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胃苓汤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

学术   2024-11-14 17:56   北京  

除湿胃苓汤为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中的经典方剂,方中以平胃散( 厚朴、陈皮、苍术,甘草) 燥湿健脾,行气和胃及五苓散( 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 健脾助阳,化气利水渗湿为基础,加栀子、木通、滑石、防风清热祛风除湿,使全方有清热健脾利湿之效。现将除湿胃苓汤在皮肤科的临床总结如下。

湿 疹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性皮肤病,具有对称性、剧烈瘙痒、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等特点。

湿疹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包括内分泌失调、情绪变化、过度疲劳、慢性疾病、感染等内部因素和气候、化妆品、动物皮毛、人造纤维等外在诱发因素。

中医称之为“湿疮”。古代医家认为湿疹是由外邪而致脏腑功能失调或正虚内外邪相合致病。现代医家则倾向于“湿”为主因,风、湿、热相兼致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云: “此证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

脾失健运,痰湿充于腠理,浸于肌肤而致湿疹,以除湿胃苓汤健脾燥湿、和中利水,疗效较好。

掌跖脓疱病


掌跖脓疱病又称慢性掌跖脓疱型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其皮损局限于掌跖,在红斑基础上周期性发生无菌性小脓疱,伴角化、鳞屑。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可能与感染、免疫及金属致敏等因素相关。

掌跖脓疱病属于中医学“瘑疮”范畴。《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瘑疮》云: “此证生于指掌之中,形如茱萸,两手相对而生。亦有起黄色白脓疱,痒痛无时,破津黄汁水,时好时发,极其疲顽,由风湿客于肌腠而成”。

掌跖脓疱病因病机为体内蕴热,外感火热毒邪,毒热伤血,外蕴肌肤形成热毒偏盛证; 脾失健运,生湿化热,蕴结 肌肤形成脾虚湿盛证; 情志内伤,肝郁气滞,或久病成瘀形成肝郁血瘀证。

脾失健运,湿热蕴结所致掌跖脓疱病。治当健脾除湿,兼以清热,故以除湿胃苓汤加减治之。

过敏性皮炎


过敏性皮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皮病,主要由于原发性刺激而引发变态反应,黏膜及其皮肤出现红斑、水泡、丘疹、肿胀等炎性变态反应为主。

过敏性皮炎属中医“漆疮”范畴,《外科大全》有云: “由新漆辛热有毒,人之禀质有偏,腠理不密,感其气而生也”。

现代中医学家认为,过敏性皮炎多由禀赋不耐,腠理疏松,接触某些物质,毒邪侵入皮肤,与气血相搏,气血失和,郁而化热,外达皮肤所致。六淫邪气致病多与正气 强弱有关,正气强则不发病,正气弱则易发病。

由外邪犯肺,肺通调水道失常,脾虚运化水湿不利而致过敏性皮炎,治当清肺健脾利湿,故以除湿胃苓汤加减治之。

大疱性类天疱疮( BP)


BP是一种表皮下水疱性皮肤病,好发于老年人,以紧张性大疱为特征。其临床亚型包括水疱型、局限型、结节型、多形性型、增殖型。

中医学将BP归属于“火赤疮”范畴,其发病多因人体营卫不和,风、湿、热、毒蕴结在皮肤腠理,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壅塞不通,邪无出处,而发为皮肤疾患。

脾虚湿蕴致大疱性类天疱疮,治以健脾利湿兼清热解毒。

除湿胃苓汤在皮肤科应用广泛,临床常用此方治疗脂溢性皮炎、银屑病、痤疮、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脱发、荨麻疹、带状疱疹等皮肤病,疗效较好。

此方兼具除湿与健脾功效,而临床皮肤病发病多分为两种: 一种为湿邪侵袭,脾脏喜燥恶湿,易感湿邪而影响正常生理功能; 另一种为脾气虚弱,治疗不及时,脾胃运化失常,水湿不能正常输布,外溢肌肤,发为皮肤病。而除湿胃苓汤对以上两种病机产生的病症均有较好疗效。


参考来源:

[1]曹婷,谈楚琛,彭斌,等.除湿胃苓汤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13):110+113.DOI:10.15887/j.cnki.13-1389/r.2020.13.061.


推荐阅读

基于中国诊疗现状的《NCCN指南:原发性皮肤淋巴瘤(2024年第1版)》解读

卤米松乳膏如何规范应用?专家共识解读来了

指南解读|中国天疱疮诊疗指南(2024版)下篇


联系我们

☎️17627884451

📮guozhen.wu@lbmedtec.com

声明:皮科在线原创内容版权均属皮科在线所有。转载文章或“皮科在线”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皮科Online
关注皮肤病学领域最新的学术动态、会议活动等前沿内容,推动中国皮肤病学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