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好事”带给一个母亲的改变

文摘   2024-12-02 20:12   广东  


     母亲,这个角色往往让我们在生活的琐碎中倾注了太多的心力,以至于容易忽略那些与孩子共度的微小而温暖的美好。然而,一个简单的心理学练习——“三件好事”练习,却悄然改变了一位母亲的生活,为她的亲子关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改善。


    李女士,一位典型的都市母亲,每天奔波于工作与家庭之间,为孩子的学习、生活操碎了心。长期的压力与疲惫,让她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变得日益紧张。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她接触到了“三件好事”练习,即每天记录下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三件让自己感到快乐、感激或有意义的事情。

     起初,李女士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了这个练习,但没想到,这一简单的行为却逐渐成为了她与孩子情感沟通的桥梁。


01

故事的发展

初期挑战

     在练习初期,李女士发现,自己似乎想不出有让她高兴的三件好事,尤其是想到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更多的感受是焦虑与着急,而非美好与温馨。

     生活的重心似乎完全倾斜向了孩子的教育与成长,而自我,则在这样的日复一日中渐行渐远。

情感转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女士逐渐学会了调整自己的视角。她开始从之前对孩子学习和做事的高要求中抽离出来,转而更加关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

     她发现,原来与孩子共度的时光中,隐藏着那么多温馨而美好的瞬间。

     比如:她注意到孩子某一天画了一幅画送给她,虽然笔触稚嫩,但满满都是对她的爱;她记得孩子在睡前给她讲的一个小故事,虽然简单,但充满了童真与想象。

     于是,她开始记录这些与孩子共度的珍贵时刻,每一次的互动、每一次的笑声,都成了她心中最宝贵的回忆。


     在“三件好事”的练习中,李女士也鼓励孩子参与其中,每天也记录下自己的三件好事。

     这不仅让孩子学会了感恩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也让母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更加频繁与深入。他们开始一起分享彼此的快乐与感激,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家庭氛围。


02

科学依据

理论支撑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三件好事”练习的理论基础源于积极心理学,它强调关注生活中的积极面,通过记录好事来培养感恩、乐观等积极品质。研究表明,这种练习能够显著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减少抑郁情绪,并增强人际关系的质量。


     在李女士的故事中,三件好事练习不仅改善了她个人的心理状态,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母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

     通过共同记录好事,李女士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他们学会了更加积极地看待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变化与效果

     如今,李女士的家庭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紧张的亲子关系变得和谐融洽,母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更加频繁与深入。孩子变得更加自信与开朗,学会了感恩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而李女士也在这个过程中找回了内心的平静与幸福。

     “三件好事”练习,虽然简单却充满力量。它让李女士学会了培养感恩与乐观的心态,从而改善亲子关系,构建了一个更加和谐、更加亲密的家庭氛围。

      李女士的故事告诉我们,幸福其实就在身边,只要我们愿意用心去感受与记录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就能够收获满满的幸福与温暖。

     不妨让我们一起尝试这个简单的练习,让爱与理解在家庭中流淌吧!

03

用行动带来变化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曾祥龙老师研究方向为积极心理学和理想心理学。发展了全球首个喜心禅干预“喜悦之心”,发展了国内首个第二代正念干预“正念积极心理”,向国内引进推广接纳与承诺疗法等。他聚焦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中的心理技术与理念,如正念冥想、慈悲冥想、自我关怀、天人合一等,探讨它们放松减压、提升幸福、增强自控、改善人际等方面的效果,特别是在职场人群、在校学生等快节奏人群中的应用。


      以“三件好事”为主线的 “幸福密码训练营”于12月6日启航,14天仅需99元,加入幸福密码训练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密码吧!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刻加入!

——文案编辑排版:玉时——




北师大积极心理
积极心理学的实用知识、学术动态、免费/优惠心理课程信息。 公号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积极心理学方向的曾祥龙老师负责,有问题可联系xzeng@bnu.edu.c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