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光临本平台!阅读、思考与写作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种常态,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作家朋友投稿、赐稿!谢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翠屏文学沙龙平台主要发表原创首发的文学作品,鼓励和支持各个文学社社员参与文学创作,重点扶持文学新人,通过开展各类文学实践活动,建立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推动文学创作上新台阶。因此,凡是投稿的作者要按照投稿须知要求进行,对于不是首发稿件的敬请作者不必投稿,稿件发表之后,希望作者自动转发,扩大阅读量,并且认真阅读,核对修改处,同时,明白为什么那么修改,并引以为戒,谢谢大家的合作与支持!
投稿须知:
一是务必关注本公众号;二是投稿可加微信号:yhjs6789,要求文稿后面附上作者简介,作者图片另外发原图;三是平台对稿件有修改权,如不允许修改请作者在文末声明;四是原创作品获得的打赏60%支付给作者,单篇阅读量达到200次及以上并满50元支付,其余留平台用于有关活动;五是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不接收别的平台已经采用的作品,平台只收原创首发稿件,凡是投稿十天没有在平台上发表的可以另行处理。谢谢大家的支持和理解。
家乡的容颜
文/黄媚媚
题记:前两天,女儿说老师给她们布置了主题为“二十年后的家乡”的作文,让孩子们畅想20年后家乡的新风貌。我颇感兴趣,与女儿约定各行一文。根据政策规划和技术应用的蛛丝马迹,结合技术呈加速度迭代的趋势,大胆想象自己想要的美好生活,畅想20年后家乡风貌。
“啾啾~啾啾~”清澈的鸟鸣声中,我睡醒了。在房间伸着懒腰,按下房子的“景观”和“通风”按钮,房子窗帘和房间墙体上半部逐渐变得透明,晨风带着树林特有的芳香,吹进房间,轻柔拂面。环视欣赏房子周围的风景:绿树环绕,藤类鲜花如瀑布般绽放,万物充满升级的景象。按下腕带上的“时间”按钮,透明墙体显现一排文字:“2044年10月1日 上午6:30”
今天上午,“‘都安地下河国家地质公园’开园30周年纪念仪式”将在地苏镇举办,我受邀参加家乡的活动。
一想到家乡,我心里就充满了自豪。地苏因为地下河在地理界可谓大名鼎鼎。如今,低空游览“长寿之乡”喀斯特峰丛、潜游“地下珠峰”已经成为全国知名旅游项目。不仅如此,它还是开展未来环境探索的国家实验基地。
上世纪50年代地质学家就发现地苏地下河的存在。随着这30年的开发,地苏地下河逐渐“出圈”,为世人所知:总长度达200多公里的树枝状地下河系共3有12条支流。这些“潜龙”穿行于30米~50米的地下,个别深达80多米。除了略显神秘的地下河,这里还有世界上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400多个地下河天窗群,享有“岩溶地貌天然博物馆”以及“世界天窗之都”的美誉,也是不断刷新的水下洞潜世界纪录的诞生地。
经过高科技加持的旅游开发,人们可在安全系数高的特定地下河段,乘坐“水下缆车”、戴着特视镜,再用透明的强化材料制造的隔音观光管道,观赏这里的地质景观和神奇的洞穴生物。单向观光缆车保证了游客秩序,管道隔音设计和禁止照明工具等要求,可以保护地下河的原始生态系统不受等人为因素的干扰。
在这里,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并行不悖,形成良性循环。旅游收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也支撑更多的地下水系科研项目,保证科学家对人类未来居住环境的持续探索。
如今喀斯特地貌的陆上峰丛,曾经是亿万年前的海底山脉,谁能保证在遥远的未来,现在的海底山脉不会成为以后的陆上峰丛呢?对地下河的研究和探索,为人类适应未来可能的地球环境或“乔迁”到别的星球生活,积累宝贵的实验数据和模仿体验。
因此,今天的纪念仪式将成为央视国庆报道的一部分。想到这,我心里涌起一股兴奋,对9点开始的活动越发期待,赶紧行动起来,收拾洗漱。
我按下“衣着”按钮,选择“庆典”场景,点了服装图片,图上那条孔雀蓝长裙在传送带缓缓向我滑来。取下裙子,穿上,照了下镜子,看起来很不错,颜色好看,剪裁合身。关键是面料采用科技感十足的荷叶布,虽是丝绸却防水防污渍,雨滴或果汁沾到面料上会像落在荷叶上一样,自动滑落,不留痕迹。
准备妥当,我踏出房门,来到院子里。
按下腕带上的“出行”按钮,选择“飞行”模式,院子里一艘漂亮的红色七星瓢虫形状的多功能自动驾驶舱缓缓褪去它的保护罩。我朝它走去,它识别出主人后,开启对话模式。我告诉它,此行的目的地是地苏镇的“芭仙”气艇降落场。它乖乖变身气艇,打开舱门,邀我入座。我踏进舱门,坐到舒服的天鹅绒座椅上,扣上安全带,硬壳自动缓缓闭合。从市郊私宅的院子升空,20分钟后,气艇稳稳地落在地苏镇那座山顶呈鸡冠状的芭仙山附近开阔的降落场上。
在这20分钟的旅程,我从500米空中又一次饱览家乡美景:
喀斯特地貌的峰丛,连绵不断的群山,偶有白色悬崖和山洞,基本郁郁葱葱;偶有开阔平缓的山坡,草甸宛如绿毯;偶尔出现的石笋类独秀峰,就像脱离队伍、冒出来刷存在感的顽皮孩子。玉带般的高速路在群山间穿行,不时穿山而过,路上奔驰的汽车,让这画面多了一份动感。绿丝带一般的河流,穿行于大地和群山之间,犹如仙女挥动的水袖,河面偶尔反射的波光,恰似丝绸自带的光泽。池塘、小湖、天窗、湿地,这些水体偶尔反射的阳光,犹如嵌在大地上的钻石折射的光芒。
不一会儿,就飞临地苏镇上空。
经过地苏街一带的河段,地苏河温婉有加,特意放慢脚步,凹出如意造型,愿这里的人们事事如意。
如意手持的一端是司马桥和下游的河坝。古人取河道最狭窄的隘口依势而建的三洞石拱桥,今天仍然忠实地陪伴地苏河,只是如今桥上保护性地罩着一座风雨桥,石拱桥已退出历史使命,新桥于它上游贴身而立,承担通行的责任。
在贴着地苏镇广场的地方,地苏河伸展她婀娜的身段,用力深情环抱那片传说中能在涨水期随着水位变化浮在水面、从未被淹的神奇小岛,然后,,汇成新的激流,冲过浅坝,迤逦而去。地苏河在此处用她充满仪式感的一抱,构造出玉玺头部的模样。
那河心小岛其实有名有姓,叫做古松洲。早在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云游至地苏的广东地理先生就一眼看中松木葱茏、坐拥妙境的河心小岛,遂发善心,在古松洲上建一寺庙。此庙被后人称为安福寺,以地理先生之名,感怀其善心。
小岛的灵气,藏在她的眼里——文昌阁和安福寺。据说在晚清末年被摧毁的文昌阁,它是当年的藏书阁。若它当真存在过,我不得不羡慕那时的读书人,远离城中的喧嚣,在如此清幽的岛上潜心读书。十多年前,地苏镇根据考察资料显示的模样,复建了文昌阁。愿其毓秀钟灵,与一旁的安福寺,共同福泽地苏。
我从小在河边的小村长大,与她私交甚笃。捞鱼摸蟹、洗衣打水,与童年伙伴用狗刨泳姿技,游到河心冒出的石队,看大人在岸边杀鸡宰鸭……她照看年幼的我,给我了无尽的欢乐。
而我,更感怀于她给我的抚慰:当年母亲病重,回光返照之际,我和我姨,用轮椅推着她到河边散步。有一刻,我们驻足在那熟悉的堤岸上,她怀里抱着我刚满岁的女儿,我和她的妹妹陪伴在她左右,心照不宣地陪她看风景。我们都知道,那将是她人生中最后一次,听这河水过坝哗哗的喧闹,看着河中游泳的孩子打闹,呼吸拂过河面带着青草香、略显清冷的风。
母亲小时候,也曾这般临河而立,目送她父亲骑着自行车,骑过司马桥,骑到对岸,沿着崎岖的山路,翻过对岸的山坳,去往更深的山中,执教三尺讲台。
或许,她一生的留恋,都揉进了河边那最后一次也是最深的凝望里。地苏河,陪我母亲完成了对这人世间最后的告别。我如何对她能不感念?
或许这湾浅浅的河滩承受不了一代代地苏人这么多的深情,过去很多年,雨季一到,她乘势释放终年积攒的情感,一泄汪洋。
“三分钟后降落,请您做好准备。”驾驶舱语言提示把我思绪拉回现实。
我赶紧往更远处望去,看家乡的新颜:
河流两岸,秋天的田野仿佛大自然的调色板,又如铺展在大地上的壮锦,地块的颜色形状是天然织就的图案:稻子熟了,金灿灿的;高粱醉了,红艳艳的。甘蔗该收割了,那些诱人的“绿纱帐”过一阵就要落幕。连片的百香果、火龙果、葡萄种植区,摘割机正在“筛地”摘果。自动驾驶货车穿梭在地头的道路,它们和摘割机对接,接收摘下的果子,运回镇上果蔬厂的保鲜车间。
芭仙山附近那座著名“半壁山”也是地苏镇的标志性景观。山旁立着一座电量显示塔,像海边的灯塔一般。闪硕的绿色电量线很醒目,它就以像前的水银体温针,爬得越高,表示电量越足。“半壁山”的出名,是因为人们使用高科技涂料,涂刷那面削出来的裸露山体,成功地将废弃采石山改造为光能发电站,提供的电量不仅够全镇使用,还能把多余的电量压缩存储在砖块状的超高能蓄电池里,作为外供电力,也作为储能。因为保不齐这部分山体在的涂料100年使用寿命到期后,又被植被重新覆盖,变得和它附近的群山一样,郁郁葱葱。
镇上的公路有点空荡,大概是人们都集中到镇广场准备观礼和参加后续的花车巡游了吧。“是否调整为汽车行驶模式?”驾驶舱的语音又一次发问,“好,向地苏河一号停车场出发。”
心跳加速,母亲河,我来了。
作者简介:黄媚媚,广西都安人,居京求学谋生二十余载,以文为杖,探路京城,睹众家之风采,慕其术业之精、文采之美。退而结网,求进于方格之间。现居绿城南宁,年虽不惑,仍对世界倍感好奇。
新书推介:
都安作家群小说集《依山而上》收录了都安县12位作家的小说,他们是凡一平、李约热、红日、韦俊海、翔虹、周龙、韦禹薇、黄伟、韦云海、陈昌恒、韦绍新、郭丽莎等,《民族文学》原主编石一宁作序,由漓江出版社出版,韦云海主编。此书33.7万字,468页,定价66元,目前在都安县新华书店有售,书上已经设计有作者签名,欢迎大家到都安县新华书店选购,网上购买可以加微信yhjs6789联系订购,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