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专家说可出政策让农民进城,促进经济发展。你怎么看?

教育   教育   2024-12-03 22:43   北京  
文/体制老司机
最近有一个专家呼吁说,缴纳个税的群体太少了,扩大内需要靠农民市民化。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经济学方面的专家,也一直在鼓吹这个理论。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城镇化。
农民进城确实是发展经济的好办法,但不是让农民过上好生活的办法
过去几十年我们经济发展的一个法宝,就是城镇化。农民变成市民,没有土地,没有宅基地,就得花钱买房子,每个月还房贷;吃喝拉撒,每一样都要花钱。
市民的消费水平,是远远高于农民的。毕竟农民住的有宅基地、吃喝都是地里种的,几乎不花什么钱。
消费上来了,经济自然就上来了。
但经济好了,老百姓,或者说,很多原来从农民转为市民的人,过得并不好。
单纯从物质上讲,他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很多。房子是通水通电有暖气的楼房,不需要再风里来雨里去地去种地了,卫生间也有了抽水马桶,小区附近有了大医院、更好的教育等等。
但是,这一切都让很多进城的农民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并因此产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就拿住房来说,一家人辛辛苦苦,掏空6个钱包,付了城里房子的首付,终于买了一个两居室。但每个月还是有好几千块钱的房贷,几乎占一个家庭收入的一半。
如果经济形势好,行业好,能挣钱,也还能维持。一旦经济不好,行业不行,运气不佳,遭遇变故,房贷就成为一个非常沉重的经济压力。
不说房贷,就说在城里的吃喝拉撒这点基本生存的需要,每个月的水电费、买米买菜买油、冬天的暖气费,算到每个月来,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但一家人,如果有老有小,往往就只有年轻两个人能去工作养一家子,如果遇到老人身体不好,孩子太小,往往还是男人一个人在外工作养活一家人。
这种压力可想而知。
所以,农民进城,从农民变成市民,是享受了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更好的公共服务。但这一切都是有代价的,都是要付出很多的。
但这种生活是有风险的。
90年代,我老家附近有一个国有工矿企业,里面的工人在我们面前,一直都很有优越感。他们拿工资,享受着矿区各种无微不至的福利,物质生活条件远远不是只会种地的农民可比的。
那时候,我们可羡慕那些工人的孩子了。
到了90年代中后期,那时候经济不好,还搞国企改革,企业效益不好,还下岗了很多工人。工人们很久都发不出工资,有的还没了生计,连吃饭都成问题。
有一件事情二十多年过去了,记忆依然深刻。夏天,我和母亲去地里收土豆,地旁就有好几个工人拿着蛇皮袋,在那里看着我们干活。
母亲在前面挖土豆,让我在后面捡拾到竹筐了,反反复复叮嘱我一定要捡拾干净,不要遗漏。
我们收完土豆背着背篓准备回家时,那些蹲在旁边等了好久的工人们,马上跑到地里,一顿刨,就是为了找几个我们没有发现遗留在地里的土豆。
所以,农民进城,成为市民,靠打工挣钱花,风险是很高的。如果经济不好,甚至发生经济危机,这些人又没有了地,再也回不去农民,连饭都吃不上的时候,那这些人就会成为社会最大的危机。
这种历史教训,其实是非常多的。
美国这些国家之所以一发生经济危机,很多城市居民连基本生活都保障不了,就是因为土地都是资本家的,他们连一块种菜的地都没有,找不到工作,没有收入,连吃饱饭都成了问题了。
农村或许有很多不好,这也不方便那也不方便,但农村有地,有几间破房子,这基本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生存需要。
而且这些年农村的交通方便了,水电等基础设施搞得也不错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也基本有保障了,很多农村人盖个小二楼,有块种菜的地,买辆几万块钱的车,过得日子是非常舒爽的,关键是没什么太大的生活压力,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根本上讲,有的专家,是把百姓当成一种经济资源,当成发展经济的工具,而不是把百姓的幸福当成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我们做任何事情,不管是搞经济,还是搞公共服务,还是搞军事,搞外交,所有的一切,都是最终要让老百姓幸福。
老百姓的幸福,不仅仅是短时间内住上了楼房,收入增加了,能在城里看病上学了,更是要能获得稳定、持久的生活保障,免除未来不确定的风险,安居乐业。
所以,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不能和老百姓的幸福划等号。与其成天琢磨着让老百姓花钱,把老百姓当成经济资源,还不如多花点功夫搞好农村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还有社会保障。
那么,就算GDP没有大幅的增长,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反而会大幅增加。
就如总理所讲的那样,老百姓其实压根不关心GDP增加了多少,他们关心的,永远是自己切身体会到的福祉的增加。
思维与方法:
这篇文章可以作为大家思考农村、农民、城镇化、经济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协调发展等主题的观点和素材来源。
比如对这道公考面试真题就会有很好的启发性:
(2022年山东省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广大农民从“求温饱”“求收入”到“求美好”“求环保”,农村的消费需求发生巨大改变。请就村民从“将就”到“讲究”这一消费观念的改变谈谈你的看法。
在这篇文章,老司机运用了历史分析的思维方法(举了90年代家附近工厂工人和美国经济危机期间的穷人的事例)、情景再现(想象一下自己是一个拖家带口进城的农民会面临什么经济压力)等思维方法分析问题。
这些思维方法,对我们思考和分析公考面试题,同样有非常大的帮助。
此外,这篇文章的分析逻辑和框架,对于很多面试题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假设说这是一道面试题:

如何看待有的专家提出的“扩大内需要靠农民市民化”观点?

这篇文章就先分析了这个观点的合理性,论证农民市民化确实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
同时又提出了一个与之不同的观点:农民进城,确实能拉动经济,但未必会让农民的幸福指数增加。并通过历史分析、情景再现等方面论证了这个观点。
最后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不要“推动”或诱惑农民进城,而是立足于把农村的公共服务搞好,让农民在农村也可以享有相对较好的公共服务。
这也是我们在公考面试中思考和分析很多观点类题目的思维框架。
想要了解公考的正确方向和本质,提升自身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搞定公考申论写作和面试的思维方法、表达逻辑、答题框架,可参考老司机最新修订的公考面试真题解析资料。此次修订,老司机对每一道题的审题、思考框架、每一个答题点的思维方法、论述表达的逻辑等等,都做了详细的注解说明
具体介绍如下:
憋了小半年,老司机新出了一套公考面试资料
需要的,通过下方二维码添加老司机微信,发红包(请勿转账),每本68元,留下姓名、地址和电话。
纸质书内容相对单一,需要详细了解机关的一些思维、价值观,以及具体分析思考问题,可以免费试听老司机的“面试思维50讲”课程。
(THE END)

公务员说公考
公考需要思考,而人生更加需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