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的恶意来袭的时候,不会吵架的人常常束手无策。
读完庄子的故事,我发现只要他开口争辩,就几乎没有输过。
我仔细分析了一下,其实庄子总能占上风的底层逻辑只有一个,就是绝不自证。
不自证,让质疑原路返回
《庄子·秋水》里,庄子和惠子有一段很经典的争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两个人在濠水的桥上游玩,看到水中的鱼游来游去。庄子说:“鲦鱼在水里游得多么从容自得,这鱼真是快乐啊。”惠子反驳道:“你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接着说:“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而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那是肯定的!”
庄子说:“请追溯这个话题的本源。当你问我你是哪儿知道鱼的快乐这番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所以才来问我。我就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呀。”
不会吵架的人,会习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这样的人如果遇到惠子的质疑,往往先习惯性反思,自我纠结一下,或许是自己想错了呢。这种思路,会轻易的把自己困在痛苦的沼泽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有句话特别经典,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哪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而我们看庄老师,在惠子第一次质疑开始后,庄子的第一反应,没有急着解释和证明自己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而是去挑惠子的错。
庄子帮我们打开了一个很强大的思维方式:心如明镜,物来则照。被人质疑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可以把质疑原路还给别人。
毕竟这个世上人无完人,没有谁经得住放大镜的挑剔。与其反思自己,不如外耗别人。
当你内心不接应对方的质疑,那些负能量的念头,都将原路返回。
不自证,错的应该是你
东野圭吾在《恶意》里写,有些人的恨是没有原因的,他们平庸、没有天分、碌碌无为,于是你的优秀、你的天赋、你的善良和幸福都是原罪。
最近,我在重看《知否》这部剧,对上面这句话感受更加深刻。
明兰和顾二叔都太会吵架了,好几个情节都精彩得让我拍大腿。他们的底层逻辑和庄子的辩术一样,面对恶意,绝不自证。
比如明兰为了帮嫣然赢回金簪,她不得不和齐家小公爷一起打马球。这场球,引得在场的很多女生嫉妒心爆棚,其中就有墨兰。
回家的马车上,墨兰阴阳怪气开始攻击明兰,说祖母教你打马球,不是让你跟外男打。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你行为不检点,这个帽子扣得狠。如果去自证,只会越解释越洗不清。
所以明兰根本不去解释,反将了墨兰一棋,直接说,三哥哥临阵脱逃也不是父母叮嘱的。
明兰的聪明之处,就是不直接回答,也不解释质疑,只做一件事,就是把战火引到对方身上。再看顾二吵架也是如此。
祖母被下毒后双方对峙,王老太太劈头盖脸地说,“明兰以前乖巧温顺,现在喊打喊杀,想来是仗着顾侯的势了”。如果直接去解释真相,或者承认仗了顾侯的势,都会落了下风。
但顾二反击的是,“我家娘子以前杀鸡都怕,见血就晕,见伤就躲,这样的温顺人被你们逼的喊打喊杀,看来这年头谁横谁说话。”
这一番话,把所有的错误推回王老太太身上,棋局瞬间扭转。
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自证陷阱“。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它解释了一个人的信念如何能够影响其行为,从而使原先的预期变成现实。
所以,生活中遇到贬低你、讽刺你的人,如果你去解释,去证明自己清白,就容易落入对方的自证圈套。哪怕最后证明你是对的,也浪费的时间和精力。
冯唐有句话说,你可以不屠龙,但不能不磨剑。
和芷宁一起学习庄子,增长智慧。在碰到人生难关的时候,愿我们都可以是它的对手。
君子愈让,小人愈妄。你可以善良,但请一定要有锋芒。
祝福我们。
相信是万能的开始
扫码备注:正念打卡群
读经典,养能量
活成自己的那束光
喜欢芷宁讲庄子,记得关注公众号,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