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韩佩瑄:拜谒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
文摘
文化
2024-11-01 08:00
天津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山东曲阜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故里。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也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被中国人尊为“圣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根基,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少年时父亲就去世了,他跟随母亲过着贫寒的生活。成年后,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后辞官回家。30岁时开始授徒讲学,传播儒家学说。51岁时,出任鲁国中都宰,颇有政绩,后升任为司空(主管建设)和大司寇(主管刑法),第一次获得了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但4年后,遭到同朝官吏的嫉妒、陷害,遂离任回归庶民。55岁时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之行,他到处向各诸侯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可惜备受冷遇,四处碰壁。一同跟他周游的还有很多弟子,传说其“弟子有三千,贤人七十二”,可见其当时的吸引力。68岁时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教育和著述,删修《春秋》,整理《诗经》《尚书》等典籍。公元前479年,孔子73岁时病故,其弟子将其思想言行整理记载在《论语》中。在人类历史上,很少有像孔子这样复杂和影响长久的人物。生前他虽半生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死后却被推到了超越帝王将相的尊位。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专门为孔子作了传,还破例将非诸侯的孔子列入“世家”中编排。他在拜谒孔子庙时由衷地感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孔子把“仁”和“礼”看作两个最高的道德标准,认为“仁”就是“爱人”,认为只有明确亲疏、尊卑、长幼、男女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才能有正常合理的社会秩序。他提出“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礼”是道德、礼节、传统、礼貌、规矩的总和。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使后代教育者受益匪浅,尊奉他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庙、孔府、孔林,1961年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三孔”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集祭祀孔子及其后裔的府邸、庙宇和墓地于一体的具有东方建筑色彩和格调、气势雄伟壮丽的庞大古建筑群,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 孔庙,又称至圣庙、文庙、夫子庙,是历代祭祀孔子的祠庙。宋代以后,全国大多数县以上城镇均建有孔庙(文庙),曲阜孔庙是建成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孔庙。 孔子殁后的第二年(前478),鲁哀公将孔子故居的三间小屋辟为“孔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岁时奉祠”。西汉以后,历代帝王不断重建、扩建孔庙,至明代中叶扩展至现存规模。孔庙南北长1300多米,面积327亩,有殿堂阁庑466间,还有2000多块书法碑刻,是中国罕见的大型碑林之一。全庙分三路布局,九进院落,围以宫墙,配以角楼,现存建筑除少量金、元遗构外,主要是明清时建造的。历代有11位皇帝19次前来祭祀孔子,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前往朝圣者更是络绎不绝。 孔庙的外大门是明清两代的曲阜城正南门,称仰圣门,中有瓮城。城门始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门上镶嵌着一方石匾,上书“万仞宫墙”四个朱红大字,为清乾隆帝御笔。旧时,仰圣门只有迎接帝王、接圣旨或重大礼仪时才准敞开。过了仰圣门,即是金声玉振石坊。 石坊位于孔庙中轴线的最前面,明代建筑。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比喻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石坊的上面莲花宝座上各雕有一个独角怪兽称“辟邪”也叫“朝天吼”,是王爵府第才可使用的饰物。此石坊是游览孔庙的起点。 棂星门,是孔庙的第一道大门,门上三字为乾隆帝御笔。棂星即文星,过去皇帝祭天都是先祭棂星,寓意“人才辈出,国家所用”。进入棂星门,院内门坊相对,西为“道贯古今”,东为“德侔天地”。继续前行,依次是太和元气坊、至圣庙坊、圣时门、壁水桥、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即到奎文阁。 奎文阁,是孔庙主体建筑之一。原为藏书楼,是收藏御赐书籍的地方,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金明昌六年(1195)扩建,改称奎文阁。奎是星名,喻孔子是天上的魁星,历代文官之主。明弘治十三年(1500)扩建为三层,高23.35米,阔30.1米,进深17.62米,面阔7间,进深5间,三层飞檐,四重斗拱,绿瓦覆顶,是中国十大名楼之一。奎文阁前有名碑成化碑,立于明成化四年(1468),明宪宗御制。碑文极力推崇孔子思想,说“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无焉”“孔子之道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暂缺”。字楷书,书体端庄,结构谨严,碑通高7.7米,宽2.24米,厚0.49米,是孔庙的巨碑之一。 过奎文阁是十三碑亭,均为木构,重檐八角,彩绘斗拱,黄瓦覆顶,鳞次栉比。亭内共收藏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碑刻55通。这些碑文多是封建皇帝追谥、加封、祭祀和修建孔庙的记录,分别由汉文、八思巴文(老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就。亭院内地方狭小,建筑林立,以致飞檐犬牙交错,建筑术语称之为“勾心斗角”。 穿过十三碑亭,便是大成门,是孔庙殿庭的正门。门上“大成门”三字和对联均为清雍正皇帝所书。从大成门起,分为三路布局:中路是三门并立,大成门居中,两边偏门分别为金声门与玉振门。东路为承圣门,原为孔子故居,是通往奉祀孔子前五代祖先的地方,建有诗礼堂、鲁壁、崇圣祠、家庙;西路为启圣门,通往奉祀孔子父母的地方,建有金丝堂、启圣殿等。 进了大成门,院子东侧石栏围护着一株高大挺拔的古树,相传为孔子亲手种植。明万历年间,才子杨光训题写了“先师手植桧”五个大字。这棵树历来被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象征,有“此桧日茂则孔氏日兴”之说。 杏坛建于大成门向北的中路正中,筑有方亭,是孔子“设教杏坛”的地方。孔子在这里讲授礼、乐、射、御、书、数。坛外有许多杏树,后人建坛纪之,亦植杏树。金代书法家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乾隆帝书杏坛赞,碑立在其内。 大成殿,位于杏坛之北,是孔庙的核心建筑,也是祭孔的正殿,与北京太和殿、泰山岱庙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殿。大殿建在2米多高的双层须弥座台基之上,台分三阶。占地1836平方米,重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殿高24.8米,阔45.78米,深24.8米,重檐歇山顶,殿顶覆盖着金光灿烂的黄瓦。殿内用32根直径1米的楠木朱漆大柱支撑,棚顶镶嵌着彩色天花板,俨然一座金銮殿。大殿四周环立28根龙柱,其中前檐并立的10根深浮雕石柱,每棵柱子上两条云龙追戏火焰宝珠,上下飞舞,盘绕升腾,穿云吸水,活龙活现,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珍品。据说过去皇帝来此祭庙,要用红布裹柱,不敢让皇帝看到,怕因超过皇宫规格而被怪罪。大殿左、右和后面的其他18根石柱柱面为浅刻云龙纹图案。大殿前露台宽广,是历代祭祀孔子时歌舞行礼的场所。殿内有大型神龛9座,17尊塑像,殿中正坛供奉孔子,此尊塑像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冕,身着十二章王服,手执镇圭,正襟危坐在贴金雕龙神龛里,颇具王者形象,显得高贵、威严。两侧为“四配”塑像:颜回、孔伋、曾参、孟轲,再两侧为十二哲塑像,这些人物塑像均坐于木制贴金神龛内。 大成殿前两侧,称东西“两庑”,原是祭祀孔子弟子“七十二贤”的地方,现陈列着中国历代碑石雕刻,其中最早的为公元前56年鲁孝王刻石,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最为珍贵的是“汉魏六朝石刻”,共收藏22通。这些石刻,内容丰富,既有神话故事,又有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捕捞、歌舞、杂技、行医、围猎、饮宴、祭祀等100多块“汉画像石雕”。据统计,孔庙内共有碑碣2200多方,可谓全国第一。 寝殿和圣迹殿,位于大成殿后面。寝殿是孔子的妻子亓官氏的殿堂。圣迹殿内藏有“圣迹图”石刻120幅,反映了孔子一生的主要经历,是中国最早的有完整故事的石刻连环画。殿内正中孔子大司寇像是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所画,“万世师表”是清康熙帝所写。西边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写的小篆孔子赞:“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以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赞叹孔子无与伦比,空前绝后。孔庙西路,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孔庙东路,后有孔子故宅井,井旁有一堵墙壁称鲁壁。 孔府是中国封建历史上保存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特权最高的贵族庄园。位于孔庙东侧,是孔子嫡系长子长孙居住的府第,也称“衍圣公府”。“衍圣”的意思是“圣裔”,能繁衍接续,其子孙可世代相袭。“衍圣公”是1055年宋仁宗赐给孔子46代孙孔宗愿的封号,到民国初年,这一封号承袭了32代,近900年。 孔府南北长352米,东西宽111米,面积约4.9万平方米。宋仁宗时开始兴建,经过历代几次重修重建,到了清代才形成现在的规模格局。拥有楼轩厅堂463间,占地约16万平方米,前后共分九进院落。 孔府大门为明代中期所建。门前两侧侍立着一对精工雕刻的石狮,大门正中悬“圣府”金字匾额。门柱上的蓝底金字对联为:“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为清代著名学者纪昀(字晓岚)手书。进入大门后,即分中、西、东三路,西路是衍圣公读书和接待达官显贵的地方,有红萼轩、忠恕堂、赍奏厅、花厅等建筑;东路是衍圣公祭祀先祖的地方,建有一贯堂、慕恩堂、家庙等;中路是孔府的主要部分。其前区是官衙,后区为内宅及后花园。府内保存着1534—1948年间的档案和“商国十器”,以及元代以来的大批珍贵历史文物。 孔府中路的第二道大门,称圣人之门。门内迎面是一座屏门,顶覆灰瓦,彩绘梁椽,前后各有4个倒垂贴金花蕾,故称垂花门,亦称重光门、仪门,此门平时不开,只有在孔府有大典、皇帝莅临、迎接圣旨时才在13声礼炮中徐徐打开。门内院子两侧的廊房是孔府的管理机构“六厅”,中路上依次是大堂、二堂、三堂,直至内宅门。 孔府的官衙部分有“三堂六厅”。三堂是衍圣公处理公务的地方。大堂是衍圣公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二堂是衍圣公宣示典章之仪、申饬族规家法、考试童生、接见官员的地方;三堂是衍圣公处理内务之所。“六大厅”,是孔府的具体管理机构,包括管勾厅、百户厅、典籍厅、司乐厅、知印厅、掌书厅。 三堂过后是内宅门,是官衙与内府的分界线,是进入住宅院落的唯一门户。门悬衍圣公手谕,严禁外人擅入,有违禁令,严惩不贷。内宅门西边有个露出墙外的水槽叫“石流”,墙外挑水,倒入石流,流进墙内的贮水池中,流入内宅,再由女仆分送各处使用。 内宅的第一座厅堂,称前上房,有正厅7间,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朋友的地方,也是举行家宴和婚丧礼仪的场所。穿过前上房,进一小门,便是孔府住宅的前堂楼,曾是孔子76代孙、衍圣公孔令贻及其妻室的卧室;后堂楼是孔子第77代孙、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及其妻室的住宅。前堂楼陈列着他们当年的生活用品和珠宝、历代瓷器、名人书画、鎏金塔等各种古玩和文物,其中有清乾隆皇帝御赐的“十供”,即商周时期的十种青铜器。 后花园在内宅区的北面,又名“铁山园”,因园内有几块形如山峰的铁矿石而得名。园内有假山、鱼池、花坞、竹林及各种盆景等,还有一棵生长400多年的“五君子柏”,一树生五枝,树间又长出一棵槐树,成为园内一奇景。 位于曲阜城北门外,又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后代家族的墓地。作为一处延用2400多年的家族墓地,其延续时间之久,墓葬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为世界上所罕见。据《史记》记载,公元前479年孔子死后葬于鲁城北泗水之畔。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陵墓始受到重视,其后历代皇帝不断颁赐祭田,到清康熙年间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孔林占地200多万平方米,四周筑墙周长5591米,坟冢10万余座,古建筑116间。有古树2万多株,柏、桧、枫、楷、柞、槐树,盘根错节,四季苍翠。林内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石碑3600余通,其中有李格非、李东阳、严嵩、翁方纲、何绍基、康有为等著名书法家的手迹墓碑刻,是名副其实的碑林。 孔林门前为长达1266米平直的神道,两侧桧柏夹侍,中部矗立一座六柱五门“万古长青”石坊,飞檐起脊,三层横梁,浮雕盘龙、舞凤、骏马、麒麟,中二柱浮雕云龙戏珠尤为精美。东西各有碑亭一座,皆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建。孔林前,有门两重,大门前有座木制牌坊,即大林门,坊题“至圣林”,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进了孔林大门,是一条长360多米的甬道,红墙夹道,古老桧柏,龙干虬枝,夹路侍立,与二林门相接。二林门有一门洞,拱形,门额上有清雍正年间石刻篆字“至圣林”,门上有楼观,重檐碧瓦,宏敞壮丽。门前有一对石狮,门后有石砌阶梯,可上到楼顶观瞻。 孔子墓在孔林的中部偏南,有一红墙围绕。墓前洙水(鲁故城护城河)上有座石桥,桥前有四柱三间牌坊,柱上雕朝天吼,额刻严嵩书“洙水桥”。桥北有一高台大门—挡墓门,绿瓦3楹,墓门后即为享殿,亦称享堂,祭祀时设香坛于此。正殿五间,黄脊绿瓦,清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殿内现存有清乾隆帝手书“谒孔林酹酒碑”,碑文中有“教泽垂千古,泰山终未颓”等诗句。殿前甬道列有翁仲、文豹、甪端、望柱(华表)石雕各一对。孔子墓前东侧自北向南列驻跸亭3座,为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亲临祭孔而建。 孔子墓高6.2米,周长88米。墓前有明正统八年(1443)所立石碑,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为明代书法家黄养正书丹,立于明正统八年(1443);小碑为宋碑,篆书“宣圣墓”三字。孔子墓右侧(东)为其子孔鲤墓,其前(南)为其孙孔伋墓,祖孙三代墓呈品字形布局,被称之为“携子抱孙”。孔子墓西侧,还有一小房间,名“子贡庐墓处”。据《史记》记载,孔子葬后,他的学生服丧三年,独有子贡在此“结庐守墓”六年,方肯离去,以表示对老师的深厚感情。后来,人们一直把子贡视为尊敬师长的楷模。孔子第64代孙、清代文学家、历史传奇剧本《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的墓在孔林东北隅,墓前有桃花数株,表达了对作者的怀念。 张富勇先生主编的《曲阜旅游》一书,对孔子给予了这样精辟的评价:“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任何一个人物,能像孔子那样对中国历史产生如此深刻久远的影响;没有任何一门学说,能像孔子所创立的儒学那样占据一个民族的主导意识形态2000多年而不衰;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像孔子所代表的东方智慧那样产生如此广泛的世界性影响。” 1994年12月,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评选“三孔”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时评价道:“孔子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庙宇、墓地和府邸位于山东省的曲阜。孔庙是公元前478年为纪念孔夫子而兴建的,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到今天已经发展成超过100座殿堂的建筑群。孔林里不仅容纳了孔夫子的坟墓,而且在他的后裔中,有超过10万人也葬在这里。当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经扩建成一个庞大显赫的府邸,整个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筑群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应归功于2000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夫子的大力推崇”。
参考资料:
1.《曲阜旅游》,主编张富勇,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92.《中国一生必游的28处景观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何学林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7
韩佩瑄,笔名晓轩。1982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曾任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党委宣传部长、办公室主任,现已退休,为天津散文微刊编辑部编辑。曾在《天津日报》《天津支部生活》《天津文史》等媒体发表文章。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韩佩瑄
制作:吴金程
1、天津散文微刊每周一、三、五早上八点,与您不见不散!敬请阅览!
2、为了回报广大散文爱好者支持与关注,凡是在本微刊推送散文作品的作者都可参与年终的“网络人气奖”。本奖根据单篇文章的阅读量、点赞量、留言量进行综合评定。
天津散文研究会欢迎天津和全国的散文作家、文学爱好者加盟,共享文学盛宴,我们将热诚为您服务。有意合作,或者申请入会者,请联系刘银环老师手机(微信):13512073421,电子邮箱:lyh621017@126.com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王小平 沈晓东 于国永 李金胜 曹丁匀 周璇 范忠民 穆怀书 郭淑红 杨晓霞
荣誉编辑:李相清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tjsw20230403@163.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欢迎关注天津散文微刊
合作单位:晋泰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