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5期
“国际中文教育”多人谈
本期嘉宾
吴勇毅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以内容为核心是国际中文教学的一个重大转变
最新出版的《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小学阶段)》(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组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24)的附录给了5个课例,代表5种教学模式:主题式、沉浸式、任务型、项目式和PPP模式,除了PPP模式,其余都是目前国际上外语教学的主流。尽管它们基于不同的教学理念,但其教学主线都是以内容为核心。这是继从“结构”转向“功能”之后,又从“功能”到“内容”的一个重大转变。
结构主义教学法,比如听说法等,强调对语言形式的掌握,聚焦的是语言本身。例如,教师出练习题或测试题,常用多项选择。若问,凭什么一组多项选择的试题(离散式测试)就能测出学习者的中文能力或水平?这是因为,这种题型背后的理论支撑是索绪尔的语言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以聚合关系来说,一个测试的散点代表的是一个聚合的类,掌握了某个点,就意味着可能掌握了这个点代表的聚合类。
交际法不再聚焦语言本身,而是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强调用语言可以做什么,“功能–意念”大纲是其遵循的蓝本。极而言之,交际法已经不再是教语言(形式),而是培养交际能力和交际策略。在实践层面,这也为教师在课堂内外不纠错或少纠错找到了理据和借口——只要能够相互沟通和理解,即使语言形式上有些缺陷也无妨。
基于内容的教学又进了一步,不再拘泥于“学语言”(形式或功能),而是转为“用语言学(不同内容)”,强调用语言来学习和探究各种内容,在学习不同内容的过程中掌握语言。这对提升学习动机大有益处。学习语言不仅是为了交际,也是为了认识世界、认识他人乃至自己。对于后者,国际中文教学过去不够重视。
基于内容的教学,不仅仅是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更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和社会现实的需要。“中文+”就是一条基于内容的教学路径。从结构到功能再到内容的走向,促使我们回到原点去问:中文学习为什么?结构、功能与内容如何平衡?
该文发表于《语言战略研究》2024年第5期,引用请以期刊版为准,转发请注明来源。
编排:韩 畅
审稿:王 飙 余桂林
相关推荐
《语言战略研究》入选为CSSCI(2023—2024)来源期刊
多人谈 | 崔希亮:人工智能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发展的七个问题
多人谈 | 崔永华: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仍是国际中文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本刊从未与任何第三方合作从事征稿、审稿及发稿活动
从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审稿费
请认准本刊官方网站界面→
编辑部联系方式
电话:010-65219062,010-65219060
电子邮箱:yyzlyj@cp.com.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36号
投稿网址:yyzlyj.cp.com.cn
订阅方式
1.全国各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104.
2.网店订阅:
(1)商务印书馆官方微店 (关注商务印书馆微信公众号;点击公众号页面底部的“官方微店”;在微店中搜索“语言战略研究”即可下单)
(2)商务印书馆京东旗舰店 (登录旗舰店,搜索“语言战略研究”即可下单)
3.中国邮政—微商城(微商城中搜索“语言战略研究”,即可预订全年)
↓↓↓点击“阅读原文”可访问本刊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