免“消极享乐”




     要增加自己的正向幸福感,我们需要规避消极享乐观念,转而采取一些积极的方法和技巧。以下是一些建议:

     培养积极情绪:积极情绪是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尝试通过感恩练习、冥想、艺术创作等活动来培养积极情绪。这些活动可以帮助你专注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而提升幸福感。

     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于幸福感至关重要。与家人、朋友和同事建立深厚、有意义的联系,可以为你提供情感支持和归属感。同时,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扩展社交圈子,也能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

     追求个人成长和成就:成功并不等同于幸福,但追求个人成长和成就可以为你带来满足感和自信心。设定目标、挑战自我、学习新技能,这些都能让你在成长的过程中体验到幸福。

     保持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幸福感的基础。通过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和放松技巧来维护身心健康。这些做法不仅有助于提升幸福感,还能增强你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改变认知方式:消极享乐者往往对负面经历过于敏感。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技巧,学会以更积极、更现实的方式看待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这样可以帮助你减少焦虑和压力,提升幸福感。

     寻找生活的意义:寻找并投身于你认为有意义的事业或活动中。这种投入不仅能为你带来满足感,还能让你感受到生活的价值和目的。

     幸福并非简单的没有痛苦,而是一种包含积极情绪、意义、投入和社会支持在内的综合体验。消极享乐观念虽然看似能够避免痛苦,但实际上却限制了我们的成长和体验,最终可能导致幸福感的缺失。记住,幸福不仅仅是没有痛苦,更是一种包含积极情绪、意义、投入和社会支持在内的综合体验。





三件好事与幸福




     塞利格曼在他所提倡的“积极心理学”中不再关注传统心理学注重的“如何减轻人们的痛苦”,而是专注于“如何建立人们的幸福感”,并让幸福感持续下去。

     而“三件好事”正是通往这条幸福之路的的实践训练,它的具体操作如下:

     在每天晚上,都请你在睡觉之前花10分钟写下今天的三件好事,以及它们发生的原因。这三件事不一定要惊天动地,

     1.看到漂亮的烟花,我感觉很开心和幸福。

     2.今天老妈做炸藕盒子,感觉很幸福。

    3.今天外出在公园走了2个小时,出了一身汗,很舒适。

    4.早上爱人做了早餐,不是因为我可以偷懒,是因为感受到他的爱护,特别温暖。

     实践“三件好事”这一做法,就是在将我们往往沉溺于消极情绪中的能量,重新导向积极情绪的滋养之中。

     积极情绪并非是一种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强颜欢笑、对世间万物皆报以盲目乐观的态度。相反,它鼓励我们深入理解情绪的运行机理及其深层意义,学会如何敏锐地捕捉并积极利用那些藏匿于积极情绪中的宝贵机遇;同时,也教会我们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不仅提升积极情绪出现的频率,还增强其深度与持久性,从而让生活更加充满阳光与希望。


一起记录吧!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曾祥龙老师,研究方向为积极心理学和理想心理学。发展了全球首个喜心禅干预“喜悦之心”,发展了国内首个第二代正念干预“正念积极心理”,向国内引进推广接纳与承诺疗法等。他聚焦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中的心理技术与理念,如正念冥想、慈悲冥想、自我关怀、天人合一等,探讨它们放松减压、提升幸福、增强自控、改善人际等方面的效果。

      以“三件好事和自我关怀”为主线的 “幸福密码训练营”于12月27日启航,14天的练习,原价199元,现在推出特惠体验价仅需99元!

      在训练营开始前与结束后的两个时间节点分别使用专业的心理量表进行评估,使参与者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在幸福感方面的变化

     快加入幸福密码训练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密码吧!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刻加入!



     也可以扫码加入我们的“正念冥想兴趣群”,一起开始用正念为自己带来内心的平静、生活的改善以及精神的成长。

      在这里,您可以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心得、交流体验,共同探索正念冥想的带给自己的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Kwon, Y., Choi, J., & Choi, I. (2024). The Unhappy Beliefs of Happiness: Investigating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Links Between Negative Hedonic Beliefs and Diminished Well-Being.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5(1), 97-123. doi:10.1007/s10902-024-00804-0

2.Seligman, M. E. P. (2002). Authentic happiness: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 Free Press.

3.House, J. S., Landis, K. R., & Umberson, D. (1988).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health. Science, 241(4865), 540-545. doi:10.1126/science.3399889

4.Emmons, R. A., & McCullough, M. E. (2003). 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burden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daily 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2), 377-389. doi:10.1037/0022-3514.84.2.377


——图文编辑+排版丨玉时——


北师大积极心理
积极心理学的实用知识、学术动态、免费/优惠心理课程信息。 公号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积极心理学方向的曾祥龙老师负责,有问题可联系xzeng@bnu.edu.c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