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选调和公考面试不当场公布成绩,会有猫腻吗?
教育
教育
2024-11-19 22:42
北京
有的单位并不会不当场公布成绩,比如很多部委、定向选调、人才引进等等。但大多数单位会当场公布成绩,比如一些省的国税。是不是当场公布成绩,对此其实并没有统一的要求。省考也不是所有单位都当场公布成绩,比如省厅大多就不会当场公布。而绝大多数地市级及以下的岗位,还有事业单位统考,都是组织、人社等统一组织面试,当场出面试成绩。不当场出面试成绩,就是为了不唯笔试面试分数录取人,而是更希望综合多方面因素决定录用谁。比如说学校、学历、专业水平、文字能力、工作履历、是否党员、年龄、性别等等。当然了,如果不唯分数取人,而是综合考虑其他因素,但又没有统一的标准,也就免不了夹杂些猫腻了。比如说,爹妈是谁谁谁,爹妈认识那谁谁谁,爹妈能送多少钱等等此类的。坦诚地讲,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用人会更科学,毕竟光看笔试和面试就决定用一个人,风险还是很大的。笔试是一场偏标准化的考试,能力不行但会考试的人不少;而面试现在套路化越来越严重,大家答的都大同小异,全是1.56m-1.6m的矮子,想选个高个子太难。而且体制内用人和企业不一样,觉得不好用可以辞掉,体制内一录用,基本上就是一辈子了。比如说,部委、省厅更多从985、双一流等顶尖高校直接选调了,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的名额越来越少了。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毕业院校,是一个人能力最为重要的标签之一。再比如说,以往部委录用基本上都是录用综合成绩第一名,第二名就是陪跑。但现在的基本规则是第一名第二名同时进入考察,谁的考察结果好,就录用谁。很多地方选调现在也更强调考察结果了。再比如说,很多单位政审比较严格,会亲自派人到你所在的企业、村或居委会、学校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考察内容也比较全面,包括为人处世、政治表现等等方方面面。再比如说,很多部委现在在面试环节,增加了一项专业能力测试,主要是考一些政治理论基本知识和文字综合能力。总而言之,层级较高的单位录取人越来越不唯分数论了,更强调政治素质、综合素质了。但如果不唯分数论,就给暗箱操作和猫腻提供了空间和机会,那些家里有关系能够打招呼打到单位领导那里去的人,就可以左右决定“综合因素”了。一是对于绝大多数的基层岗位,比如市县级及以下的岗位,必须尽可能统一、标准、公开地招考录用。比如说,笔试都是电脑自动阅卷没办法操作,面试是随机考官,考场也是随机分配,打分全程公开,当场出成绩,最终录用完全以笔试、面试成绩决定。这些岗位占了体制内岗位的绝大多数,确保了整体上的公平性。此外,这些岗位主要从事的都是具体的工作,对理论水平、文字能力等能力要求没有部委、省厅这种政策制定单位的要求那么高,只要具备基本的学历等报考要求,笔试面试基本过关,胜任岗位基本没问题。二是对于部委、省厅等一些政策制定部门,对能力要求比较高,或者有其他特殊性专业要求的单位,以效率为主,还是要招考一些综合能力各方面比较突出的人才行。但是,为了兼顾公平,部委和省厅也会拿出一些名额面向全社会招考。这些岗位占体制内岗位毕竟还是极少数,并且一般人想要找关系找到部委省厅这个层次也比较难。绝大多数能进入部委省厅工作的,还是靠个人实力的。反之,市县级及以下的岗位,如果给这些单位的领导较大的人事录用自主权,就会重复八九十年代那种任人唯亲的局面。毕竟哪个在老家没有几个八竿子打得着的当官亲戚?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现在整体体制内的招考是公平公开的,绝对公平谈不上,但猫腻是极少数。至于说一些部委、省厅等单位,不当场出成绩,最终录用的也不是笔试成绩最高、面试表现最好的那个人,这也不算是猫腻。90%的可能性,是第一名的学校、学历、政治表现、文字水平、年龄等等方面稍逊一筹。大多数人的成功,不是靠某一刻孤注一掷的努力。以往人生中任何一点付出,都是今天成功的铺垫。
关于面试中如何分析和思考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老司机新修订了一套资料。此次修订,老司机对每一道题的审题、思考框架、每一个答题点的思维方法、论述表达的逻辑等等,都做了详细的注解说明,对于不知道如何思考和分析面试题的同学来说,参考价值比较大。内部资料,不公开发售,需要的,通过下方二维码添加老司机微信,发红包(请勿转账),每本68元,留下姓名、地址和电话。
纸质书限于篇幅,方法思维不够具体详细,需要详细了解机关的一些思维、价值观,以及具体分析思考问题,可以试听老司机的“面试思维50讲”课程。
“五十讲”这个课程注重启发性,对如何思考和分析问题,在面试时迅速提出自己的观点很有帮助。缺点是不够系统,适合基础较好,自己有独立思考的同学,以及笔试分数落后较多必须有真货逆袭、报考厅局级、部委这种对能力要求很高的高层次单位同学。
老司机面试理论方法课程
“理论方法课”比较系统,难度不高,主要是对一些常规的结构化题型如何思考和分析,给出一些思路和方法,适合能力一般,报考的岗位要求不是很高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