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谨按《史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此知庄子之粗者。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门者难之。其仆操棰而骂曰:“隶也不力。”门者出之。事固有倒行而逆施者。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其正言盖无几。至于诋訾孔子,未尝不微见其意。其论天下道术,自墨翟、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骈、关尹、老聃之徒,以至于其身,皆以为一家,而孔子不与,其尊之也至矣。
(节选自苏轼《庄子祠堂记》)
材料三:
庄子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又云:“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所谓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此义本起于《老子》“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一章。《学记》:“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备;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其理一也。今夫飞者以翼为用,絷其足,则不能飞。走者以足为用,缚其手,则不能走。举场较艺,所务者才也,而拙钝者亦为之用。战陈角胜,所先者勇也,而老怯者亦为之用。则有用、无用,若之何而可分别哉?故为国者,其勿以无用待天之下士,则善矣!
(节选自洪迈《容斋续笔》)
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然则厕A足而垫之B致C黄泉D人尚E有用乎F所谓无用之G为用也H亦明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诋訾孔子之徒”与《陈情表》中“臣以供养无主”两句中的“以”用法不同。
B.“门者出之”的“出”与《鸿门宴》中“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用法相同。
C.始,才,与《六国论》中“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的“始”意思不同。
D.务,致力于,与《过秦论》中“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务”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庄子的学术涉猎广泛,无所不包,但核心思想还是对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他的文章气势宏伟、恣肆纵横,善于用寓言来阐述事理。
B.材料二中,苏轼首先引用《史记》中的相关内容,指出这是对庄子的粗浅的看法,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举楚公子和仆人的例子来证明。
C.庄子关于“无用之用”的思想起源于《老子》和《学记》,他认为无用和有用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去掉无用,那么有用也就不成立了。
D.材料三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用腿对于会飞的动物的作用和双手对于走路的作用,来说明“为国者”不以“无用”来看待天下士人的观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关于庄子对孔子的态度,司马迁和苏轼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5分)
答案:
(1)BDF
(2)D
(3)C
(4)①然而他擅长著书作文,阐述事理,譬喻情状,用来批驳儒家、墨家,即使是当世学识渊博的学者也不能避免(受到他的攻击)。
②认为仆人(这样做)是不爱护公子,是不对的;将他(的做法)作为侍奉公子的标准,也是不可以的。
(5)①司马迁认为庄子对孔子及其学派持批评和诋毁的态度。(2分)②苏轼认为庄子对孔子尊重到了极点,对孔子的批评是一种阳挤而阴助的表现,即表面上批评,实际上赞同。
【解答】
(1)“致黄泉”是“厕足而垫之”的结果,分属两句,中间B处断开;“人尚有用乎”是一个反问句,“人“作主语,“乎”是句尾语气词,单独成句,前后DF两处断开。故在BDF三处断句。句子翻译为:既然如此,那么把此外无用的土地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这时人所站立的这一小块立足之地难道还有用处吗?由此看来,所谓无用的用处也就很明显了。
故选:BDF。
(2)D.“意思相同”错。所注重的是真才实学。务:追求,谋求/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 务:致力于。
故选:D。
(3)C.“起源于《老子》和《学记》”错误,材料三原文我“此义本起于《老子》”,《学记》中也有对这一道理的类似阐述,并不是说庄子关于“无用之用”的思想起源于《学记》。
故选:C。
(4)①属:写作;剽剥:批驳;解免:避免。句子翻译为:然而他擅长著书作文,阐述事理,譬喻情状,用来批驳儒家、墨家,即使是当世学识渊博的学者也不能避免(受到他的攻击)。
②爱:爱护;以为:把……作为;法:标准。句子翻译为:认为仆人(这样做)是不爱护公子,是不对的;将他(的做法)作为侍奉公子的标准,也是不可以的。
(5)材料一中,根据“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可知,庄子写《渔父》《盗跖》《胠箧》,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可见司马迁认为庄子对孔子及其学派持批评和诋毁的态度。
材料二中,“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庄子其实是帮助孔子的人,庄子的言论,都是实际上赞同而文字上不赞同,表面上排挤,而暗地里帮助。可见苏轼认为庄子对孔子尊重到了极点,对孔子的批评是一种阳挤而阴助的表现,即表面上批评,实际上赞同。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庄子是蒙人,叫周。庄周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说涉猎广泛、无所不包,然而其核心思想却归宗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的十多万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词寄意的寓言。他写的《渔父》《盗跖》《胠箧》,是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表明老子学说的。《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是虚构的话,没有实事。然而他擅长著书作文,阐述事理,譬喻情状,用来批驳儒家、墨家,即使是当世学识渊博的学者也不能避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语言恣肆纵横,以顺应自己的性情,所以从王公大人起,都无法重视他。
材料二:
根据《史记》的记载,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说涉猎广泛、无所不包,然而其核心思想却归宗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的十多万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词寄意的寓言。他写的《渔父》《盗跖》《胠箧》,是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表明老子学说的。这种看法只是对庄子粗浅的看法。我认为,庄子其实是帮助孔子的人,只是不能效法他罢了。楚国有一个公子,穿着普通的衣服逃亡,守城的士兵为难他。公子的仆人举着鞭子骂(楚公子):“你这个家伙真没用。”守城的士兵才放他们出去。做事本来就有违反常理的情况。认为仆人(这样做)是不爱护公子,是不对的;将他(的做法)作为侍奉公子的标准,也是不可以的。所以庄子的言论,都是实际上赞同而文字上不赞同,表面上排挤,而暗地里帮助,正面的言论很少。至于诋毁孔子,也未尝不略带此意。庄子在评论天下道术的时候,从墨翟、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骈、关尹、老聃等人,以至于说到了自己,认为都是一家,而没有说到孔子,这说明对孔子尊重到极点。
材料三:
庄子说:“人们都知道有用的作用,却没有人知道无用的作用。”又说:“知道无用,然后才可以与你谈论有用。土地不是不广大啊,可是人所使用的地方只不过是立足之地而已。既然如此,那么把此外无用的土地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这时人所站立的这一小块立足之地难道还有用处吗?由此看来,所谓无用的用处也就很明显了。”这种说法起源于《老子》一书中“三十根辐条集中到一个车毂上,有了车毂中间的空洞,才有了车的作用”这一章。《学记》中说:“鼓声虽然不在五声(即宫、商、角、徵、羽)之列,但是如果没有它,五声就不完美;水色虽然不在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之列,可是如果没有它,五色就难以明现。”其道理是一样的。现在,那些会飞的动物是使用翅膀飞的,可是如果捆住它们的腿,它们就飞不起来。人们走路是用脚的,可是如果捆住双手,他们就跑不快。在科场上比试技艺,所注重的是真才实学,而才智平常的人也有用处。在战场上克敌制胜,需要的是勇力,而年老胆怯的人也有用处。如此,有用和无用,怎么能一概而分呢?所以,治国的人如果能不以“无用”来看待天下的士人,事情就好办了!