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基于南通蓝印花布表现形式的艺术创新实践

百科   2024-11-04 10:06   山西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本文刊登于《天工》2024年第13期63-65页,知网、维普、万方、超星、龙源等网站全文收录。

[摘 要]通过对南通蓝印花布的表现形式的深入研究,结合人工智能等现代新型设计手段进行创新性艺术实践,将南通蓝印花布这一传统的手工艺进行表现领域的扩展,由原有的二维静态的花布型转化为文创产品、三维空间表现以及人工智能多样化呈现等具有现代性的表现形式,为南通蓝印花布的发展探索出新的途径,使得南通蓝印花布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南通蓝印花布;表现形式;人工智能;现代设计理念;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7556(2024)13-0063-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罗力伟,俞爱芳.基于南通蓝印花布表现形式的艺术创新实践[J].天工,2024(13):63-65.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的传承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品质和审美的需求不断提升,传统蓝印花布的表现形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南通蓝印花布的生存面临较大的挑战。目前,对于南通蓝印花布的研究局限在传统的图案、面料、服饰上,其表现形式的创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通过将AI人工智能设计与蓝印花布结合拓展其应用领域,从而创新南通蓝印花布的表现形式,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促进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一、南通蓝印花布的历史与发展因素
(一)南通蓝印花布的历史
中国民间的蓝印花布工艺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在新疆民丰县的古尼雅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公元2世纪)的墓葬,从中出土了两块蓝白印花棉布的残片,是迄今为止我国所知最早的蓝印花布。唐宋时期,蓝印花布工艺逐渐成熟,江南地区开始广泛出现蓝印花布。《宋史·舆服志》中记载:“令开封府申严其禁,客旅不许兴贩缬板。”该项政策表明,在宋代夹缬制品被定为皇家贡品,民间不允许随意制作。在此政策下,蓝印花布的前身“药斑布”开始在民间出现。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药斑布”在《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中出现:“药斑布出嘉定及安亭镇。”随着元代、明代棉花在江海平原的广泛种植,南通地区的纺织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蓝印花布的生产提供了原料,南通蓝印花布进入了黄金时期。在历史长河中,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就像是诸多流派的结晶,它不仅是技艺传承的产物,更是不同印染方式相互作用、融合的结果。
(二)南通蓝印花布的发展因素
南通属于亚热带湿润性气候,降水充沛,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为棉花和靛蓝草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使得南通地区的纺织业有了良好的发展,为蓝印花布的制作奠定了基础。清末,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加速了南通纺织业的发展,南通人家庭中的布制日用品基本上为棉质蓝印花布。随着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水平的提高,蓝印花布这种集色彩和图案于一体的特色面料得到了迅速发展。
南通蓝印花布的形成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密切相关。人们在一些节庆和仪式中,如婚礼、庆典、传统节日等,会选择穿着蓝印花布制成的服装或者用蓝印花布布置场景,以表达对传统文化和仪式的尊重和喜爱。同时,蓝印花布的图案常常融合了南通地区的传统地域文化,如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等。将图案运用于蓝印花布之上进行传播,传达了人们的美好心愿,因此,人文条件也是蓝印花布在南通得以传承的因素。
二、南通蓝印花布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南通蓝印花布在文创产品、公共空间等方面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如元新蓝品牌的文创产品、南通西站吊顶的蓝印花布元素装饰等,但在其表现形式上仍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南通蓝印花布在文创上的表现形式较为单一,局限于常见的应用物品,因此在文创产品的创新性、载体的选择上,还需要有所突破。在公共空间上,南通蓝印花布的图案和色彩常被用作装饰的元素,但这些设计基本采用传统的蓝印花布图案作为装饰,在图案设计和整体效果上还需有所创新。

(63页)

在与蓝印花布相关的现代设计中,其表现形式、技术手段、应用领域等诸多方面受到传统工艺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科技的发展、AI智能的兴起,我们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手法和发展的目光去创新南通蓝印花布,将蓝印花布与当代艺术、科技手段结合,转变为融合现代技术的艺术作品,使得南通蓝印花布呈现出更多元的表现形式,从而得以传承与发展。
三、南通蓝印花布与科技的融合创新
从传承与创新的视角来看,南通蓝印花布需要结合科技实现表现形式上的创新。本节通过AI人工智能与蓝印花布的融合创新实践,探索创新传统蓝印花布表现形式的方式,拓宽蓝印花布的应用领域。
(一)人工智能助力南通蓝印花布创新
AI技术为设计师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资源,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快速地完成设计任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使设计过程更高效、更创新。笔者以AI技术为南通蓝印花布进行赋能,拓宽了设计的思路和视野,拓展了蓝印花布的表现形式和应用领域,如浅浮雕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等,使得蓝印花布由二维表现转向三维表现。
(二)人工智能系列《蓝·印》作品
AI设计软件有很多种类,笔者尝试运用较为简便的ChatGpt 4软件为蓝印花布设计方案。笔者通过叠加“南通蓝印花布、文创、南通文化”等口令,得到具有南通特色的蓝印花布图案。接下来,笔者将以此为设计灵感,利用专业的设计手段将其设计成想要的南通蓝印花布图案。
1.人工智能结合文创设计
在南通蓝印花布图案设计上,笔者运用AI设计软件将其呈现在不同的文创载体上,再通过“简约风格”等指令,快速生成想要的效果图(见图1)。此外,还可以将文创效果图中的图案创意进行再设计,将其运用到更多的文创产品中,通过日常用具,让蓝印花布回归到日常生活中,使得蓝印花布得到传承与发展。


1.文创设计效果图
2.人工智能结合家居设计
在家居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拓展蓝印花布在家具设计上的空间形态。笔者运用淡雅的蓝色来增强各个家具和整体空间的风格融合,营造了江南水乡的气韵、意境,增强了设计的现代感(见图2)。

2.家居设计效果图
3.人工智能结合浅浮雕设计
传统的蓝印花布局限于平面二维空间,笔者结合AI技术设计蓝印花布浅浮雕,通过对蓝印花布空间形态的创新,为蓝印花布在公共空间上的应用提供了许多可能,突破了蓝印花布的空间维度,拓宽了蓝印花布的应用领域(见图3)。

3.公共艺术与浅浮雕设计效果图
4.人工智能结合公共空间设计
传统蓝印花布属于软性面料,主要以平面面料的形式出现,很难独立于立体空间内,笔者利用AI技术使蓝印花布突破软性材料的空间限制,将其应用在公共空间的悬挂艺术品等位置(见图4),呈现出三维立体的蓝印花布作品,探索了不同形态、不同空间维度下蓝印花布的表现形式,突破了固有思维,增强了空间的想象力。

4.公共空间效果图
本次创新设计,笔者运用AI技术呈现了多元化的蓝印花布表现形式和空间形态,为蓝印花布的传承与创新指出新的方向。同时,笔者发现,相较于传统的设计方式,运用AI技术更加便捷,也拓宽了设计思维和想象力,使南通蓝印花布得到了更加多元化的创意设计。

(64页)

四、南通蓝印花布文创作品《四季》
在文创设计领域,蓝印花布常常被应用在手机壳、扇子、服装等载体上,通常使用传统图案,缺乏创新。本次文创设计注入了现代设计理念,通过图案再设计和创新文创载体,呈现南通独特的魅力,增强人们的互动,激发他们对蓝印花布的兴趣,为传统工艺注入新活力。
(一)文创作品《四季》的图案设计
本系列包含四幅描绘南通四季风景的图案设计(见图5)。设计选用南通代表性建筑作为元素,如电视塔、濠河等,突出当地特色。在图案表现上采用蓝印花布短而秀丽的线条,搭配点的灵活使用,营造变化丰富的视觉效果。大量水纹元素融入其中,体现了江南水乡特色,蕴含南通文化内涵。色彩保留经典蓝白,添加浅蓝色,使整体更加现代化,并增强了空间感,生动展现了南通四季的自然风光。

5.《四季》设计稿
(二)《四季》系列图案在文创上的应用
文创分为许多种类,蓝印花布文创中常见的种类有文具类、饰品类。在《四季》南通蓝印花布文创中,笔者主要选用了益智类文创和文具类文创(见图6)。人们可以在没有充足时间体验完整蓝印花布工艺的情况下,通过拼图、印章等方式快速感受蓝印花布传统工艺的魅力,从而促进南通蓝印花布的传承和发展。文具类的文创有书签、笔记本等,可以使蓝印花布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从而提高人们对南通蓝印花布的认知度。

6.文创拼图、魔方、滚筒印章、文具
7.文创蓝印花布丝巾
丝巾作为一种日常配饰,可以通过DIY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将蓝印花布的创意图案融入其中(见图7),可以增强人们的体验感,让南通蓝印花布走进生活。在后续的设计中,还可以将蓝印花布工艺与植物染结合,将多种色彩搭配运用在蓝印花布丝巾文创上,拓宽蓝印花布在日常生活中的色彩搭配。
笔者通过蓝印花布趣味性文创载体的创新,结合日常实用性文创载体,从多年龄层次、多受众人群的角度出发,加强蓝印花布工艺与植物染的色彩创新,拓宽蓝印花布的表现形式,让蓝印花布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光彩。
五、结束语
笔者将南通蓝印花布与AI人工智能和文创设计结合,探索了其多元化的创新路径,丰富了其表现形式。同时,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蓝印花布不再局限于静态的展示形式,而是呈现多维度的空间形式,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体验。科技为蓝印花布的创新设计提供了新的灵感与思路,将蓝印花布应用于各种场景,拓展了其应用领域,使其进入更多人的生活和视野,为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和科技感。
参考文献:
[1]田伟,李加林,冯光.中国古代彩色夹缬源流考略[J].创意设计源,2024(1):23-29.
[2]李一娜.从新疆维吾尔族土印花布纹饰看维汉工艺美术交流[J].艺术科技,2015,28(11):176-177.
[3]吴元新.蓝印花布的历史与未来[J].民艺,2022(1):62-69.
[4]于翔,沈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文化交流研究: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J].无线互联科技,2017(8):81-82,107.
[5]张晓芳.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产业价值开发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1):1-4.
[6]鲁程云,覃会优.南通蓝印花布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皮革,2022,44(15):116-118.
[7]陈祉伊.符号学视域下的蓝印花布文创设计研究[J].西部皮革,2023,45(22):68-70.
[8]吴灵姝.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与持续性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9]唐儒田.南通蓝印花布艺术研究及其创新应用[D].青岛:青岛大学,2022.
作者简介:罗力伟,女,1999年生,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方向:纤维艺术。
通讯作者:俞爱芳,女,1972年生,浙江仙居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纤维艺术。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65页)
编辑:王振德

《天工》杂志

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2095-755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14-1374/J

2018年度中国最美期刊

RCCSE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

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扩展)期刊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并州北路31号

电话:0351-8362625

天工杂志
传播中华工艺美术文化,推广中华工艺美术技艺,挖掘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助推工艺美术品牌打造。( CN14-1374/J)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