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内酯是临床应用最悠久的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具有非选择性竞争性拮抗盐皮质受体的作用,并作为雄激素受体的拮抗剂在多种临床场合中应用。在皮肤科领域,螺内酯的抗雄激素作用已在多种皮肤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证实。本文将为大家盘点螺内酯在各种皮肤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
1
痤疮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形式多样,可以表现为保留型痤疮,特征为开放性或闭合性粉刺的出现;亦可表现为炎症性痤疮,特征为丘疹、脓疱及结节等明显的炎症性病变。
目前,痤疮的治疗选项包括外用维甲酸、过氧化苯甲酰、壬二酸,以及口服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异维 A 酸或口服避孕药和抗雄激素药物如螺内酯。
螺内酯主要用于严重女性痤疮,目前尚未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在改善面部痤疮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疗效,但治疗过程中需强调对患者血清电解质,尤其是钾离子水平的监测,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治疗结果。
2
玫瑰痤疮
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部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和脓疱。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和微生物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用药物(如甲硝唑和伊维菌素)、口服抗生素(如四环素类)和激光治疗等。
螺内酯作为一种抗雄激素药物,近年来在玫瑰痤疮的治疗中显示出潜在的应用价值,但其应用仍需进一步的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以明确其在不同患者群体中的最佳剂量和安全性。
3
化脓性汗腺炎
化脓性汗腺炎(HS)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有分泌汗腺的区域,如腋窝、腹股沟和肛周皮肤,病变表现为深层疼痛性结节、脓肿和窦道,最终可能导致瘢痕形成。最常见于青春期后的青少年,但也有2%的儿童在青春期前就患病。
目前的研究已探讨了性激素在HS的发病机制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研究发现,女性患者在月经期,即雌激素水平较低时,症状往往加重。此外,含有孕激素的避孕药可使HS症状加重,而抗雄激素类药物如螺内酯可使患者的皮损计数和疼痛评分减少和下降,都从侧面印证了性激素在HS中的作用。
目前还没有针对螺内酯治疗女性HS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与治疗痤疮相比,建议螺内酯的剂量可以增加到 200mg。根据一些病例研究的经验,每天服用75~100mg的剂量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由于螺内酯具有女性化副作用,男性通常不使用,因为它会导致男性乳房发育。此外,由于螺内酯的雌激素效应,可能会诱发肿瘤,因此不建议用于有乳腺癌遗传倾向的患者。
4
雄激素源性脱发
女性型雄激素性脱发(FPA),在女性脱发疾病中属最常见类型,该病通常始于青春期,并随着时间逐步发展,具有典型的头顶和前额部的毛发稀疏分布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种脱发状态主要与二氢睾酮密切相关,该激素是由5α-还原酶Ⅱ酶催化产生,进而与头皮毛囊中的AR结合,触发毛囊微小化过程,导致头发逐渐稀疏并引起FPA。此外,遗传因素也是雄激素源性脱发的重要病因。
螺内酯作为治疗FPA的潜在药物,虽然尚未获得正式批准,但已有研究显示其在改善脱发方面具备一定效果。口服螺内酯的剂量通常在25~200mg之间,以80~110mg为常用剂量,而局部应用更为安全。
尽管螺内酯的疗效在联合治疗中表现良好,但副作用如高钾血症和月经紊乱需要特别关注,尤其是在老年女性中。总体而言,目前的证据支持螺内酯的应用,但仍需进一步的高质量临床试验来验证其全面的疗效和安全性。
5
多毛症
多毛症(hirsutism)是女性出现男性型毛发分布的过度毛发生长现象,通常反映了体内雄激素水平的异常升高。尽管多毛症的成因多样,但超过85%的病例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和特发性高雄激素血症有关。
药物治疗多毛症主要包括联合使用避孕药、非那雄胺和螺内酯等药物。在治疗多毛症的药物中,螺内酯被推荐在使用口服避孕药6个月后开始,初始剂量为每日25mg,维持剂量为每日100~200mg,分两次服用。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影响育龄妇女的最常见内分泌疾病,其特征不仅是多毛和痤疮,还包括无排卵月经、血糖和血脂代谢紊乱、肥胖以及心血管疾病和胰岛素抵抗的风险增加。在无生育要求的患者中,口服避孕药是治疗月经不调和皮肤病变的一线治疗选择。螺内酯通常作为二线药物,与口服避孕药联合使用。
螺内酯在治疗多毛症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尤其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的病例中。治疗开始时建议与口服避孕药联合使用,初始剂量为每日25mg,维持剂量为每日100~200mg。螺内酯有助于改善多毛症状,但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效果可能有限。
常见副作用包括非经期出血,且部分患者在停药后可能出现复发。尽管总体耐受性良好,未来仍需通过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螺内酯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为科学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在使用螺内酯治疗皮肤疾病时,尤其是青少年和心脏或肾脏功能正常的年轻人群,可以考虑不进行常规钾监测,但对于老年人及存在高钾风险的人群,血钾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应对所有使用螺内酯的患者进行密切的监控,特别是在治疗初期,以及在剂量调整时,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在长期使用螺内酯的情况下,还须关注其对肝功能的影响。
参考来源:[1]潘晓媛,朱鑫宇,董正邦.螺内酯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4,43(05):794-799.
推荐阅读
联系我们
☎️17627884451
📮guozhen.wu@lbmedtec.com
声明:皮科在线原创内容版权均属皮科在线所有。转载文章或“皮科在线”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